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311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311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311頁

朗讀:

(1)孝景中五年:孝景帝中元五年(前145)。(2)梲音「zhu□,桌」。(3)內:姬妾。(4)妒媢:嫉妒。(5)雅:平素、向來。(6)收恤:收納撫恤。(7)出捨:離開服喪的廬舍。(8)博:賭博。(9)築:古代樂器名。十左:證據,證人。(11)掠:拷打。(12)有司:指有關官吏。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因稱官吏為「有司」。(13)無行:沒好品行。

勃王數月,遷於房陵,國絕。月餘,天子為最親,乃詔有司曰:「常山憲王蚤夭(1),後妾不和,適孽誣爭(2),陷於不義以滅國,朕甚閔焉。其封憲王子平三萬戶,為真定王;封子商三萬戶,為泗水王。」


  

(1)蚤:通「早」。(2)適(di,敵):同「嫡」。正妻所生的兒子。有時也指正妻所生長子。孽:宗法制度下指家庭的旁支。

真定王平,元鼎四年用常山憲王子為真定王(1)。

(1)元鼎四年:前113年。元鼎,漢武帝第五個年號(前116—前111)。

泗水思王商,以元鼎四年用常山憲王子為泗水王。十一年卒,子哀王安世立。十一年卒,無子。於是上憐泗水王絕,乃立安世弟賀為泗水王。

右四國本王皆夫人兒姁子也。其後漢益封其支子為六安王、泗水王二國。凡兒姁子孫,於今為六安。

太史公曰:高祖時諸侯皆賦(1),得自除內史以下(2),漢獨為置丞相(3),黃金印。諸侯自除御史、廷尉正、博士,擬於天子。自吳楚反後,五宗王世,漢為置二個石,去「丞相」曰「相」,銀印。諸侯獨得食租稅,奪之權(4)。其後諸侯貧者或乘牛車也。

(1)諸侯:指諸侯王。皆賦:封國內的一切田賦稅收都歸其所有。(2)除:任命,授職。(3)丞相:此指諸侯國相。(4)權:指管理政事的大權。

a回目錄

 

《史記》譯注


三王世家第三十

劉軍 譯注

【說明】


  
本世家在寫法上不同於其他諸篇世家:只載述關於孝武帝封立三個兒子劉閎、劉旦和劉胥的疏奏策文而不及三王行事。這是因為「燕齊之事,無足采者。然封立三王,天子恭讓,群臣守義,文辭爛然,甚可觀也」。
在世襲的封建社會,太子繼承帝位、其他皇子分封為王是法定的常規。但孝武要封子為列侯,在群臣多次力諫的情況下,才同意封子為王。他這種「卑讓自貶」的作法,在封建帝王中確屬罕見。
孝武帝之所以要封子為列侯,大概鑒於皇子為王「奉承天子」、「尊宗廟重社稷」者少,擾亂朝綱謀反危國者多的歷史教訓。所以在封子為王時,又「各因子才力智能,及土地之剛柔,人民之輕重,為作策以申戒之」。皇子受封為王后的表現,恰恰與孝武帝的願望相反:除齊王劉閎中年早夭,沒有違背策意外,燕王劉旦、廣陵王劉胥都私通叛黨,陰謀造反,結果被迫自殺,封國被廢除。孝武帝的雄才大略、高瞻遠矚由此可見一斑。
孝武帝共有六個兒子,為什麼只有三王寫入「世家」?這是因為趙婕妤所生弗陵後為昭帝,自然不應當列入世家。李夫人所生髆,受封於天漢四年,所以不見本「世家」。衛皇后所生戾太子,前因其為太子,自然不應當列入世家。後太子被廢,作者不補出,是出於避諱的原因。


【譯文】

「大司馬臣霍去病昌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承蒙陛下錯愛,使我霍去病能在軍中供職。本應專心思考邊防事務,即使戰死荒野也無法報答陛下,居然敢考慮他事來打擾陛下。我這樣做,實在是因為看到陛下為天下事憂勞,因哀憐百姓忘了自己,減少了食膳音樂,裁減了郎員。皇子們賴天保佑,長大成人,已能行趨拜之禮,但至今未封號位設師傅官,陛下謙恭禮讓,不憐憫骨肉之情,群臣私下都希望早日予以封號,但不敢越職進奏。我不勝犬馬之心,昌死建言,希望陛下命有司,趁盛夏吉日早定皇子之位。希望陛下鑒察。霍去病昌死再拜進奏皇帝陛下。」三月乙亥日,御史臣霍光兼尚書令上奏未央宮。皇帝下詔道:「下交御史辦理。」
元狩六年(前117)三月戊申朔日,乙亥,御史臣霍光兼尚書令、左右丞非,下批給御史的文書到達,說:「丞相臣莊青翟、御史大夫臣張湯、太常臣趙充、太行令臣李息、太子少傅並兼宗正職務臣任安昌死上奏:大司馬霍去病上疏說:『承蒙陛下錯愛,使我霍去病能在軍中供職。本應專心思考邊防事務,即使戰死在荒野也無法報答陛下,居然敢考慮他事來打擾陛下。我這樣做,實在是因為看到陛下為天下事憂勞,因哀憐百姓竟忘了自己,減少了食膳音樂,裁減了郎員。皇子們賴天保佑,長大成人,已能行趨拜之禮,但至今未封號位設師傅官。陛下謙恭禮讓,不憐憫骨肉之情,群臣私下都希望早日予以封號,但不敢越職進奏。我不勝犬馬之心,昌死建言,希望陛下命有司,趁盛夏吉日早定皇子之位。希望陛下鑒察。』皇帝下詔道:『交下御史辦理。』臣謹與中二千石、二千石臣公孫賀等商議:古來分地立國,同時建立諸侯國以尊奉天子,這是尊崇宗廟,重視社稷的原因。現在臣霍去病上疏,不忘其職責,用以宣揚皇恩,稱道天子謙讓自貶,為天下事煩勞,思慮皇子未封號位。臣莊青翟、臣張湯等應奉義遵職,卻愚昧癡呆而不及事。如今正是盛夏吉時,臣莊青翟、臣張湯等冒死請立皇子臣劉閎、臣劉旦、臣劉胥為諸侯王。冒死請求確定所封給他們的國名。」
皇帝下詔示道:「聽說周朝分封八百諸侯,所有姬姓並列,有子爵、男爵、附庸。《禮記》說:『支子不得奉祭宗廟。』你們說並建諸侯國用來重社稷,我沒聽說過。再說上天並不是為君王而降生百姓。我德行淺薄,海內上下未能協和,卻勉強使未習教義的皇子做諸侯王,那麼大臣對他能起什麼勸勉作用?應重新討論,以列侯封賜他們。」
三月丙子日又奏未央宮:「丞相臣青翟,御史大夫臣張湯冒死進諫:臣謹與列侯臣嬰齊、中二千石二千石臣公孫賀、諫議大夫博士臣安等商議說:我們聽說周朝分封八百諸侯,姬姓並列,來奉侍天子。康叔憑借其祖父和父親而顯貴。伯禽憑借周公受封,他們都是建國的諸侯,以傅相為輔佐。百官遵奉法令,各守其職。國家的統系便完備無缺了。我們私下認為並建諸侯之國之所以能重社稷的原因,是因為天下諸侯各按它的職責向天子朝貢奉祭。支子不得奉祭宗祖,這是禮制所規定的。封建諸侯,使他們守住藩國,帝王就能借此扶德施化。陛下奉承天意統轄天下,光大先聖的遺業,尊賢禮士,聖功顯赫,扶持興起即將滅絕之國。使蕭何的後代繼續受封在酇邑,褒揚公孫弘等群臣。昭示六親的尊卑之序,表明上天施予之屬,使諸侯王封君能夠推私恩分給子弟戶邑,賜號尊建一百多個諸侯王。然而卻以皇子為列侯,這就尊卑相逾越,列位失序,不能將基業傳給子孫萬代。臣等請求立臣劉閎、臣劉旦、臣劉胥為諸侯王。」三月丙子日,進奏未央宮。
皇帝下詔批示道:「康叔有十個兄弟而獨被尊貴的原因,是褒揚有德之人。周公被特許在郊外祭祀天神,所以魯國有白色公畜、赤色牛的祭牲。其他公侯用毛色不純的祭牲,這是賢者和不肖者的差別。『崇高的道德令人仰慕,正大光明的行為令人嚮往』,我對他們很敬仰。以此來壓抑未成德的皇子,封他們為列侯就可以了。」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