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荀子註譯 - 40 / 254
中國哲學類 / 荀子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荀子註譯

第40頁 / 共254頁。

尋求妥善地身居要位、順利地擔任要職、在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獨自擁有君主的恩寵、一定不會有後患的方法是:最好和君主同心同德,引進賢人,廣泛地施捨,打消對別人的怨恨,不去妨害別人。自己的能力能夠擔負起這重大的職務,那就謹慎地奉行上述這種方法;自己的能力如果不能夠勝任這一職務,而且怕因此而失去君主對自己的寵愛,那就不如及早和君主同心同德,推薦賢人,把職務讓給能人,而自己則心甘情願地追隨在後。像這樣,擁有了君主的恩寵就一定會榮耀,失去了君主的寵愛也一定不會遭罪。這是侍奉君主者的法寶,也就是一定沒有後患的方法。所以明智的人辦事的時候,圓滿時考慮不足,順利時考慮艱難,安全時考慮危險,周到地從多方面加以防範,仍然怕遭到禍害,所以辦了上百件事也不會失誤。孔子說:「靈巧而又愛好法度,就一定能做得恰到好處;勇敢而又喜歡和別人同心協力,就一定能勝利;聰明而又喜歡謙虛,就一定會有德才。」說的就是這種道理。愚蠢的人與此相反:他們身居要職獨攬大權時,就喜歡獨自處理政事而嫉妒賢能的人,壓制有功的人而排擠打擊有罪過的人,內心驕傲自滿而輕忽與自己有舊怨的人,因為吝嗇而不在上實行施舍之道,為了抬高自己而在下面招攬權力以致妨害了別人。這種人雖然指望平安無事,辦得到嗎?因此,他們雖然官位高貴卻一定會有危險,雖然職務重要卻一定會被罷免,雖然獨受寵愛卻一定會遭到恥辱,這種後果稍立片刻就可以等到,燒一頓飯的工夫就可以了。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毀害他的人多而扶持他的人少啊。

103講:


  

77天下之行術,以事君則必通,以為仁則必聖(1)。立隆而勿貳也,然後恭敬以先之,忠信以統之,慎謹以行之,端慤以守之,頓窮則從之,疾力以申重之;君雖不知,無怨疾之心;功雖甚大,無伐德之色;省求多功,愛敬不倦。如是,則常無不順矣。以事君則必通,以為仁則必聖,夫是之謂天下之行術。

【註釋】

(1)仁:通「人」。

【譯文】

在天下處處能行得通的辦法,用它來侍奉君主就一定會通達,用它來做人就必定會聖明。確立崇高的禮義而不三心兩意,然後用恭敬的態度來引導它,用忠信來統率它,小心謹慎地實行它,端正誠實地保護它,困厄的時候就順從它,並努力來反覆強調它;君主即使不瞭解、重用自己,也沒有怨恨的心情;功勞即使很大,也沒有誇耀自己功德的臉色;少提要求而多立功勞,敬愛君主永不厭倦。像這樣,那就永遠沒有不順利的時候了。用它來侍奉君主就一定會通達,用它來做人就一定會聖明,這就叫做天下處處行得通的辦法。

104講:

78少事長,賤事貴,不肖事賢,是天下之通義也。有人也,勢不在人上,而羞為人下,是奸人之心也。志不免乎奸心,行不免乎奸道,而求有君子、聖人之名,闢之(1),是猶伏而咶天、救經而引其足也(2),說必不行矣,俞務而俞遠(3)。故君子時詘則詘、時伸則伸也。

【註釋】

(1)闢:通「譬」,譬喻。(2)咶(sh • @氏):通「舐」。(3)俞:通「愈」。

【譯文】

年輕的侍奉年長的,卑賤的侍奉高貴的,不賢的侍奉賢能的,這是天下的普遍原則。有的人,地位不在別人之上,卻羞於處在人下,這是奸邪的人的想法。思想上沒有除掉邪念,行動上沒有離開邪道,卻想要享有君子、聖人的名聲,拿它打個比方,這就好像是趴在地上去舔天、輓救上吊的人卻拉他的腳,這是一定行不通的,越是用力從事就離目標越遠。所以君子在時勢需要自己屈從忍耐時就屈從忍耐、在時勢容許自己施展抱負時就施展抱負。


  
*卷四

儒效第八

[題解]

本篇除了論述大儒的作用外,還論述了聖人、君子、勁士、雅儒、小儒、俗儒、俗人、眾人、鄙夫幾類人的德行,並強調了學習與法度的重要性。

105講: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