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153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153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153頁

朗讀:

(1)淫佚:荒淫放蕩。 (2)《多士》:今存於《尚書》中,是周公代替成王向殷遺民中的奴隸主階級發表的誥令。《多士》並非告誡周成王之作,此句及後邊的「《多士》稱曰」一句當是衍文。 (3)《毋逸》:今存《尚書》中,作《無逸》。是周公告誡成王的講話。 (4)嚴:同「儼」,莊重的樣子。恭:恭敬的意思。 (5)自度:以法度自律。(6)震懼:小心謹慎常懷恐懼之心(害怕治理不好國家)。荒寧:荒廢事業,自圖逸樂。 (7)饗:通「享」,享有。饗國:擁有國家。 (8)小人:地位低下的勞動者。 (9)作:始。 十亮:指帝王居喪。 (11)言乃歡:指他一旦說話就很賢明,臣民非常喜悅。(12)密:安。靖:定。(13)不義惟王:以自己做天子為不義。惟,為、是。《集解》引馬融的話說:「祖甲有兄祖庚,而祖甲賢,武丁(祖甲之父)欲立之,祖甲以王廢長立少不義,逃亡民間,故曰『不義惟王』。」(14)小人之依:小民所依靠的,指仁政。(15)保:安。施:惠。 (16)率:遵循(禮制)。明:勉。 (17)配天:指其德形能與上天的要求相符合。 (18)誕:大。厥:其。 (19)昃(ze,仄):太陽偏西。

成王在豐,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1),於是周公作《周官》(2),官別其宜(3)。作《立政》(4),便百姓。百姓說(5)。


  

(1)官政:官職制度。未次序:還未安排得系統、合理。 (2)《周官》:已亡佚。今存《偽尚書》中之《周官》乃假托周公之作。 (3)官別其宜:劃分出每種官職合理的職責範圍。 (4)《立政》:今存《尚書》中。主要向成王講述天下安定以後,用人和理政方針。 (5)百姓:西周時對貴族階級的總稱。說:「同「悅」。

周公在豐,病,將沒(1),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離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讓,葬周公於畢,從文王(2),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3)。

(1)沒:同「歿」,死。 (2)周文王墓也在畢,所以說陪從文王。 (3)予小子:天子自己的謙稱,此處是成王口氣。

周公卒後,秋未獲(1),暴風雷(雨),禾盡偃,大木盡拔。周國大恐(2)。成王與大夫朝服以開金縢書,王乃得周公所自以為功代武王之說。二公及王乃問史百執事,史百執事曰:「信有,昔周公命我勿敢言。」成王執書以泣,曰:「自今後其無穆卜乎!昔周公勤勞王家,惟予幼人弗及知。今天動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迎(3),我國家禮亦宜之。」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盡起。二公命國人,凡大木所偃,盡起而築之(4)。歲則大孰(5)。於是成王乃命魯得郊、祭文王(6)。魯有天子禮樂者(7),以褒周公之德也(8)。

(1)獲:收割莊稼。 (2)周國:周王都,此處指周都之人。 (3)朕小子:成王自己的謙稱。 (4)築:培土並堅實。(5)孰:同「熟」,豐收。 (6)郊、祭文王:祭祀天帝的儀式在郊外舉行,故稱「郊」。只有天子才能祭天。這裡周成王允許魯國進行郊祭,是一種特殊的獎賞和榮譽。祭文王:指廟祭文王。魯國得以廟祭文王,也是一種天子賜予的特殊榮譽。 (7)本句意為:魯國國君可以使用天子所使用的禮儀和樂舞。天子之禮樂,據《禮記· 明堂位》稱:「成王以周公為有勳勞於天下,是以封周公於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車千乘,命魯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禮樂。」 (8):褒:嘉獎。

周公卒,子伯禽固已前受封,是為魯公。魯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魯,三年而後報政周公(1)。周公曰:「何遲也?」伯禽曰:「變其俗,革其禮(2),喪三年然後除之,故遲。」太公亦封於齊,五月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及後聞伯禽報政遲,乃歎曰:「嗚呼,魯後世其北面事齊矣!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1)報政:匯報施政效果。 (2)革:變革。

伯禽即位之後,有管、祭等反也,淮夷、徐戎亦並興反(1)。於是伯禽率師伐之於肸,作《肸誓》(2),曰:「陳爾甲冑(3),無敢不善。無敢傷牿(4)。馬牛其風(5),臣妾逋逃(6),勿敢越逐(7),敬復之(8),無敢寇攘(9),逾牆恆十。魯人三郊三隧□,歭而芻茭、糗糧、楨幹□,無敢不逮(13)。我甲戌築而征徐戎,無敢不及(14),有大刑(15)。」作此《肸誓》,遂平徐戎,定魯。

(1)徐戎:古東夷部族之一,西周時居住在今淮河中下游,曾聯合淮夷等抗周。又稱「徐夷」。興反:造反。 (2)《肸誓》:今存於《尚書》中,作《費(bi,必)誓》。(3)胄:頭盔。 (4)牿:關牛馬的圈欄。無敢傷牿:深意是保護好牛馬以備作戰時使用。(5)風:走失。 (6)臣妾:男女奴隸。逋逃:逃跑。 (7)越:遠離。逐:追趕。 (8)復:歸還。 (9)寇攘:劫掠侵擾。 十逾牆恆:跳牆,指偷竊物品。 (11)三郊三隧:古以城外為郊,郊外為隧。三郊三隧,此指魯國西、南、北三方的近郊遠郊之人。因東方面臨徐戎,需要防守敵人。所以只向三郊三隧之人征發軍用物資。 (12)歭:準備,備辦。芻茭:牲口吃的草。糗糧:乾糧。楨幹:築土牆之工具,夾土之板叫「幹」,支持幹之木樁叫「楨」。 (13)逮:達到,此處指達到要求的物資數量。 (14)及:到來 。 (15)大刑:指死刑。

魯公伯禽卒,子考公酋立。考公四年卒,立弟熙,是謂煬公。煬公築茅闕門(1)。六年卒,子幽公宰立。幽公十四年,幽公弟殺幽公而自立,是為魏公。魏公五十年卒,子厲公擢立。厲公三十七年卒,魯人立其弟具,是為獻公。獻公三十二年卒(2),子真公濞立。

(1)茅闕門:簡稱「茅門」,實際應為「雉門」。《說文·隹部》:「雉古文作。」或省為「弟」,與茅形近,而誤為「茅」。諸侯有三門:庫門、雉門、路門。外朝在雉門之外。因雉門兩旁有高台,稱作「闕」,故又名「茅闕門」。 (2)本段所記之魯國各君謚號及年代,因在我國歷史記載正式紀年以前,故與他書多分歧,今擇其要一併錄於下:考公酋,《世本》作「考公就」、「考公遒」。煬公熙六年卒,《漢書· 律歷志》作「六十年」。幽公宰,《世本》作「幽公圉」。魏公,《世本》作「微公弗」。獻公三十二年卒,《漢書· 律歷志》作「五十年」。

真公十四年,周厲王無道,出奔彘(1),共和行政(2)。二十九年,周宣王即位。
三十年,真公卒,弟敖立,是為武公。


  
(1)奔:逃亡。 (2)共和行政:周厲王因國人暴動逃亡後,周公與召公共同執政,史稱「 共和行政」。

武公九年春,武公與長子括,少子戲,西朝周宣王。宣王愛戲,欲立戲為魯太子。周之樊仲山父諫宣王曰:「廢長立少,不順;不順,必犯王命(1),犯王命,必誅之(2):故出令不可不順也。令之不行,政之不立(3);行而不順,民將棄上(4)。夫下事上,少事長,所以為順。今天子諸侯(5),立其少,是教民逆也。若魯從之,諸侯效之,王命將有所壅(6);若弗從而誅之,是自誅王命也。誅之亦失,不誅亦失,王其圖之。」宣王弗聽,卒立戲為魯太子。夏,武公歸而卒,戲立,是為懿公。

(1)犯王命:干犯了周先王制定的嫡長子繼承製。 (2)誅:誅滅。 (3)政之不立:政令不能具有權威。 (4)棄上:不服從其統治者。 (5)建:立。 (6)壅:阻塞不能通行。

懿公九年,懿公兄括之子伯御與魯人攻弒懿公,而立伯御為君。伯御即位十一年,周宣王伐魯,殺其君伯御,而問魯公子能道順諸侯者(1),以為魯後(2)。樊穆仲曰:「魯懿公弟稱,肅恭明神(3),敬事耆老(4);賦事行刑,必問於遺訓而咨於固實(5),不干所問(6),不犯所(知)〔咨〕(7)。宣王曰:「然,能訓治其民矣。」乃立稱於夷宮(8),是為孝公。自是後,諸侯多畔王命。

(1)道:同「導」,啟發。順:通「訓」,教戒。 (2)魯後:魯國君位的繼承人。 (3)明神:敬神。 (4)耆老:此處泛指老人。 (5)遺訓:此處指先王之遺訓。咨:詢問。固實:固,通「故」。故實即已往實踐中的典型事例及其相應處理方法。 (6)干:干犯。(7)犯:牴觸。 (8)夷宮:《集解》引韋昭註:「夷宮者,宣王祖父夷王之廟。古者爵命(任命爵位)必於祖廟。」

孝公二十五年,諸侯畔周,大戎殺幽王。秦始列為諸侯(2)。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