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378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378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378頁

朗讀:

(1)昭王三十二年:即前275年。(2)走芒卯:使芒卯戰敗而逃。走,使敗逃。(3)說:勸說,說服。(4)長吏:指高級官吏。(5)故國:舊都。指楚丘。(6)反:同「返」,返回,歸還。(7)兵勁:軍隊堅強有力。(8)重出地:捨不得割讓土地。重,惜。出,拿出。(9)數:多次,屢次。十貪戾:貪婪凶暴。盡:吞盡。晉國:這裡指原屬晉國,現屬魏國的土地。何厭之有:即「有何厭」。厭,同「饜」,滿足。□劫:威逼、威脅。□講:和解。□事:奉事。□挾:挾制。□見:被。□《周書》:《尚書》中的組成部分。相傳是記載周代史事之書。惟命不於常:出自《周書·康誥》。意思是,要想到上天的意旨不是固定不變的。惟,念;命,天命。□幸:幸運。□天幸:徼天之幸。碰上好運氣。(21)悉:竭盡。勝甲:強悍的士兵。(22)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23)輕:輕易,隨便。(24)陵:登。(25)罷(pi,皮):通「疲」,疲憊。(26)亡:丟失。(27)收:攏住。(28)逮:及。(29)從:同「縱」。合縱。(30)效:獻出。(31)兩道:指河西、河東兩條道路。(32)幾盡:將全部得到。故宋:原宋國的土地。此時宋已滅亡。

明年,魏背秦,與齊從親(1)。秦使穰侯伐魏,斬首四萬,走魏將暴鳶(2),得魏三縣。穰侯益封。


  
明年,穰侯與白起、客卿胡陽復攻趙、韓、魏,破芒卯於華陽下,斬首十萬,取魏之卷、蔡陽、長社,趙氏觀津。且與趙觀津(3),益趙以兵,伐齊。齊襄王懼,使蘇代為齊陰遺穰侯書曰(4):「臣聞往來者言曰『秦將益趙甲四萬以伐齊』,臣竊必之敝邑之王曰(5)『秦王明而熟於計,穰侯智而習於事,必不益趙甲四萬以伐齊』。是何也?夫三晉之相與也(6),秦之深讎也(7)。百相背也,百相欺也,不為不信,不為無行(8)。今破齊以肥趙。趙,秦之深讎,不利於秦。此一也。秦之謀者,必曰『破齊,晉、楚(9),而後制晉、楚之勝』。夫齊,罷國也十,以天下攻齊,如以千鈞之弩決潰癰也,必死,安能晉、楚?此二也。秦少出兵,則晉、楚不信也;多出兵,則晉、楚為制於秦。齊恐,不走秦,必走晉、楚。此三也。秦割齊以啖晉、楚□,晉、楚案之以兵□,秦反受敵。此四也。是晉、楚以秦謀齊,以齊謀秦也,何晉、楚之智而秦、齊之愚?此五也。故得安邑以善事之,亦必無患矣。秦有安邑,韓氏必無上黨矣。取天下之腸胃(15),與出兵而懼其不反也,孰利?臣故曰秦王明而熟於計,穰侯智而習於事,必不益趙甲四萬以伐齊矣。」於是穰侯不行,引兵而歸。

(1)從親:合縱相親。(2)魏將暴鳶:梁玉繩《史記志疑》:「按:『魏將』乃『韓將』之誤。」(3)與:給予。(4)陰:暗地裡。遺:送給。(5)臣竊必之敝邑之王曰:我私下一定對本國的國君說。之,於。敝邑:對本國的謙稱。(6)三晉:指韓、趙、魏三國。春秋末,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各立為國,故稱「三晉」。相與:相友好。(7)讎:仇敵,仇人。(8)行:道德、道義方面的行為。(9):困乏,疲憊。這裡是使疲憊的意思。十罷(pi,皮)國:疲憊的國家。鈞:古代三十斤為一鈞。弩:古代一種用機械力量發射箭支的弓。決:衝擊。走:投奔,投靠。□啖:餵食,引誘。□案:同「按」。壓住,控制。□腸胃:比喻中心。

昭王三十六年(1),相國穰侯言客卿灶(2),欲伐齊取剛、壽(3),以廣其陶邑。於是魏人范睢自謂張祿先生(4),譏穰侯之伐齊,乃越三晉以攻齊也,以此時奸說秦昭王(5)。昭王於是用范睢。范睢言宣太后專制,穰侯擅權於諸侯,涇陽君、高陵君之屬太侈,富於王室。於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國,令涇陽之屬皆出關,就封邑。穰侯出關,輜車千乘有餘(6)。
穰侯卒於陶,而因葬焉。秦復收陶為郡。

(1)昭王三十六年:即前271年。(2)言:議,商議。(3)剛、壽:卷七十九《范睢蔡澤列傳》作「綱壽」。(4)自謂:自稱。(5)奸(g□n,甘)通「干」。請求。(6)輜車:古代用帷蓋可載物坐人的車。

太史公曰:穰侯,昭王親舅也。而秦所以東益地,弱諸侯,嘗稱帝於天下,天下皆西鄉稽首者(1),穰侯之功也。及其貴極富溢,一夫開說,身折勢奪而以憂死,況於羈旅之臣乎(2)!

(1)西鄉:面向西。鄉,通「向」。稽首:古代最恭敬的跪拜禮。這裡是表示臣服的意思。(2)羈旅:寄居異國他鄉。


回目錄

 

《史記》譯注


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張鳳嶺 譯注

【說明】

本篇是戰國末期兩位著名秦國將領白起和王翦的合傳。
在秦滅六國過程中,白起和王翦起了重要作。傳文全面、簡要地記述了他們的事跡:白起是秦昭王時的國尉,精於用兵,屢戰獲勝,奪取韓、趙、魏、楚大片領土,攻克楚都郢,特別是在長平之戰中,他採取迂迴、運動的戰略戰術,大敗趙軍,坑殺俘虜四十餘萬人,舉世震驚。後遭秦相范睢嫉妒,遂稱病不起,先被貶為士卒,後被迫自殺。王翦是秦始皇的一員宿將,與其子王賁先後滅掉趙、魏、楚、燕、齊五國,頗受秦始皇的推重。在平楚過程中,秦始皇先用李信被楚戰敗,改用王翦大獲全勝。二世時王翦死去,其孫王離被項羽俘虜。作者為白、王立傳,一方面肯定他們的赫赫戰功,「南拔鄢郢,北摧長平,遂圍邯鄲,武安為率;破荊滅趙,王翦之計」(《太史公自序》);另一方面也尖銳指出他們各有所短,白起「不能救患於應侯」,死於非命,王翦則「不能輔秦建德」,殃及後代。從這裡不難看出,司馬遷贊同秦統一中國的戰爭,但他反對虐民、暴政。
「取事貴約」(劉勰《文心雕龍》),這是敘事性作品寫作的一個原則。司馬遷記寫白、王的戰績,各選擇了一個重點採用橫剖面的寫法,詳細記載,即白起指揮的長平之戰,王翦指揮的破楚之戰。而司馬遷匠心獨運之處則在於同是重點記載的事件,在一篇文章中採用兩副筆墨寫出,毫不雷同又各有千秋。寫白起指揮的長平之戰,著重敘述戰爭的具體過程,尤其不惜筆墨地對雙方採取的戰略戰術,戰鬥的進展情況以及戰爭的結果作確切的說明。這是因為長平之戰是戰國史上規模最大最殘酷的一次戰爭,作為史書不能輕描淡寫;也是因為這次戰爭最能反映白起的軍事才能及其殘忍的性格。而寫王翦指揮的破楚之戰,則側重於描述戰前的秦國情況,特別對王翦提出的作戰計劃被秦始皇先否定後肯定的變化過程以及兩人的活動細節作細緻入微,繪聲繪影的描寫,至於戰爭的進展情況只作概括介紹。惟其如此,才能顯示出王翦作為宿將計出萬全,老謀深算的性格,也才能表現出王翦何以為秦始皇所推重。這樣兩種不同寫法,便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效果:前者以「真」取勝,後者以「活」見長。

【譯文】

白起,是郿地人。他善於用兵,奉事秦昭王。昭王十三年(前294),白起封為左庶長,帶兵攻打韓國的新城。這一年,穰侯擔任秦國的丞相。他舉用任鄙做了漢中郡守。第二年,白起又封為左更,進攻韓、魏兩國聯軍,在伊闕交戰,斬敵二十四萬人,又俘虜了他們的將領公孫喜,拿下五座城邑。白起升為國尉。他率兵渡過黃河奪取了韓國安邑以東直到干河的大片土地。第三年,白起再封為大良造。戰敗魏國軍隊,奪取了大小城邑六十一座。第四年白起與客卿錯進攻垣城,隨即拿了下來。此後的第五年上,白起攻打趙國,奪下了光狼城。這以後的第七年,白起攻打楚國,佔領了鄢、鄧等五座城邑。第二年,再次進攻楚國,佔領了楚國都城郢,燒燬了楚國先王的墓地,一直向東到達竟陵。楚王逃離郢都,向東奔逃遷都到陳。秦國便把郢地設為南郡。白起被封為武安君,他趁勢攻取楚地,平定了巫、黔中兩郡。昭王三十四年(前273),白起進攻魏,拔取華陽,使芒卯敗逃,並且俘獲了趙、魏將領,斬敵十三萬人。當時,白起與趙國將領賈偃交戰,把趙國兩萬士兵沉到黃河裡。昭王四十三年(前264),白起進攻韓國的陘城,奪取了五個城邑,斬敵五萬人。四十四年(前263),白起攻打韓國的南陽太行道,把這條通道堵死。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