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荀子註譯 - 45 / 254
中國哲學類 / 荀子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荀子註譯

第45頁 / 共254頁。

回答說:那就只有學習啦。那些學習的人:能遵行學到的東西,就可稱為士人;能勤奮努力的,就是君子;能精通學到的東西,就是聖人。最高可 以成為聖人,至少也可以成為士人、君子,誰還能阻止我上進呢?過去嘛,渾渾沌沌是個路上的普通人,一會兒就可以和堯、禹這樣的賢君並列在一起,這難道不是由下賤變得高貴了嗎?過去嘛,考查他對門外和室內的禮節有什麼分別,他也糊裡糊塗竟不能判斷,一會兒就能追溯仁義的本源,分辨是非,運轉天下事于手掌之中就像辨別黑白一樣容易,這難道不是由愚昧變得明智了嗎?過去嘛,是個空無所有的人,一會兒治理天下的重要手段都在他這兒了,這難道不是由貧窮變得富裕了嗎?現在如果在這兒有這麼一個人,他零零碎碎地收藏着價值千金的珍寶,那麼即使他靠外出乞討來餬口,人們也還是說他富有。他的那些珍寶,穿它吧,又不能穿;吃它吧,又不能吃;賣它吧,又不能很快地出售。但是人們卻說他富有,為什麼呢?難道不是因為最值錢的寶器的的確確在他這兒嗎?這樣看來,那知識廣博的學者也就是富有了,這豈不是由貧窮變得富有了麼?

112講:


  

88故君子無爵而貴,無祿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窮處而榮,獨居而樂,豈不至尊、至富、至重、至嚴之情舉積此哉?故曰:貴名不可以比周爭也,不可以誇誕有也,不可以勢重脅也,必將誠此然後就也。爭之則失,讓之則至;遵道則積,誇誕則虛。故君子務修其內而讓之於外,務積德于身而處之以遵道。如是,則貴名起之如日月,天下應之如雷霆。故曰:君子隱而顯,微而明,辭讓而勝。《詩》曰(1):「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此之謂也。

【註釋】

(1)引詩見《詩·小雅·鶴鳴》。

【譯文】

所以君子沒有爵位也尊貴,沒有俸祿也富裕,不辯說也被信任,不發怒也威嚴,處境窮困也榮耀,孤獨地住着也快樂,難道不是因為那最尊貴、最富裕、最莊重、最威嚴的實質都聚集在這種學習之中了嗎?所以說:尊貴的名聲,不可能靠拉幫結派來爭得,不可能靠誇耀吹牛來擁有,不可能靠權勢地位來劫持,一定要真正地在這學習上下了功夫,然後才能成就。爭奪名譽就會喪失名譽,讓掉名譽就會得到名譽;遵循正確的原則就能積累名譽,誇耀吹牛就會落個一場空。所以君子致力於自己內在的思想修養而在外謙虛辭讓,致力於在自身積累德行而遵循正確的原則去處理一切。像這樣,那麼尊貴的名聲就會像太陽月亮升起,天下人就會像雷霆那樣轟轟烈烈地響應他。所以說:君子即使隱居也顯赫,即使卑微也榮耀,即使退讓也會勝過別人。《詩》云:「鶴在九曲沼澤叫,聲音直傳到雲霄。」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啊。

113講:

89鄙夫反是。比周而譽俞少(1);鄙爭而名俞辱;煩勞以求安利,其身俞危。《詩》曰(2):「民之無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讓,至於己斯亡(3)。」此之謂也。

【註釋】

(1)譽:通「與」,黨與。(2)引詩見《詩·小雅·角弓》。(3)己:《集解》作「已」,據宋浙

本改。斯:語助詞。

【譯文】

鄙陋的人與此相反。他們拉幫結派而黨羽越來越少;卑鄙地去爭奪而名聲越來越臭;盡心竭力去追求安逸與私利,而自身越來越危險。《詩》云: 「小人總是不善良,互相怪怨另一方。爭取爵位不謙讓,直到自己被滅亡。」說的就是這種人啊。

114講:


  
810故能小而事大,闢之(1),是猶力之少而任重也,舍粹折無適也(2)。身不肖而誣賢,是猶傴身而好升高也(3),指其頂者愈眾。故明主譎德而序位(4),所以為不亂也;忠臣誠能,然後敢受職,所以為不窮也。分不亂於上,能不窮於下,治辯之極也(5)。《詩》曰(6):「平平左右(7),亦是率從。」是言上下之交不相亂也。

【註釋】

(1)闢:通「譬」。(2)粹(su • @歲):通「碎」。(3)身:《集解》作「伸」,據宋浙本改。(4)

譎:通「決」,決斷。(5)辯(b • 4n • 辦):通「辦」(辦),治理。(6)引詩見《詩·小雅·采菽》。

(7)平平(pi • 2n • 駢):《釋文》引《韓詩》作「便便」,長於口才、辦事能幹的樣子。

【譯文】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