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340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340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340頁

朗讀:

(1)間:離間。這裡是挑剔、非議的意思。昆弟:同母所生的兄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別人對於他父母兄弟誇讚他的話都無可非議。這說明閔子騫確實是孝,所以孔子才稱許他「孝哉」。這兩句話見於《論語·雍也》。(2)仕:做官。祿:俸祿,即古代官吏薪金。(3)「如有復我者」兩句也見於《論語·雍也》。原文說季氏想讓閔子騫出任他的采邑費(bi,必)地的長官,於是閔子騫對來者說:「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意思是說,你好好地替我辭掉吧!要是再來找我的話,那我一定要逃到汶水之北(即齊地)去了。太史公把這件事作為閔騫「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祿」的佐語。復我,即再來召我,亦即再來強我所難的意思。

冉耕字伯牛。孔子以為有德行。


  
伯牛有惡疾,孔子往問之,自牖執其手(1),曰:「命也夫!斯人也而有斯疾(2),命也夫!」

(1)自牖(y□u,有)執其手:伯牛因有惡疾,不得見,孔子從窗戶伸進手去握住他的手。牖,窗戶。(2)斯:這。按「伯牛有疾,子問之」事見於《論語·雍也》。但原文未及「惡」字,蓋太史公以意度之,故增此字。

冉雍字仲弓。
仲弓問政,孔子曰:「出門如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在邦無怨(1),在家無怨(2)。」
孔子以仲弓為有德行,曰:「雍也可使南面(3)。」
仲弓父,賤人(4)。孔子曰:「犛牛之子騂且角(5),雖欲勿用,山川其捨諸(6)?」

(1)邦:諸侯的封國。怨:結怨。(2)家:卿大夫的領地。按此段見於《論語·雍也》。原文作「仲弓問仁」,「在邦無怨」句前尚有「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句。(3)可使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天子、諸侯、卿大無坐堂聽政都是面向南。此句意思是說可以做卿大夫一類的官。南面,面向南。按此句見於《論語·雍也》。(4)賤人:地位卑微的人。(5)犛牛:雜色生。犁,雜紋。騂:赤色牲畜,用於祭祀。角:指牛角長的周正。這是設比,意思是說,父親雖然地位卑微,並不影響兒子前途。(6)捨:同「捨」。放棄,不要。按「犛牛」云云見於《論語·雍也》。

冉求字子有,少孔子二十九歲。為季氏宰(1)。
季康子問孔子曰:「冉求仁乎?」曰:「千室之邑(2),百乘之家(3),求也可使治其賦(4)。仁則吾不知也。」復問:「子路仁乎?」孔子對曰:「如求。」
求問曰:「聞斯行諸(5)?」子曰:「行之。」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子華怪之(6),「敢問問同而答異?」孔子曰:「求也退(7),故進之(8)。由也兼人(9),故退之十。」

(1)宰:作為一種職分,有時指邑宰,即一邑的長官,猶後世的縣長、縣令;有時指卿大夫的家臣,猶近世之家庭總管。這裡就是後一種意思,「季氏宰」即季氏家的總管。(2)邑:古代卿大夫由國家封以一定的地方,由受封者派人治理並收享該地的租稅,這種地方便叫做采邑地,有時也泛稱封吧,常略稱吧。(3)乘:古代一車四馬叫「乘」,常用作計量兵車的單位,而擁有兵車的多少又往往成為統治地位的一種標誌,按禮法規定,天子萬乘,諸侯千乘,有封國的卿大夫百乘。家:在奴隸制時代,凡諸侯統治的地方稱國,而由卿大夫統治的地方則稱家。這裡與上句的「邑」相互為文,也上泛指卿大夫的封邑的。(4)賦:兵賦,即交納的兵甲車馬等。這裡泛指軍政事物。按這段記述購於《論語·公治長》,原文是孟武伯問孔子,而且是先問「子路仁乎」,後問「求也何如」,孔子的答語與此段所記略異。(5)斯:就,則。(6)怪之:對問同答異感到廳怪。(7)退:畏縮多慮。(8)進:促進,激勵。(9)兼人:猶超人,勇為好勝。十退:抑制。按這段記述見於《論語·先進》,原文是子路先問,冉有後問,公西華援疑問的話也與此處所記有異。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歲。
子路性鄙(1),好勇力,志伉直(2),冠雄雞(3),佩豭豚(4),陵暴孔子(5)。孔子設禮稍誘子路(6),子路後儒服委質(7),因門人請為弟子(8)。
子路問政,孔子曰:「先之(9),勞之十。」請益(11)。曰:「無倦。」
子路問:「君子尚勇乎(12)?」孔子曰:「義之為上(13)。君子好勇而無義則亂,小人好勇而無義則盜。」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14),唯恐有聞。
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15),其由也與!」「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16)。」「若由也,不得其死然(17)。」「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18),其由也與!」「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19)。」
季康子問(20):「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不知其仁。」
子路喜從游,遇長沮、桀溺、荷丈人(21)。
子路為季氏宰,季孫問曰:「子路可謂大臣與?」孔子曰:「可謂具臣矣(22)。」
子路為蒲大夫,辭孔子。孔子曰:「蒲多壯士,又難治。然吾語汝:恭以敬,可以執勇(23);寬以正,可以比眾(24);恭正以靜,可以報上。」

(1)鄙:粗樸。(2)伉直:剛強直爽。(3)冠:戴……帽子。(4)豭(ji□,加)豚:豬。豭,公豬。豚,小豬。指以豭豚皮裝飾的劍。(5)陵暴:欺凌,施暴。(6)稍:慢慢地,漸漸地。(7)委質:學生初次拜見教師,致送禮物。委,交付,托付。質,通「贄」,禮物。(8)因:經由,通過。(9)先之:凡是要百姓做的,做在百姓前面,也就是給百姓帶個頭。十勞之:使百姓勤勞地工作。(11)益:進一步,增加。按這段話見於《論語·子路》。(12)尚:崇尚。按子路此問見於《論語·陽貨》。(13)上:通「尚」。(14)未之能行:即未能行之。按這行文字見於《論語·公冶長》。(15)片言:原告或被告一面之辭,古人也稱之為「單辭」。折獄:決斷訴訟案件。折,斷,決斷。按處理訴訟案件,原告、被告的話都要聽一聽,才能做出判決。而子路只根據一方面的言辭就能判決案件,是因為他為人誠實正直,無論原告還是被告,都能如實反映情況、交待問題,不肯欺騙他。按此話見於《論語·顏淵》。(16)材:通「哉」。按這兩句話也見於《論語·公冶長》。(17)不得其死:不得以壽終,即得不到好死。按此話見於《論語·先進》。(18)衣:穿。縕袍:用舊絮亂綿絮的袍子。縕,舊絮亂綿。按此話見於《論語·子罕》。(19)這二句的意思是比喻子路學習雖有成就,但還需要更進一步。堂,正廳。室,內室。先升堂而後才能入室。按此話見於《論語·先進》。(20)《論語》是孟武伯問而非季康子。已見前注。(21)荷:扛,提。:古代竹製除草農具。丈人:古時對老年人尊稱。按此行提到的這三個人,《論語·微子》曾及之,《史記》卷四十八《孔子世家》亦及之,可參見。(22)具臣:備位充數、不稱職守之臣。按這段話見於《論語·先進》。原文作「季子然問」,且兼及仲由、冉求二人。他們是季氏的家臣,可是對季氏的許多僭越行為及其他孔子認為不合禮義的言行,都不加以勸止,所以孔子說了種語帶雙敲的話,既批評了他的學生,也流露了對季氏的不滿。《先進》篇載:「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季氏》篇載,季氏將伐顓臾,他們跑到老師那裡通風報信,孔子嚴厲地批評了他們:「求!無乃爾是過與?」冉有還狡辯說:「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很氣憤地指責他們說:「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扶,則將焉用彼相矣?」又說:「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如果聯繫原文「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句的上文「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那麼,這種批評和不滿的意味就更清楚了。(23)執:控制,駕馭。(24)比:使親近。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