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續資治通鑑 上 - 417 / 489
中國古代史類 / 畢沅 / 本書目錄
  

續資治通鑑 上

第417頁 / 共489頁。

 大小:

 第417頁

朗讀:

庚子,檢正中書戶房公事畢仲衍上所修《備對》,言:「周家塚宰,歲終令百官府正其治,受其會;小宰以敘受群吏之要。所謂會要者,正今中書之所宜有也。自漢至唐,曠千百年,莫知議此,故有決獄、錢谷之問而不克對者。創自睿意,俾加纂集。臣捃遮故實,僅就卷秩,凡為一百二十五門,附五十八件,為六卷,事多者分上中下,共為十捲。」詔中書、門下各錄一本納執政,仍分令諸房揭帖。初,書成,仲衍欲求上覽以冀功賞,帝以為此書乃臣備君問之書,不當奏禦,故有是詔。

乙巳,詔中書:「朕嘉成周以事建官,以爵制祿,萬事條理,監于二代,為備且隆。國家受命百年,四海承德,豈茲官政,尚愧前聞!今將推本製作董正之原,若稽祖述憲章之意,參酌損益,趨時之宜,使台省寺監之官實典職事,領空名者,一切罷去而易之以階,因以制祿,凡闕恩數,悉如舊章。其應合行事件,中書條具以聞。」


  

秘書丞、同知禮院楊傑言:「十二者,律之本聲也;四者,律之應聲也。本聲重大,應聲輕清;本聲為君父,應聲為臣子,故其四聲或曰清聲。自景佑中李照議樂以來,鐘磬簫始不用四聲,是有本而無應,有倡而無和,八音何從而諧也?今巢笙、和笙,其管皆十有九,以十二管發律呂之本聲,以七管為聿中之應聲,用之已久,而聲至和協。伏請參考古制,依巢笙、和笙例,用編鐘、編磬、簫,以諧八音。」又言:「今大樂之作,琴、瑟、塤、篪、笛、委、簫、、笙、阮箏、築奏一聲,則鎛鐘、特磬、編鐘、編磬連擊三聲,于眾樂中聲最煩數。請鎛鐘、特磬、編鐘、編磬並依眾器節奏,不可連擊,所貴八音無相奪倫。」又言:「本朝郊廟之樂,先奏文舞,次奏武舞,武舞容節六變:一變象淮揚底定,所向宜東南;四變象荊湖來歸,所向宜南;五變象邛蜀納款,所向宜西;六變象兵還振旅,所管宜北而南。今舞者非止發揚蹈厲、進退俯仰不稱成功盛德,兼失所向。又,文舞容節,殊無法度。乞定二舞容節及改所向,以稱成功盛德。又乞依《周禮》奏律歌呂,合陰陽之聲。」又言:「今雅樂古器非不存,太常律呂非不備,而學士大夫置而不講,考擊奏作,委之賤工,如之何不使雅、鄭之雜也!伏請審調太常鐘,依典禮用十二律還宮均法,令上下曉知十二律音,則鄭聲無由亂雅矣。」詔送議樂所。劉幾等言傑所請皆可施行,詔從之。

戊申,秘書監致仕劉幾等言:「太常大樂鐘磬凡三等:王樸樂一也,李照樂二也,胡瑗、阮逸樂三也。王樸之樂,其聲太高,此太祖皇帝所嘗言,不俟論而後明。仁宗景佑中,命李照定樂,乃下律法以取黃鐘之聲;是時人習舊聽,疑其太重,李照之樂由是不用。至皇佑中,胡瑗、阮逸再定大樂,比王樸樂微下,而聲律相近;及鑄大鐘,或譏其聲弇鬱,因亦不用,於是郊廟依舊用王樸樂。樂工等自陳,若用王樸樂,鐘磬即清聲難依,如改制下律,鐘磬清聲乃可用。益驗王樸鐘磬太高,難盡用矣。今以三等鐘磬參校其聲,則王樸、阮逸樂之黃鐘,正與李照樂之太簇相當。王樸、阮逸之樂,編鐘、編磬各十六,雖有四清聲,而實差黃鐘、大呂之正聲也。李照之樂,編鐘、編磬各十二,雖有黃鐘、大呂而全闕四清聲,非古制也。聖人作樂以紀中和之聲,所以導中和之氣。清不可太高,重不可太下,使八音協諧,歌者從容而能永其言,乃中和之謂也。臣等因精擇李照編鐘、編磬十二參于律者,增以王樸無射、應鐘及黃鐘、大品清聲,以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鐘之四清聲,俾眾樂隨之,歌工兼清聲以詠之,其音清不太高,重不太下,中和之聲,可以考矣。欲請下王樸樂二律以定中和之聲,就太常鐘磬擇其可用者,其不可修者別制。」從之。

丙辰,太常寺言:「近乞留王樸鐘磬,今修大樂所已集工匠,備爐炭,恐即銷變磨鑢。況大樂法度之器,其度量聲律,秒忽精微,已修之後,或陛下躬臨案聽,萬一如有未協,即更無舊器考驗。本寺每遇大禮,見用王樸樂外,自有李照、胡瑗所作樂器及石磬材不少,自可別制新樂,以驗議者之術。」詔許借王樸樂鐘為清聲,毋得銷毀磨鑢。”

初,劉幾、楊傑欲銷王樸舊鐘,意新樂成,雖不善,更無舊聲可校。後執政至太常寺案試,前一夕,傑乃陳樸鐘已敝者一縣。樂工皆不平,夜易之。而傑弗知。明日,執政至,傑厲聲云:「樸鐘甚不諧美。」使樂工叩之,音韻更佳。傑大慚沮。

王安石上改定《詩》、《書》、《周禮義》誤字,詔錄送國子監修正。

戊午,彗不見。


  
九月,壬戌,增宣祖定州東安墳地二十頃及守園戶。

丙寅,禦殿,復膳。

庚午,知諫院舒亶言:「中書檢正官張商英與臣手簡,並以其婿王溈之所業示臣。臣職在言路,事涉干請,不敢隱默。」詔商英落館閣校勘,監江陵府江陵縣稅。初,亶為縣尉,坐手殺人,停廢累年。商英為御史,言其才可用,乃得改官。至是反陷商英,士論惡之。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