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528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528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528頁

朗讀:

景帝末年,萬石君享受上大夫的俸祿告老回家,在朝廷舉行盛大典禮朝令時,他都作為大臣來參加。經過皇宮門樓時,萬石君一定要下車急走,表示恭敬,見到皇帝的車駕一定要手扶在車軾上表示致意。他的子孫輩做小吏,回家看望他,萬石君也一定要穿上朝服接見他們,不直呼他們的名字。子孫中有人犯了過錯,他不責斥他們,而是坐到側旁的座位上,對著餐桌不肯吃飯。這樣以後其他的子孫們就紛紛責備那個有錯誤的人,再通過族中長輩求情,本人裸露上身表示認錯,並表示堅決改正,才答允他們的請求。已成年的子孫在身邊時,既使是閒居在家,他也一定要穿戴整齊,顯示出嚴肅整齊的樣子。他的僕人也都非常恭敬,特別謹慎。皇帝有時賞賜食物送到他家,必定叩頭跪拜之後才彎腰低頭去吃,如在皇帝面前一樣。他辦理喪事時,非常悲哀傷悼。子孫後代遵從他的教誨,也像他那樣去做。萬石君一家因孝順謹慎聞名於各郡縣和各諸侯國,即使齊魯二地品行樸實的儒生們,也都認為自己不如他們。
建元二年(前141),郎中令王臧因為推崇儒學獲罪。皇太后認為儒生言語大多文飾浮誇而不夠樸實,現在萬石君一家不善誇誇其談而能身體力行,就讓萬石君的大兒子石建做了郎中令,小兒子石慶做了內史。
石建年老發白,萬石君身體還能健康無病。石建做了郎中令,每五天休假一天,回家拜見父親時,先是進入侍者的小屋,私下向侍者詢問父親情況,拿走他的內衣去門外水溝親自洗滌,再交給侍者,不敢讓父親知道,而且經常如此。石建做郎中令時,有事要向皇帝諫說,能避開他人時就暢所欲言,說得峻急;及至朝廷謁見時,裝出不善說話的樣子。因此皇帝就對他親自表示尊敬和禮遇。


  
萬石君遷居到陵裡。擔任內史的兒子石慶酒醉歸來,進入裡門時沒有下車。萬石君聽到這件事後不肯吃飯。石慶恐懼,袒露上身請求恕罪,萬石君仍不允許。全族的人和哥哥石建也袒露上身請求恕罪,萬石君才責備說:「內史是尊貴的人,進入裡門時,裡中的父老都急忙迴避他,而內史坐在車中依然故我,不知約束自己,本是應該的嘛!」說完就喝令石慶走開。從此以後,石慶和石家的弟兄們進入裡門時,都下車快步走回家。
萬石君在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去世。大兒子郎中令石建因悲哀思念而痛哭,以致手扶枴杖才能走路,過了一年多,石建也死了。萬石君的子孫們都很孝順,然而石建最突出,超過了萬石君。
石建做郎中令時,一次書寫奏章,奏章批復下來,石建再讀時,非常驚恐地說道「寫錯了!『馬』字下面的四點和下曲的馬尾應該五筆,現在才寫四筆,少了一筆,皇帝會責怪我,我該死啊!」可見他為人的謹慎,即使對待其他的事也都像這樣。
萬石君的小兒子石慶做太僕,為皇帝駕車外出,皇帝問駕車的馬有幾匹,石慶用馬鞭一一點數馬匹後,才舉手示意說:「六匹。」石慶在幾個兒子中算是最簡略疏粗的了,然而尚且如此小心謹慎。石慶做齊國的國相,齊國上下都敬慕他們的家風,所以不用發佈政令齊國就非常安定,人們就為石慶立了「石相祠」。
武帝元狩元年(前122),皇帝確立太子,從群臣中挑選能夠做太子老師的人,石慶從沛太守任上調為太子太傅,過了七年升任御史大夫。
武帝元鼎五年(前112)秋,丞相趙周有罪被罷官。皇帝發下詔書給御史大夫:「先帝很敬重萬石君,他們的子孫都很孝順,命令御史大夫石慶擔任丞相,封為牧丘侯。」這時,漢朝正在南方誅討南越,東越,在東方攻打朝鮮,在北方追逐匈奴,在西方征伐大宛,國家正值多事之時。加上皇帝巡視全國各地,修復上古的神廟,到泰山祭天,到梁父祭地,大興禮樂。國家財政發生困難,皇帝就讓桑弘羊等謀取財利,王溫舒等實行苛峻的法律,使兒(ni,泥)寬等推尊儒學,他們都官至九卿,交替陞遷當政,朝中大事不取決於丞相,丞相只是一味忠厚謹慎罷了。丞相在位九年,不能有任何匡正時局糾諫錯誤的言論,他曾想要懲治皇帝的近臣所忠,九卿鹹宣的罪過,不僅不能使他們服罪,反而遭受了懲處,以米粟入官才得免罪。
漢武帝元封四年(前107),關東百姓有兩百萬人流離失所,沒有戶籍的有四十萬人,公卿大臣商議請求皇帝遷徙流民到邊疆去,以此來懲罰他們。皇帝認為丞相年老謹慎,不可能參與這種商議,就讓他請假回家,而查辦御史大夫以下商議提出這種請求的官吏。丞相因不能勝任職務而愧疚,就上書給皇帝說:「我石慶承蒙寵幸得以位居丞相,可是自己才能低劣不能輔佐陛下治理國家,以致城郊倉庫空虛,百姓多流離失所,罪該處死,皇帝不忍心依法處治我,我願歸還丞相和侯爵的印信,請求告老還鄉,給賢能的人讓位。」皇帝說:「糧倉已經空虛,百姓貧困流離失所,而你卻要請求遷徙他們,社會已經動盪不安了,社會的動盪使國家發生危機,在這種時候你卻想辭去職位,你要把責難歸結到誰身上呢?」用詔書責備石慶,石慶非常慚愧,才又重新處理政事。
石慶為人思慮細密,處事審慎拘謹,卻沒有什麼高明的見解及為百姓說話的表現。從此又過了三年多,在太初二年(前103),丞相石慶去世,賜謚號為恬侯。石慶的次子名德,石慶喜愛器重他,皇帝讓石德做石慶的繼承人,承襲侯爵的爵位。後來做到了太常。因為觸犯法律判處死刑,納米粟入官贖罪後成了平民。石慶做丞相時,他的子孫中從小吏升到兩千石職位的有十三人。等到石慶死後逐漸因不同罪名而被免職,孝順謹慎的家風也更加衰落了。


  
建陵侯衛綰,是代郡大陵人。衛綰靠在車上表演雜技而做了侍衛皇帝的郎官,侍奉文帝,由於不斷立功依次陞遷為中郎將,除了忠厚謹慎一無所長。景帝做太子時,他請皇帝身邊的近臣飲宴,而衛綰借口生病不肯去。文帝臨死時囑咐景帝說:「衛綰是年高望重的人,你要好好對待他。」等到文帝死去,景帝即位,景帝一年多沒責斥過衛綰,衛綰只是一天比一天更謹慎地盡責。
景帝有一次駕臨上林苑,命令中郎將衛綰和自己共乘一輛車,回來後問衛綰:「知道你為什麼能和我同乘一車嗎?」衛綰說:「我從一個小小的車士幸運地因立功逐漸升為中郎將,我自己不知道這是什麼緣故。」景帝又問:「我做太子時召請你參加宴飲,你不肯來,為什麼呢?」回答說:「臣該死,那時實在生病了!」景帝賜給他一把劍。衛綰說:「先皇帝曾經賜給我總共六把劍,我不敢再接受陛下的賞賜。」景帝說:「劍是人們所喜愛之物,往往用來送人或交換他物,難道你能保存到現在嗎?」衛綰說:「全都還在。」皇帝派人去取那六把劍,寶劍完好地在劍套中,不曾使用過。中郎將屬下的郎官犯了錯誤,衛綰常常代他們受過,不和其他的人去爭辯;有了功勞,常常謙讓給他人。皇帝認為他品行方正,對自己忠誠沒有雜念,就任命他做了河間王劉德的太傅。吳楚七國之亂時,皇帝任命衛綰做了將軍,率領河間王的軍隊攻打吳楚叛軍有功,任命他做了中尉。過了三年,因為戰功,在景帝前元六年(前151)受封為建陵侯。
第二年,景帝廢黜栗太子劉榮,殺了太子的舅父等人。景帝認為衛綰是忠厚的人,不忍心讓他治理這件大案,就賜他休假回家。而讓郅都逮捕審理栗氏族人。處理完這件案子,景帝任命膠東王劉徹做了太子,徵召衛綰做太子太傅。又過較長時候,陞遷為御史大夫。過了五年,代替桃侯劉捨做了丞相,在朝廷上只奏報職份內的事情。然而從他最初做官起直到他位列丞相,終究沒有什麼可稱道或指責之處。皇帝認為他敦厚,可以輔佐少主,對他很尊重寵愛,賞賜的東西很多。
衛綰做丞相三年,景帝死,武帝即位。建元年間,因景帝臥病時,各官署的許多囚犯多是無辜受冤屈的人,他身為丞相,未能盡職盡責,被免去丞相官職。後來衛綰去世,兒子衛信承襲了建陵侯的爵位。後來因為上酎金不合規定而失去爵位。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