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319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319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319頁

朗讀:

管仲執政的時候,善於把禍患化為吉祥,使失敗轉化為成功。他重視分別事物的輕重緩急,慎重地權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齊桓公實際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襲擊蔡國,管仲就尋找借口攻打楚國,責備它沒有向周王室進貢菁茅。桓公實際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機讓燕國整頓召公時期的政教。在柯地會盟,桓公想背棄曹沫逼迫他訂立的盟約,管仲就順應形勢勸他信守盟約,諸侯們因此歸順齊國。所以說:「懂得給予正是為了取得的道理,這是治理國家的法寶。」
管仲富貴得可以跟國君相比擬,擁有設置化麗的三歸台和國君的宴飲設備,齊國人卻不認為他奢侈僭越。管仲逝世後,齊國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諸侯國強大。此後過了百餘年,齊國又出了個晏嬰。


  
晏平仲,名嬰,是齊國萊地夷維人。他輔佐了齊靈公、莊公、景公三代國君,由於節約儉僕又努力工作,在齊國受到人們的尊重。他做了齊國宰相,食不兼味,妻妾不穿絲綢衣服。在朝廷上,國君說話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陳述自己的意見;國君的話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辦事。國君能行正道,就順著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時,就對命令斟酌著去辦。因此,他在齊靈公、莊公、景公三代,名聲顯揚於各國諸侯。
越石父是個賢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開乘車左邊的馬,把他贖出來,用車拉回家。晏子沒有向越石父告辭,就走進內室,過了好久沒出來,越石父就請求與晏子絕交。晏子大吃一驚,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說:「我即使說不上善良寬厚,也總算幫助您從困境中解脫出來,您為什麼這麼快就要求絕交呢?」越石父說:「不是這樣的,我聽說君子在不瞭解自己的人那裡受到委屈而在瞭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會得到伸張。當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瞭解我。你既然已經受到感動而醒悟,把我贖買出來,這就是瞭解我;瞭解我卻不能以禮相待,還不如在囚禁之中」於是晏子就請他進屋待為貴賓。
晏子做齊國宰相時,一次坐車外出,車伕的妻子從門縫裡偷偷地看她的丈夫。他丈夫替宰相駕車,頭上遮著大傘,揮動著鞭子趕著四匹馬,神氣十足,洋洋得意。不久回到家裡,妻子就要求離婚,車伕問她離婚的原因,妻子說:「晏子身高不過六尺,卻做了車的宰相,名聲在各國顯揚,我看他外出,志向思想都非常深沉,常有那種甘居人下的態度。現在你身高八尺,才不過做人家的車伕,看你的神態,卻自以為挺滿足,因此我要求和你離婚。」從此以後,車伕就謙虛恭謹起來。晏子發現了他的變化,感到很奇怪,就問他,車伕也如實相告。晏子就推薦他做了大夫。

太史公說:我讀了管仲的《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和《晏子春秋》,這些書上說的太詳細了!讀了他們的著作,還想讓人們瞭解他們的事跡,所以就依次編寫了他們的合傳。至於他們的著作,社會上已有很多,因此不再論述,只記載他們的佚事。
管仲是世人所說的賢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難道是因為周朝統治衰微,桓公既然賢明,管仲不勉勵他實行王道卻輔佐他只稱霸主嗎?古語說:「要順勢助成君了的美德,糾正挽救他的過錯,所以君臣百姓之間能親密無間。」這大概就是說的管仲吧?
當初晏子枕伏在莊公屍體上痛哭,完成了禮節然後離去,難道是人們所說的「遇到正義的事情不去做就是沒有勇氣」的表現嗎?至於晏子直言進諫,敢於冒犯國君的威嚴,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進就想到竭盡忠心,退就想到彌補過失」的人啊!假使晏子還活著,我即使替他揮動著鞭子趕車,也是我非常高興和十分嚮往的啊!

【原文】【註解】

管仲夷吾者,穎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1),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2),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3)。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4)。鮑叔遂進管仲(5)。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6),九合諸侯(7),一匡天下(8),管仲之謀也。

(1)游:交遊,來往。(3)欺:此意為佔便宜。指下文「分財利多自與。」(3)「已而」二句:齊襄公立,政令無常,數欺大臣,又淫於婦人,誅殺屢不當,鮑叔擔心齊國將大亂。為避難,管仲、召忽奉襄公弟公子糾出奔魯國,鮑叔奉襄公弟小白出奔莒國。見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左傳·莊公八年》。(4)「及小白」三句:公元前686年襄公被殺。前685年,魯國派兵保護公子糾趕回齊國爭奪王位,先由管仲領兵扼守莒、齊要道,以防小白先行入齊爭位。兩相遭遇,管仲射中小白帶鉤。小白佯死,使魯國延誤了公子糾的行程。小白率先入齊,立為桓公。桓公以軍拒魯,大敗魯軍。魯國被迫殺死公子糾,召忽自殺,管仲請囚。詳見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5)進:保舉,推薦。(6)霸:稱霸。(7)合:會盟。(8)匡:匡正,糾正。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1),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2),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3),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4)。吾嘗三戰三走(5),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6),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7)。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1)嘗:曾經。賈:作買賣。(2)窮困:困厄,窘迫。(3)三:泛指多次。見:被。(4)遭:遇,逢。(5)走:逃跑。(6)死之:為公子糾而死。(7)羞:以……為羞。恥:以……為恥。

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於齊(1),有封邑者十餘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2)。


  

(1)世祿:世代享受俸祿。(2)多:推重,讚美。

管仲既任政相齊(1),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2)。故其稱曰(3):「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4)。四維不張(5),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6),令順民心。」故論卑而易行(7)。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8)。

(1)相:出任國相。(2)俗:指百姓。(3)其稱曰:「他自己稱述說。以下引語是對《管子·牧民》篇有關論述的節錄,其「倉廩實」三句和「四維不張」兩句見於「國頌」一節,「下令如流水之原」兩句見於「士經」一節。(4)上:國君。一說居上位者。服:行,施行。度:節度。或特指禮度、制度。六親:《管子·牧民》有「六親五法」一節,劉向注云:「『以家為家』,一親也。『以鄉為鄉』,二親也。『以國為國』,三親也。『以天下為天下』,四親也。『毋曰不同生,遠者不聽;毋曰不同鄉,遠者不行;毋曰不同國,遠者不從。』『如地如天,何私何親』,五親也。『如月如日,唯君之節』,六親也;天地日月,取其耀臨,言人君親下,當如天地日月之無私也。」由此可知,這裡所謂「六親」,非指一般意義的六親,即非《正義》所云外祖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從母之子、女子,亦非王弼所云父、母、兄、弟、妻、子,或其他各種指謂。固:安固,穩固。(5)四維:《管子·牧民·四維》云:「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維,綱,即網上的總繩,此引申為綱要、原則。(6)原:通「源」,水的源頭。(7)論卑:指政令平易符合下邊的民情。(8)去:廢除。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1),慎權衡(2)。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3),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於周室(4)。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5)。於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6)。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7)。」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