第245頁
農村改革的結果完全是個奇蹟。糧食生產的年增長率從
1957-
1978年間的
2.
1%提高到了
1979-
1984年間的
4.
9%。
1984年獲得了創紀錄大豐收,產量達
4.
07億噸,而前一年則是
3.
05億噸。人均糧食產量也超過了
1957年取得的
302公斤高產,甚至還超過瞭解放前的最高峰。
莊稼和牲畜總產量在
1978年到
1984年間增長了
49%。
11
主要農產品產量 (單位:百萬噸)
1952年
1957年
1965年
1978年
1980年
1984年
1987年糧食
163.
42195.
05194.
53304.
77320.
56407.
31402.
41棉花
1.
301.
642.
092.
162.
073.
254.
19油料作物
4.
194.
193.
625.
217.
6911.
9115.
25甘蔗
7.
1110.
3913.
3921.
1122.
8039.
5146.
85資料來源:Xue Muqiao(ed.),Almanac of China's Economy,
1985/
86(Hong Kong,
1986),P.
19;國家統計局數據,
1988年
2月
23日,Beijing Review, March
7-
13,
1988.
農業產出方面的巨大進展,使中國從一個糧食淨進口國變成穀物、大豆和原棉的出口國。
1980-
1984年間,中國在農產品上獲得了
40億美元的外貿順差,這是三十五年來的最大收穫。
12農村人均收入從
1978年的人民幣
134元提高到
1983年的
310元和
1987年的
463元。成功的原因不僅有農民的勤勞和計劃周全,而且還有政府提高了對農產品的收購價(從
1978年到
1983年間提高了
50%),以及牲、漁、林等副業帶來的收入。
國家農業投資的減少顯著地成功,從
1978-
79年度到
1981-
82年度減少了
50%。然而,人民銀行提供的貸款和農機、拖拉機和建房方面私人投資大大增加了,
1982年總額達到了人民幣
157億元,
1983年達到了
214億元,這些彌補了國家投資的減少。
13公社解散後,大家越來越忽視以前由公社保養的大型項目,如機械化灌溉體系和利用重型拖拉機平整土地等。社會服務、衛生保健和基礎教育也受到了影響。此外,國家背上了新的重負,因為它為農產品支付了較高的價格,但由於擔心通貨膨脹和公眾憤慨,又不能提高商品價格。國家穀物和食油的補貼從
1974年的
40億元增加到了
1983年的
200億元。
14另外還有其它一些農業問題。首先,艱苦奮鬥和物質刺激是有限度的;過了這個限度,就達到了飽和狀態,勤勞的程度或意志力的大小對產量的高低就沒有什麼影響了。要提高生產力,就需要政府對農業加大投資,但政府的財政很緊,農業投資的預算額度實際上降低了,從
1978年占國家開支的
13.
3%下降到
1983年的
6.
8%,
1985年的
5.
6%。第二,集體化的衰落導致了灌溉系統年久失修,機械化減少,以及更多地使用劣質化肥。
耕作單位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大大減弱。第三,糧食的低價格導致了種田相對於其它生產活動的低收效。
1985年,在相對富裕的江蘇省豐縣,一個農民一年掙
650元,而一個經營飼養業的人一年收入有
2,
375元,工廠工人的年收入達
4,
199元,建築工人
4,
033元,運輸工人
4,
762元。平均來說,非農業工人比種田人多掙
4.
1倍。
15沒什麼奇怪,一些糧食生產者轉到其它行業以求貼補,或把農活變成純粹的副業活動。第四,由於國家徵用土地用於工業發展,農村建造新的住房,以及發展木材、牲畜和漁業占用土地,農田不斷減少。僅
1985年流失的農田就高達
1,
500萬畝(
250萬英畝)。第五,一些長期存在的問題持續存在,如高文盲率,缺乏農業技術員(每四千農戶只有一人),以及定期的洪、澇、火災等。
更加深刻的挑戰是正在出現的人口爆炸,它將消耗掉大部分(即使並不是全部)增加的工農業產品,從而抵銷掉改革的成效。為了使人口增長不至失控,政府推出了「只生一個孩子」的政策,對遵守規定的夫婦給與物質獎勵(如保證職業、晉級、在住房和學校分配方面給與優惠等),對不遵守規定的夫婦予以懲罰(降級、罰款、停發口糧等)。這項政策在
1982年大張旗鼓地付諸實施,並在城市地區取得了成功,但在農村地區成效就不那麼大。農民仍然想生男孩,以便日後家裡有幫手和傳宗接代的人。
為了再有一次機會生男孩,他們經常虐殺女嬰。再往後,農村經濟的繁榮使許多農民藐視政府的禁令,情願交罰款而故意生第二胎或第三胎以求得子。在今天的中國,獨生家庭的孩子往往備受父母和祖父母的嬌慣,以致變得像「小皇帝」。這些孩子通常是家庭疼愛、關心和各種活動的中心,這些孩子越來越被寵得沾染上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格格不入的利己主義和個人主義。
追蹤這新一代共產主義孩童發展和成熟的情形將是饒有趣味的。
雖然有各種各樣問題,
1986年的糧食產量還是達到了
3.
9億噸,比
1985年增加了一千萬噸;
1986年的農村人均收入達到
425元人民幣,比前一年增長了
7%。
1987年,糧食產量繼續上升到
4.
0241億噸,增長了
2.
8%。
16總之,五年的農業改革釋放了農業部門隱藏的巨大的潛能,這鼓勵了政府着手在城市地區開展工業改革。在這裡,問題將複雜得多。
3.工業改革
1952-
1983年間,中國的工業增長相當可觀,平均年增長率為
9.
8%。
17但是,許多西方經濟學家所稱的「不合理做法」遏制了效率、生產力和工作動力。毛澤東在五十年代初建立的工業結構是模仿蘇聯的制度,最大的特徵是中央計劃和強調發展重工業。國家作為所有人、經營者和僱主,計劃並指導所有的公有企業併為之提供資金。
國家也提供土地、廠房、設備、基本材料、啟動資金、管理人員和整個生產過程所需的其它一切。它也確定產品的價格而不管產品的成本和質量。完全不承認「價值規律」或供需原則。國營企業被要求向中央政府上繳它們全部的利潤和折舊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