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侯直不疑是南陽人。他做郎官侍奉文帝。與他同住一室的人請假探家,誤拿走他人的金子而去,過了些時候,金子的主人才發覺,就胡亂猜疑直不疑,直不疑向他道歉並承認了這件事,買金子償還他。等到請假探家的人回來歸還了金子,使那個先前丟失金子的人極為慚愧,因此人們稱直不疑是個忠厚的人。文帝也稱讚提拔了他,逐漸升至太中大夫。一次上朝廷見時,有人讒毀他說:「直不疑相貌很美,然而惟獨沒有辦法處置他喜歡和嫂子私通的事啊!」直不疑聽說後,說:「我是沒有兄長的。」說過後他終究不再做其他辯解。
吳楚七國之亂時,直不疑以二千石的官職率兵攻打叛軍。景帝后元年(
143前),任命他做了御史大夫。景帝總結平定吳楚叛亂人的功勞時,封直不疑為塞侯。武帝建元年間,和丞相衛綰都因過失免去官職。
直不疑學習老子的學說。他治理每個地方時,擔任官職都因循前任所為,唯恐人們知道他做官的事跡。他不喜歡樹立自己的名聲,被人稱為長者。直不疑去世,兒子相如承襲侯爵之位。到孫子望時,由於進獻酎金不合要求而失去侯爵之位。
郎中令周文,名仁,他的祖先原是任城人。憑借醫術謁見天子。景帝做太子時,任命他做舍人,累積功勞逐漸提升,文帝時官至太中大夫。景帝剛繼位,就任命周仁做了郎中令。
周仁為人深隱持重不洩露別人的話語,常常穿著破舊綴有補丁的衣服和能夠吸附尿液的內褲,故意去做不潔淨的事,使妃嬪不願接近因此得到景帝寵愛。景帝進入寢宮和妃嬪淫褻戲耍時,周仁常在旁邊。景帝死時,周仁還在做郎中令,可他始終無所進言。皇帝有時詢問別人的情況,周仁總是說:「皇上親自考察他吧。」然後也沒有講別人的什麼壞話。因此景帝曾經一再駕臨他的家,他家後來遷徙到陽陵。皇帝賞賜的東西很多,他卻常常推讓,不敢接受。諸侯百官贈送的東西,他始終沒有接受。
漢武帝即位,認為他是先帝的大臣而尊重他。周仁因病免職朝廷讓他享受每年二千石的俸祿返鄉養老,他的子孫都做到了大官。
御史大夫張叔名歐,是安丘侯張說的庶子。文帝時以研究法家學說侍奉太子。儘管張歐研究法家學說,他卻是個忠厚長者。景帝時很受尊重,常常位居九卿之列。到了武帝元朔四年(前
125),韓安國被免職,皇帝任命張歐做了御史大夫。自從張歐做官以來,沒有說過懲辦人,專門以誠懇忠厚的態度做官。部屬都認為他是忠厚的長者,也不敢過分地欺騙他。皇上把準備審理的案件交給他,有能夠退回重審的就退回;不能退回重審的,因事不得已,就流淚而哭,親自看著封好文書。他愛別人就是如此。
後來他年老病重,請求免去官職。天子也就頒布詔書,准許他的請求,按照上大夫的俸祿讓他回鄉養老。他住在陽陵。他的子孫都做到了大官。
太史公說:孔子曾經有過這樣一句話:「君子要言語遲鈍而做事敏捷」,這句話說的是萬石君、建陵侯和張叔吧!因此他們做事不峻急卻能使事情成功,措施不嚴厲而能使社會安定。塞侯直不疑過於巧詐,而周文失於卑恭諂媚,君子譏諷他們,因為他們形近諂佞。但他們也可算是行為敦厚的君子了。
【原文】【註解】
萬石君名奮,其父趙人也,姓石氏。趙亡,徙居溫。高祖東擊項籍,過河內,時奮年十五,為小吏,侍高祖。高祖與語(1),愛其恭敬(2),問曰:「若何有(3)?」對曰:「奮獨有母,不幸失明。家貧。有姊,能鼓琴(4)。」高祖曰:「若能從我乎?」曰:「願盡力。」於是高祖召其姊為美人(5),以奮為中涓,受書謁(6),徙其家長安中戚里(7),以姊為美人故也。其官至孝文時(8),積功勞至大中大夫。無文學(9),恭謹無與比。
(1)語:談話。 (2)恭敬:恭敬謹慎。 (3)若:你。 (4)鼓琴:彈琴。 (5)美人:妃嬪的稱號。 (6)受書謁:受理進獻的文書和謁見之事。 (7)中戚里:漢代京城中外戚居住的地方。 (8)孝文:即孝文帝。 (9)文學:當時稱通六經知禮樂的人為「文學之士」,這裡指儒術。
文帝時,東陽侯張相如為太子太傅,免。選可為傅者,皆推奮,奮為太子太傅。及孝景即位,以為九卿;迫近(1),憚之(2),徙奮為諸侯相(3)。奮長子建,次子甲(4),次子乙,次子慶,皆以馴行孝謹,官皆至二千石。於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寵乃集其門。」號奮為萬石君。
(1)迫近:靠近,離著近。 (2)憚:畏懼。 (3)相:丞相。 (4)甲:史失其名,故以甲名之,猶如今天之「某」。下「乙」同此。
孝景帝季年(1),萬石君以上大夫祿歸老於家,以歲時為朝臣(2),過宮門闕(3),萬石君必下車趨(4),見路馬必式焉(5)。子孫為小吏,來歸謁,萬石君必朝服見之(6),不名(7)。子孫有過失,不譙讓(8),為便坐,對案不食。然後諸子相責,因長老肉袒固謝罪(9),改之,乃許。子孫勝冠者在側十,雖燕居必冠,申申如也。童僕訢訢如也(
13),唯謹。上時賜食於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
14),如在上前。其執喪,哀戚甚悼。子孫遵教,亦如之。萬石君以孝謹聞乎郡國,雖齊魯諸儒質行,皆自以為不及也。
(1)季年:晚年。 (2)歲時:指年節。歲:年。時:四時,四季。 (3)宮門闕:皇宮的門樓。 (4)趨:疾行。 (5)路馬:通「輅馬」,天子所乘之馬,此指天子的車駕。式:通「軾」,車前的橫木。古人伏在車前橫木上表示敬意。 (6)朝服:上朝穿的禮服。 (7)不名:不稱呼名字。 (8)譙讓:譴責。 (9)肉袒:裸露上體表示請罪。 十勝冠:指男子成年可以加冠。 燕居:退朝而處,閒居。 申申如也:莊重平和的樣子。 (
13)訢訢如也:謹慎恭敬的樣子。 (
14)稽首:古時跪拜禮,一說跪拜時叩頭至地,並稍做停留。一說叩頭至手不觸地。
建元二年(1),郎中令王臧以文學獲罪。皇太后以為儒者文多質少(2),今萬石君家不言而躬行,乃以長子建為郎中令,少子慶為內史(3)。
(1)建元二年:前
141年。建元,漢武帝的第一個年號。 (2)皇太后:指竇太后。 (3)少子:最小的兒子。
建老白首,萬石君尚無恙(1)。建為郎中令,每五日洗沐歸謁親(2),入子捨(3),竊問侍者,取親中裙廁牏(4),身自浣滌,復與侍者,不敢令萬石君知,以為常。建為郎中令,事有可言,屏人恣言(5),極切(6);至廷見,如不能言者。是以上乃親尊禮之(7)。
(1)恙:疾病。 (2)五日洗沐:漢制,官吏五天休假一天以沐浴。 (3)子捨:小房。 (4)中裙:內衣。廁牏:舊注說法不一,王先謙《漢書補注》:「廁訓為側,牏當作『窬(yu,魚)』」。廁牏,指旁室門牆邊的水溝。 (5)屏人:此指退避他人。屏,退避。恣言:縱情地說。 (6)切:峻急。 (7)尊禮:尊重禮遇。
萬石君徙居陵裡。內史慶醉歸,入外門不下車(1)。萬石君聞之,不食。慶恐,肉袒請罪,不許。舉宗及兄建肉袒(2),萬石君讓曰:「內史貴人,入閭裡(3),裡中長老皆走匿,而內史坐車中自如(4),固當!」乃謝罷慶(5)。慶及諸子弟入裡門,趨至家。
(1)外門:裡門。 (2)舉宗:全族人。 (3)閭裡:鄉里。 (4)自如:依然故我,保持原樣。 (5)謝:吩咐。
萬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1)。長子郎中令建哭泣哀思,扶杖乃能行。歲余,建亦死。諸子孫鹹孝(2),然建最甚,甚於萬石君。
(1)元朔五年:前
124年。元朔,漢武帝的年號。 (2)鹹:都。
建為郎中令,書奏事,事下,建讀之,曰:「誤書(1)!『馬』者與尾當五(2),今乃四,不足一。上譴死矣!」甚惶恐。其為謹慎,雖他皆如是。
(1)誤書:寫錯了。(2)『馬』者與尾當五:當時通行的隸書「馬」字下部有五筆,像馬的四足和尾的形狀。
萬石君少子慶為太僕,御出(1),上問車中幾馬,慶以策數馬畢(2),舉手曰:「六馬。」慶於諸子中最為簡易矣(3),然猶如此。為齊相,舉齊國皆慕其家行,不言而齊國大治(4),為立石相祠。
(1)御:駕車。 (2)策:馬鞭。 (3)簡易:簡略粗疏。 (4)治:安定。
元狩元年(1),上立太子,選群臣可為傅者,慶自沛守為太子太傅,七歲遷為御史大夫(2)。
(1)元狩元年:前
122年。元狩,漢武帝的年號。 (2)遷:陞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