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語譯註 - 40 / 203
中國古代史類 / 劉知幾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國語譯註

第40頁 / 共203頁。

馬”。⑦析木之津:析木是標誌歲星行度的名稱之一,其位置大致在東北偏東。津即現在所說的銀河。⑧辰在鬥柄:日、月在鬥柄附近交會。⑨星:指辰星,即現在所說的水星。天黿:即玄枵,標誌歲星行度的名稱之一,其位置在正北。⑩顓頊:傳說中古代部族的首領。據說他是黃帝的後裔,後人將之奉為北方的天神。(11)帝嚳:傳說中古代部族的首領。據說他也是黃帝的後裔,在顓頊之後統領中原各部族,他還是周族與商族的共同祖先。(12)建星:星名,在二十八宿中的鬥宿附近,牽牛:指現今所說的天鷹座a • 星,它在古代所分二十八宿中位於北方的女宿附近。(13)妣:古代對去世的母親的稱呼。伯陵:韋昭註云:「大姜之祖有逢伯陵也。」下文的「逢公」即伯陵的後裔,據說他在殷代曾被封于齊地為諸侯。(14)自鶉及駟七列也:從鶉火到天駟,中間相距七個歲星行度標誌,古稱「七列」。(15)南北之揆七同也:鶉火在南方午位,天黿在北方子位,中間相距正好也是七位。(16)夷則之上宮:其確切含義不詳,據有關資料推測,可能是指日期或時辰。《史記·律書》說,武王伐紂時曾「吹律聽聲」以測度戰爭勝負;《周禮·春官·大師》謂其「執同律以聽軍聲而詔吉凶」,可與此處記載相印證。上、下宮之分,可能與前述生律有關。當時可能把初設之黃鐘、姑洗、夷則(即「紀之以三」)分名為上、中、下,在「平之以六」時,遂稱黃鐘、大蔟為下宮,姑洗、蕤賓為中宮,夷則、無射為上宮。(17)黃鐘之下宮:據《書·牧誓》,武王在甲子日「昧爽」佈陣于商郊牧野。黃鐘對應于子,與此合。(18)太蔟之下宮:周武王在牧野決戰之次日進入商都,太蔟對應于寅,與之合。(19)嬴內:地名,今所在不詳。一說嬴指宗周所在的關中。(20)無射之上宮:《書·武成》之逸文雲,武王在同年四月庚戌「燎于周廟」。無射對應于戌,與之合。

【譯文】


  

周景王打算鑄造無射大鐘,向樂官伶州鳩詢問音律。伶州鳩答道:「音律是用來確定音調和量度的標準。古代的神瞽核定中和的音聲而加以量度作為標準,根據律度調和鐘音,定出各種行事的法則。以三為綱,平分為六律,相間成十二音律,這是自然的規律。六處于正中,所以把與它對應的律稱為黃鐘,用以頤養六氣、九德。依次排列,第二律為太蔟,用以演奏樂鐘,輔助陽氣而散髮積滯;第三律為姑洗,用以潔洗萬物,合神迎賓;第四律為蕤賓,用以安靜神人,宴飲賓客;第五律為夷則,用以讚頌萬物的成長,安定民心;第六律為無射,用以弘揚前賢的美德,為民眾樹立榜樣。六律之間分出六呂,用以宣暢沉滯而斥逐散亂。第一間為大呂,以輔助陽氣而助長萬物;第二間為夾鐘,以誘導四時之間的細微之氣;第三間為中呂,以宣散陽氣;第四間為林鐘,以平衡百事的發展,使之無不盡職成功;第五間為南呂,以輔助陽氣之成就;第六間為應鐘,使器用完備,以配合時序的周而複始。“六律六呂不改變它的常規,就沒有邪惡災禍發生。音聲高細的樂調中有鐘而無鎛,是要顯示鐘聲的低弘;在音聲低弘的樂調中有鎛而無鐘,更低的樂調中連鎛都沒有,是要表現絃樂的悠揚。低弘、高細的音聲都得到顯示,是和諧的做法。音聲和諧均平才能持久,持久穩固才能純正,純正顯明才能完善,完善復始才能成樂,懂得這個道理可以使政事有成,因此先王很重視律呂。」景王問:「七律是怎麼回事呢?」伶州鴆答道:“當年武王討伐殷商,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