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意大利人在利比亞几乎沒遇到什麼困難就打敗了小股土耳其駐軍。但是,當地的阿拉伯人和柏柏爾人用撤離的土耳其人留下的武器繼續進行鬥爭。塞努西教團極為有效地組織和領導了人們的抵抗活動,至
1915年夏,意大利人已被限制在沿海地區的六個據點裡。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意大利人又試圖將他們的權力強加給整個利比亞,但沒有獲得什麼成功。
他們只佔據了沿海地區,而大部分內地仍在阿拉伯人的控制之下。
意大利人在利比亞的失敗是對歐洲威望的一個嚴重打擊。但是,它很快就因摩洛哥的里夫山地人使西班牙人遭受的驚人慘敗而相形見細。好幾個世紀裡,西班牙在摩洛哥的領地一直限于地中海沿岸四塊極小的飛地。其時,法國已在從阿爾及利亞向外擴展,于
1881年在突尼斯建立了保護領地,並在
1906年的阿爾赫西拉斯會議之後開始佔領摩洛哥。
這促使西班牙人採取同樣的行動,他們與法國達成了一項瓜分摩洛哥的協議,並于
1909年開始向內地推進。他們推進的速度十分緩慢,因此,幾年來几乎未遇到抵抗。接着,
1921年夏,他們突然遭到了一次慘敗——這是自
1896年埃塞俄比亞人在阿多瓦打敗意大利人以來西方軍隊所遭受的最慘重的失敗。
予以這一出乎意外的打擊的是里夫部落民的領袖阿卜杜勒·克里姆。他在西班牙受過良好的教育,所以懂得西方技術的價值,並知道如何利用西方技術。受驚的西班牙人不斷湧入摩洛哥,達
15萬人,但是,未能克複大部分地區。
1923年夏,他們提出給克里姆以自治權,但是,因勝利而洋洋得意的克里姆要求完全獨立。
到
1924年時,西班牙人又被限制在沿海地區,在內地只有少數幾個要塞,而且這些要塞通常都處在里夫人的包圍之中。實際上,這時的克里姆已成為整個西屬摩洛哥的主人。
第二年,克里姆不僅向西班牙人挑戰,還向法國人挑戰——這是一個直接導致他滅亡的舉動。這一失策一方面起因於他需要法國防線後面的某些產糧地,一方面起因於他錯誤地估計了法國的政治形勢。他對法國人中存在的厭戰情緒的程度估計過高,而且還對法國共產黨許諾的支持印象太深。
1924年
9月
2O日,法國共產黨領導人雅克·多里奧致電克里姆,祝賀他戰勝西班牙人,並表示希望「他聯絡法國和歐洲的無產階級,與包括法國帝國主義在內的一切帝國主義進行鬥爭,直到徹底解放摩洛哥領土。」多里奧在表示他的良好願望時無疑是真誠的,但是,他不能以有效的援助支持他們。
1925年
4月
13日,克里姆趁法國援軍尚未到達,開始了他的進攻。里夫勇士們穿過法國人的防線,喚起了內地的一些部落。法國要塞由於被切斷了同根據地的聯繫,不得不一個接一個地撤除。徹底的大失敗只是由於法國正規軍和占外籍軍團的絶大多數的非法國人的忠誠才得以避免。
當時的形勢非常危急,致使西班牙和法國締結盟約,決定採取聯合行動對付里夫人,其中包括從陸路和水路封鎖里夫領土,以阻止軍火走私。不過,克里姆最初的進攻就未能取得勝利,這意味着他滅亡的開端。法國和西班牙的資源合在一起佔有壓倒的優勢,因此,里夫人的最終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到
1925年秋時,
6萬里夫軍隊所面臨的是
28萬法西聯軍。這種力量懸殊實在太大,尤其是自克里姆在法國人的後方舉行全面起義未獲成功以來。冬春兩季,克里姆遭到了一連串的失敗,直到
1926年
5月
27日他宣佈投降為止。他被流放到印度洋上的留尼汪島。
克里姆雖未能趕走法國人,但他的功績已喚醒了整個馬格布里,激勵着別世紀測年代成立的各民族主義黨派;這些民族主義黨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成功地為自由而戰鬥。
四、波斯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不久,波斯已被劃分成英國和俄國的勢力範圍(見第十四章
第四節)。大戰爆發後,國王宣佈了保持中立的官方政策;由於他缺乏力量實施這一政策,這個國家的北部地區不久便被土耳其和俄國軍隊佔領,南部被英國侵佔。波斯政府的權力几乎沒有超出首都郊區。這場大混亂十分嚴重、普遍,因而促成了
1918年的饑荒;據估計,在這場饑荒中,有
2O
0萬人餓死。
人民大眾的生活水平低得驚人,這一點在一位外國觀察家的報道中得到暗示。他說:「毫無疑問,
1918年饑荒所帶來的不幸由於那些擁有最高權力的人的操縱而大大加重。」
大戰結束時人們發現,由於俄國人忙於革命和內戰,英國人控制了波斯大部分地區。英國人決心維持這種控制,一方面是因為波斯對保衛印度的重要性,一方面是因為英波石油公司的石油開採地;這些石油開採地對帝國海軍的極端重要性在大戰期間已得到充分證明。因此,英國人通過重金賄賂,誘使波斯總理及其兩名內閣成員于
1919年
8月
9日簽訂了一個協約;協約規定:提供一筆貸款,修訂關稅稅則,向政府各主要的部提供英國顧問,提供英國軍官以組建憲兵隊,重建軍隊和敷設一條鐵路。這些條款顯然對英國極為有利,因而許多人擔心,戰前兩大強國的控制這時會為一大強國的控制所取代。
經過多次辯論後,波斯議會拒絶批准這一協約,協約失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