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356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356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356頁

朗讀:

結交秦國,是有利的外交;討伐齊國,是正當的利益。奉行有利的外交政策,追求正當的利益,是聖王所做的事業啊。
燕昭王認為他寫的這封信太好了,就說:「先王曾對蘇家有恩德,後來因為子之的亂子,蘇氏才離開了燕國,燕國要向齊國報仇,非得蘇氏不可。」於是就召回蘇代,又很好地對待他,和他一塊兒策劃攻打齊國的事情。終於打敗了齊國,迫使齊湣王逃離齊國。
過了很久,秦國邀請燕王,燕王就想前往,蘇代阻止燕王說:「楚國貪得了枳地而導致國家危亡,齊國奪取了宋地而導致國家破敗。齊、楚不能因為擁有了枳、宋反而還要奉事秦國,這是為什麼呢?那是因為凡是成功的國家,都是秦國最忌恨的大敵。秦國奪取天下,不是憑藉著推行正義,而是施以暴力。秦國施以暴力,是公開宣告於天下的。


  
他曾警告楚國說:『蜀地的軍隊,坐著船漂浮在汶水之上,趁著夏季盛大的水勢而直下長江,五天就能抵達郢都。漢中的軍隊,坐著船從巴江出發,趁著夏季盛漲的水勢而直下漢江,四天就能抵達五渚。我親自在宛東集結軍隊,直下隨邑,聰明才智的人來不及出謀獻策,勇武的人來不及發怒,我攻擊你們的行動就像射殺鷹隼一樣神速。而楚王你還想等待天下各國一起來攻打函谷關,豈不是太遙遠了嗎?』楚王就是因為這個緣故,十七年事奉秦國。
「秦國又嚴正地警告韓國說:『我的軍隊從少曲出發,一天之內就能切斷太行山的通道。我的軍隊從宜陽出發,直接攻擊平陽,兩天之內韓國各地的局勢就沒有不動搖的了。我的軍隊穿過東西兩周攻擊新鄭,五天之內,我將攻克整個韓國。』韓國認為他說的有道理,所以奉事秦國。
「秦國還嚴正地警告魏國說:『我的軍隊攻克安邑,圍困女戟,韓國的太原就被切斷。我的軍隊直下軹道,通過南陽,封鎖冀邑,包抄東西兩周,趁著夏季旺盛的水勢,駕著輕便的戰船,強勁的弓弩在前,鋒利的戈矛在後,掘開滎澤水口,魏國的大梁就會被洪水吞沒不復存在了;掘開白馬河的水口,魏國的外黃、濟陽也會被洪水吞沒不復存在了;掘開宿胥河的水口,魏國的虛地、頓丘也會被洪水淹沒不復存在了。在陸地上作戰,就攻擊河內,利用水攻就可毀滅大梁。』魏國認為他說的有道理,所以奉事秦國。
「秦國打算攻打安邑,擔心齊國救援它,就把宋地許給齊國。說:『宋王無道,做了個木頭人很像我,用箭射它的臉,我的國家和宋國路途隔絕,軍隊距宋太遠,不能直接攻打它。齊王您如果能打敗宋國據為己有,那就像我自己佔有它一樣高興。』後來,秦國攻下了魏國的安邑,圍困了女戟,反而把攻破宋國作為齊國的罪過。
「秦國打算進攻韓國,擔心天下諸侯救援它,就把齊國許給天下諸侯去討伐,說:「齊王四次和我訂立盟約,四次欺騙我,堅決地率領天下的軍隊進攻我國,就有多次。只要齊國存在,就沒有秦國,只要有秦國的存在,就沒有齊國,一定要討伐它,一定要毀滅它』。等到秦國奪取了韓國的宜陽、少曲,攻克了藺邑、離石,卻又把打敗齊國作為天下諸侯國的罪過。「秦國打算進攻魏國,就先尊崇楚國,便把南陽許給楚國。說:『我本來就和韓國斷絕了關係。摧毀均陵,圍困,假如對楚國有利,那就像我佔有它一樣高興』。等到魏國拋棄了盟約的國家而與秦國聯合,秦國卻以圍困作為楚國的罪名。
「秦國的軍隊被困在林中,就尊崇燕國和趙國,把膠東許給燕國,把濟西許給趙國。等到秦國和魏國和解了,就把公子延作為人質,利用犀首連兵相續地攻打趙國。
「秦國的軍隊在譙石遭到重創,在陽馬又被打敗,就尊崇魏國,便把葉地和蔡地許給魏國。等到他和趙國和解後,就威脅魏國而不肯依照約定分割土地。秦軍陷入困境,就派太后的弟弟穰侯去講和,等他取得了勝利,連自己的舅舅和母親也都受到欺騙。
「秦國譴責燕國時說:『是因為攻打膠東』,譴責趙國時說:『是因為攻打濟西』,譴責魏國時說:『是因為攻打葉、蔡』,譴責楚國時說:『是因為圍困了』,譴責齊國時說:『是因為攻打宋地』。這樣,他的外交辭令循環往復,用兵打仗如同刺殺蜚蟲那麼輕易。秦王飛揚拔扈,即使他的母親都不能制止,他的舅舅更無法約束。
「龍賈之戰,岸門之戰,封陵之戰,高商之戰,趙莊之戰,秦國所殺韓、趙、魏三國百姓有幾百萬,現在這三個國家還活著的人都是抗秦戰爭中死者的遺孤。西河以外,上洛地區,三川一帶經常遭受秦國的攻打,這是晉國的災難!秦國侵擾了韓、趙、魏的一半土地,秦國製造的災難是如此地嚴重啊!而燕、趙等國到秦國去遊說的人,卻爭相以奉事秦國來勸說自己的國君,這是我非常憂慮的事啊。」
燕昭王沒有去秦國,蘇代又被燕王所重用。
燕王派蘇代聯絡各國合縱相親,就如同蘇秦在世時一樣,諸侯們有的加入了聯盟,有的沒加入聯盟,而各國人士從此都尊崇蘇秦所倡導的合縱聯盟。蘇代、蘇厲都壽終天年,他們的名聲在各諸侯國顯揚。

太史公說:「蘇秦兄弟三人,都是因為遊說諸侯而名揚天下,他們的學說擅長於權謀機變。而蘇秦承擔著反間計的罪名被殺死,天下人都嘲笑他,諱忌研習他的學說。然而社會上流傳的蘇秦事跡有許多差異,凡是不同時期和蘇秦相類的事跡,都附會到蘇秦身上。蘇秦出身於民間,卻能聯合六國合縱相親,這正說明他的才智有超過一般人的地方,所以,我列出他的經歷,按著正確的時間順序加以陳述,不要讓他只蒙受不好的名聲。


【原文】【註解】

蘇秦者,東周雒陽人也。東事師於齊,而習之於鬼谷先生。
出遊數歲,大困而歸(1)。兄弟嫂妹妻妾竊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產業,力工商,逐什二以為務(2)。今子釋本而事口舌(3),困,不亦宜乎!」蘇秦聞之而慚,自傷,乃閉室不出,出其書遍觀之。曰:「夫士業已屈首受書(4),而不能以取尊榮,雖多亦奚以為!」於是得周書《陰符》(5),伏而讀之。期年(6),以出揣摩(7),曰:「此可以說當世之君矣。」求說周顯王。顯王左右素習知蘇秦(8),皆少之(9)。弗信。

(1)困:窘迫,不如意。(2)逐什二:從事工商獲十分之二的利潤。(3)本:此指手工業、商業。口舌:指遊說。(4)屈首:低頭,埋頭。受書:從師受教。(5)《陰符》:古兵書名,《戰國策》謂為太公所著。已佚。今傳本《陰符經》舊題黃帝撰,有太公、范蠡、鬼谷子、張良、諸葛亮、李筌六家注。(6)期年:一週年。(7)揣摩:此指悉心求其真意,以相比合。後用為測度、估量或欣賞文字,加以效仿等意。(8)素:平時,向來。習:熟。(9)少:輕視。


  

乃西至秦。秦孝公卒。說惠王曰:「秦四塞之國(1),被山帶渭(2),東有關河(3),西有漢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馬,此天府也(4)。以秦士民之眾,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稱帝而治。」秦王曰:「毛羽未成,不可以高蜚(5);文理未明(6),不可以並兼。」方誅商鞅,疾辯士(7),弗用。

(1)四塞之國:秦國四面有山關之固,形勢險要,可為屏障,所以叫四塞之國。(2)被山帶渭:謂秦國被群山所環抱,中有渭水流過。被,同「披」。帶,帶子。流經,穿過的意思。(3)關:函谷關。河:黃河。(4)天府:地勢險要,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自然條件優越的地方。府,府庫,倉庫。(5)蜚:同「飛」。(6)文理:指國家大政方針策略。文,禮樂制度。理,道理法則。疾:憎惡、忌恨。辯士:善於遊說的人。

乃東之趙。趙肅候令其弟成為相,號奉陽君。奉陽君弗說之(1)。
去游燕,歲余而後得見。說燕文候曰:「燕東有朝鮮、遼東,北有林胡、樓煩,西有雲中、九原,南有碣沱、易水,地方二千餘里(2),帶甲數十萬(3),車六百乘,騎六千匹,粟支數年。南有碣石、雁門之饒,北有棗栗之利,民雖不佃作而足於棗栗矣(5)。此所謂天府者也。

(1)說:同「悅」。(2)地方:縱橫面積。(3)甲:披甲的士兵。(4)佃作:耕作。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