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377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377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377頁

朗讀:

第三年,穰侯與白起、客卿胡陽再次攻打趙國、韓國和魏國,在華陽城下,大敗芒卯,斬敵十萬人,奪取了魏國的卷、蔡陽、長社,趙國的觀津。接著又把觀津還給了趙國,並且給趙國增加了兵力,讓它去攻打齊國。齊襄王懼怕被伐,就讓蘇代替齊國暗地裡送給穰侯一封信說:「我聽來往人們傳說『秦國將要給趙國增援四萬士兵來攻打齊國』,我私下一定對我們國君說『秦王精明而諳熟謀略,穰侯機智而精通軍事,一定不會這麼做』。為什麼這麼說呢?韓、趙、魏三國友好結盟,這是秦國的深仇大敵。它們三國之間的關係非同一般,儘管有上百次的背棄,上百次的相騙,但都不算是背信棄義,一旦對外它們是互信不疑的。現在要戰敗齊國會使趙國強盛起來。趙國是秦國所仇視的大敵,顯然對秦國不利。這是第一點。秦國的謀臣策士們,一定會說『打敗齊國,先削弱三晉和楚國的力量,然後再戰而勝之』。其實,齊國是個勢單力薄的疲憊之國,調集天下諸侯的兵力攻打齊國,就如同用千釣強弓去衝開潰爛的癰疽,齊國必亡無疑,怎麼能削弱三晉和楚國呢?這是第二點。秦國若出兵少,那麼三晉和楚國就不相信秦國;若出兵多,就會讓三晉和楚國擔憂將被秦國控制。齊國懼怕被伐,不會投靠秦國,而必定投靠三晉和楚國。這是第三點。秦國以瓜分齊國來引誘三晉和楚國,而三晉和楚國派兵進駐加以扼守,秦國反而會腹背受敵。這是第四點。這種做法就是讓三晉和楚國借秦國之力謀取齊國,拿齊國之地對付秦國,怎麼三晉、楚國如此聰明而秦國、齊國如此愚蠢?這是第五點。因此,取得安邑把它治理好,也就一定沒有禍患了。秦國佔據了安邑,韓國也就必定無法控制上黨了。奪取天下的中心區域,與出兵而擔憂其不能返回比較起來,哪個有利?這些道理都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我才說秦國精明而諳熟謀略,穰侯機智而精通軍事,肯定不會給趙國四萬士兵讓他攻打齊國了。」於是穰侯不再進軍,領兵回國了。
昭王三十六年(前271),當時相國穰侯與客卿灶商議,要攻打齊國奪取剛、壽兩城,藉以擴大自己在陶邑的封地。這時有個魏國人叫范睢自稱張祿先生,譏笑穰侯竟然越過韓、魏等國去攻打齊國,他趁著這個機會請求勸說秦昭王。昭王於是任用了范睢。范睢向昭王闡明宣太后在朝廷內專制,穰侯在外事上專權,涇陽君、高陵君等人則過於奢侈,以致比國君之家富有。這使秦昭王幡然醒悟,就免掉穰侯的相國職務,責令涇陽君等人都一律遷出國都,到自己的封地去。穰侯走出國都關卡時,載物坐人的車子有一千多輛。
穰侯死於陶邑,就葬在那裡。秦國收回陶邑設為郡。


  

太史公說:穰侯是秦昭王的親舅舅。秦國之所以能夠向東擴張領土,削弱諸侯,曾經稱帝於天下,各國諸侯無不俯首稱臣,這當是穰侯的功勞。等到顯貴至極豪富無比之時,一人說破,便屈居下位,權勢被奪,憂愁而死,何況那些寄居異國的臣子呢!


【原文】【註解】

穰侯魏冉者,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其先楚人,姓羋氏(1)。
秦武王卒,無子,立其弟為昭王。昭王母故號為羋八子,及昭王即位,羋八子號為宣太后。宣太后非武王母。武王母號曰惠文後,先武王死。宣太后二弟:其異父長弟曰穰侯,姓魏氏,名冉;同父弟曰羋戎,為華陽君。而昭王同母弟曰高陵君、涇陽君(2)。而魏冉最賢,自惠王、武王時任職用事(3)。武王卒,諸弟爭立,唯魏冉力為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冉為將軍,衛咸陽。誅季君之亂(4),而逐武王后出之魏(5),昭王諸兄弟不善者皆滅之,威振秦國(6)。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為政。

(1)羋(m□,米):楚國的祖姓。(2)高陵君:秦公子的封號。《索隱》謂「名顯」,卷五《秦本紀》中《索隱》謂「悝號高陵君」。涇陽君:秦公子的封號。《索隱》謂「名悝」,卷五《秦本紀》中《索隱》謂「名市」。(3)用事:當權。(4)誅:剷除。季君之亂:指秦昭王二年(前305),公子壯與大臣、公子等謀反。季君,即公子壯,在爭奪君位中為大臣及武王后等擁立,稱號為「季君」。(5)之:往,到。(6)振:通「震」。

昭王七年(1),樗裡子死,而使涇陽君質於齊(2)。趙人樓緩來相秦,趙不利,乃使仇液之秦,請以魏冉為秦相。仇液將行,其客宋公謂液曰:「秦不聽公,樓緩必怨公。公不若謂樓緩曰『請為公毋急秦』(3)。秦王見趙請相魏冉之不急,且不聽公。公言而事不成,以德樓子(4);事成,魏冉故德公矣(5)。」於是仇液從之。而秦果免樓緩而魏冉相秦。
欲誅呂禮,禮出奔齊。昭王十四年(6),魏冉舉白起(7),使代向壽將而攻韓、魏,敗之伊闕,斬首二十四萬,虜魏將公孫喜。明年,又取楚之宛、葉。魏冉謝病免相(8),以客卿壽燭為相。其明年,燭免,復相冉,乃封魏冉於穰,復益封陶(9),號曰穰侯。


  
穰侯封四歲,為秦將攻魏。魏獻河東方四百里。拔魏之河內,取城大小六十餘。昭王十九年十,秦稱西帝,齊稱東帝。月餘,呂禮來,而齊、秦各復歸帝為王。魏冉復相秦,六歲而免。免二歲,復相秦。四歲,而使白起拔楚之郢,秦置南郡。乃封白起為武安君。白起者,穰侯之所任舉也,相善。於是穰侯之富,富於王室。

(1)昭王七年:即前300年。(2)質:人質。古代派往別國作抵押的人。這裡是作人質的意思。(3)請為公毋急秦:請允許我為您打算,(我請求任魏冉為秦相)不讓秦國感到很迫切。(4)德:施恩德,使之感激。(5)故:通「固」。當然。德:感激。(6)昭王十四年:即前293年。(7)舉:舉用。(8)謝病:推托有病。(9)益:增加。十昭王十九年:即前288年。秦稱西帝:戰國時各大諸侯國國君均稱王,故王號不顯貴,秦國與齊國相約,並稱為帝,以天帝的稱號為兩國國君的尊稱。前288年秦昭王自稱西帝,尊齊湣王為東帝,這是秦國連橫的一種策略。

昭王三十二年(1),穰侯為相國,將兵攻魏,走芒卯(2),入北宅,遂圍大梁。梁大夫須賈說穰侯曰(3):「臣聞魏之長吏謂魏王曰(4):『昔梁惠王伐趙,戰勝三梁,拔邯鄲;趙氏不割,而邯鄲復歸。齊人攻衛,拔故國(5),殺子良;衛人不割,而故地復反(6)。衛、趙之所以國全兵勁而地不並於諸侯者(7),以其能忍難而重出地也(8)。宋、中山數伐割地(9),而國隨以亡。臣以為衛、趙可法,而宋、中山可為戒也。秦,貪戾之國也十,而毋親。蠶食魏氏,又盡晉國,戰勝暴子,割八縣,地未畢入,兵復出矣。夫秦何厭之有哉!今又走芒卯,入北宅,此非敢攻梁也,且劫王以求多割地□。王必勿聽也。今王背楚、趙而講秦□,楚、趙怒而去王,與王爭事秦□,秦必受之。秦挾楚、趙之兵以復攻梁□,則國求無亡不可得也。願王之必無講也。王若欲講,少割而有質;不然,必見欺□。』此臣之所聞於魏也,願君(王)之以是慮事也。《周書》曰『惟命不於常』□,此言幸之不可數也□。夫戰勝暴子,割八縣,此非兵力之精也,又非計之工也,天幸為多矣□。今又走芒卯,入北宅,以攻大梁,是以天幸自為常也,智者不然。臣聞魏氏悉其百縣勝甲以上戍大梁(21),臣以為不下三十萬。以三十萬之眾守梁七仞之城(22),臣以為湯、武復生,不易攻也。夫輕背楚、趙之兵(23),陵七仞之城(24),戰三十萬之眾,而志必舉之,臣以為自天地始分以至於今,未嘗有者也。攻而不拔,秦兵必罷(25),陶邑必亡(26),則前功必棄矣。今魏氏方疑,可以少割收也(27)。願君逮楚、趙之兵未至於梁(28),亟以少割收魏。魏方疑而得以少割為利,必欲之,則君得所欲矣。楚、趙怒於魏之先己也,必爭事秦,從以此散(29),而君後擇焉。且君之得地豈必以兵哉!割晉國,秦兵不攻,而魏必效絳、安邑(30)。又為陶開兩道(31),幾盡故宋(32),衛必效單父。秦兵可全,而君制之,何索而不得,何為而不成!願君熟慮之而無行危。」穰侯曰:「善。」乃罷梁圍。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