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552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552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552頁

朗讀:

初,吳王之度淮,與楚王遂西敗棘壁(1),乘勝前,銳甚。梁孝王恐,遣六將軍擊吳,又敗梁兩將,士卒皆還走梁。梁數使使報條侯求救,條侯不許。又使使惡條侯於上(2),上使人告條侯救梁,復守便宜不行(3)。梁使韓安國及楚死事相弟張羽為將軍(4),乃得頗敗吳兵(5)。吳兵欲西,梁城守堅,不敢西,即走條侯軍,會下邑。欲戰,條侯壁,不肯戰。吳糧絕,卒饑,數挑戰,遂夜奔條侯壁(6),驚東南。條侯使備西北,果從西北入。吳大敗,士卒多饑死,乃畔散。於是吳王乃與其麾下壯士數千人夜亡去(7),度江走丹徒,保東越。東越兵可萬餘人(8),乃使人收聚亡卒。漢使人以利啗東越(9),東越即紿吳王,吳王出勞軍,即使人殺吳王十,盛其頭,馳傳以聞。吳王子子華、子駒亡走閩越。吳王之棄其軍亡也,軍遂潰,往往稍降太尉、梁軍(11)。楚王戊軍敗,自殺。

(1)敗:指打敗漢軍。(2)惡:詆毀,誹謗。(3)便宜:應辦的事,指對國家有利的事。(4)死事:為國事而死。此指張相的哥哥楚相張尚因勸阻劉戊叛亂被殺。(5)頗:稍微。(6)奔:同「奔」。(7)麾下:部下。(8)可:大約。(9)啗:吃東西。此指利誘。十縱(c□ng,匆)殺:用矛戟殺死。稍:逐漸。陸續。


  

三王之圍齊臨菑也(1),三月不能下。漢兵至,膠西、膠東、菑川王各引兵歸。膠西王乃袒跣(2),席稿(3),飲水,謝太后(4)。王太子德曰:「漢兵遠(5),臣觀之已罷,可襲,願收大王余兵擊之,擊之不勝,乃逃入海,未晚也。」王曰:「吾士卒皆已壞(6),不可發用。」弗聽。漢將弓高侯頹當遺王書曰(7):「奉詔誅不義,降者赦其罪,復故(8);不降者滅之。王何處(9),須以從事十。」王肉袒叩頭漢軍壁,謁曰:「臣卬奉法不謹,驚駭百姓,乃苦將軍遠道至於窮國,敢請菹醢之罪(11)。」弓高侯執金鼓見之(12),曰:「王苦軍事,願聞王發兵狀。」王頓首膝行對曰(13):「今者,晁錯天子用事臣,變更高皇帝法令,侵奪諸侯地。卬等以為不義,恐其敗亂天下,七國發兵,且以誅錯,今聞錯已誅,卬等謹以罷兵歸。」將軍曰:「王苟以錯不善,何以不聞?(及)〔乃〕未有詔虎符(14),擅發兵擊義國。以此觀之,意非欲誅錯也。」乃出詔書為王讀之。讀之訖,曰:「王其自圖。」王曰:「如卬等死有餘罪。」遂自殺。太后、太子皆死。膠東、菑川、濟南王皆死,國除,納於漢。酈將軍圍趙十月而下之,趙王自殺。濟北王以劫故,得不誅,徙王菑川。

(1)三王:前文說是膠西王、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圍臨菑。(2)袒:裸露上體。(3)跣:光著腳。(3)席稿:坐在禾桿編的草蓆上。稿,禾桿編的蓆子。袒跣、席稿和飲冷水,是古代的請罪方式。(4)太后:王太后,膠西王的母親。(5)遠:指遠道而來。(6)壞:潰散。(7)頹當:即韓頹當。(8)復故:恢復原有的爵位、封土。(9)處:處置。十從事:採取相應的行動。(11)菹醢(h□i,海):古代的酷刑,把人剁成肉醬。(12)金鼓:古代軍中發佈命令的樂器。手執金鼓是陳列儀仗以壯聲威。(13)膝行:跪著行走,表示畏服。(14)虎符:古代皇帝授予朝廷官員兵權或調動軍隊的虎形信物。

初,吳王首反,並將楚兵,連齊趙。正月起兵,三月皆破,獨趙後下。復置元王少子平陸侯禮為楚王(1),續元王后(2)。徙汝南王非王吳故地,為江都王。

(1)置:設立,封立。(2)續:延續。

太史公曰:「吳王之王,由父省也(1)。能薄賦斂(2),使其眾,以擅山海利(3)。逆亂之萌,自其子興。爭技發難(4),卒亡其本;親越謀宗(5),竟以夷隕(6)。晁錯為國遠慮,禍反近身。袁盎權說(7),初寵後辱。故古者諸侯地不過百里,山海不以封。「毋親夷狄,以疏其屬(8)」,蓋謂吳邪?「毋為權首,反受其咎(9)」,豈盎、錯邪?

(1)省:減,貶低爵位。高祖劉邦貶封吳王的父親為郃陽侯後,才封劉濞為吳王的。(2)薄:減輕、減少。(3)擅:專有,獨有。(4)爭技:指吳太子與皇太子因下棋發生爭執。(5)越:越人。宗:同宗,同姓。(6)夷隕:消亡,毀滅。(7)權說:隨機應變善於辯說。(8)「毋親」二句,語出《逸周書》。夷,指古代東方的部族。狄,指古代北方的民族。夷狄,古代對各部族輕蔑的稱呼。(9)「無為」二句,語出《逸周書》。權首,指主謀或肇事者。咎,災禍。


回目錄

 

《史記》譯注


魏其武安侯列傳第四十七

宋尚齋 何平 譯注


  
【說明】

本傳是竇嬰、田蚡和灌夫三人的合傳。竇嬰和田蚡都是漢初權重一時的外戚,灌夫因軍功封為將軍,他們之間的傾軋鬥爭是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典型事例。這篇文章通過對他們三人生平和相互鬥爭的描述,展現了漢初宮廷中的一系列矛盾和當時那種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的畸形關係,暴露了統治階級奸詐殘暴的醜惡本質。司馬遷曾親身經歷和體驗過官場的殘酷,所以寫得入木三分。他能把舊戚和新貴之間的矛盾鬥爭寫得如此驚心動魄,淋漓盡致,也充分表現了他對現實政治的強烈批判精神。
本文在寫作方面也表現了較高的技巧。雖是三個人的合傳,頭緒紛繁,但在分別交代出每個人出身經歷的同時,又能將他們交錯起來敘寫,有分有合。既井然有序,又結構緊密完整,渾然一體。表現了作者高度的藝術概括力和組織剪裁能力。
文章寫得最精彩的是魏其設宴、灌夫罵座和東朝廷辯的情景。兩次宴會的情景寫盡了官場的勢利。竇嬰和灌夫二人因失勢而結合在一起,成為生死之交。灌夫為了拉攏感情,使竇嬰與田蚡接近,竟然不顧喪服在身而毅然陪侍。竇嬰夫婦為了迎接灸手可熱的田蚡全力以赴,通宵達旦地進行準備。而田蚡根本就沒把此事放在心上,忘得乾乾淨淨,屆時尚高臥不起。當灌夫親去求請時,仍然滿不在乎,一路上慢騰騰而來。席間又傲慢無禮,使灌夫惱羞成怒,幸而竇嬰忍氣吞聲,才沒有爆發衝突。第二次是在田蚡娶妻的婚宴上,同是皇帝國戚,竇嬰備受冷遇,田蚡卻得意忘形,灌夫忍無可忍,使酒罵座,招致田蚡的報復。竇嬰挺身而出,拚力相救,於是就在東朝廷辯時,與田蚡展開了正面衝突,由此也斷送了自己的性命。通過上述三幕戲劇性衝突的描寫,不僅把他們三人的性格栩栩如生地展現了出來,而且把漢武帝、竇太后、王太后以及韓安國等朝中大臣的形象也刻畫得相當鮮明突出。

【譯文】

魏其侯竇嬰,是漢文帝竇皇后堂兄的兒子。他的父輩以上世世代代是觀津人。他喜歡賓客。漢文帝時,竇嬰任吳國國相,困病免職。漢景帝剛剛即位時,他任詹事。
梁孝王是漢景帝的弟弟,他的母親竇太后很疼愛他。有一次梁孝王入朝,漢景帝以兄弟的身份與他一起宴飲,這時漢景帝還沒有立太子。酒興正濃時,漢景帝隨便地說:「我死之後把帝位傳給梁王。」竇太后聽了非常高興。這時竇嬰端起一杯酒獻給皇上,說道:「天下是高祖打下的天下,帝位應當父子相傳,這是漢朝立下的制度規定,皇上憑什麼要擅自傳給梁王!」竇太后因此憎恨竇嬰。竇嬰也嫌詹事的官職太小,就借口生病辭職。竇太后於是開除了竇嬰進出宮門的名籍,每逢節日也不准許他進宮朝見。
漢景帝三年(前154),吳、楚等七國反叛,皇上考察到皇族成員和竇姓諸人沒有誰像竇嬰那樣賢能的了,於是就召見竇嬰。竇嬰入宮拜見,堅決推辭,借口有病,不能勝任。竇太后至此也感到慚愧。於是皇上就說:「天下正有急難,你怎麼可以推辭呢?」於是便任命竇嬰為大將軍,賞賜給他黃金千斤。這時袁盎、欒布諸名將賢士都退職閒居在家,竇嬰就向皇上推薦起用他們。皇上所賞賜給的黃金,都擺列在走廊穿堂裡,屬下的小軍官經過時,就讓他們酌量取用,皇帝賞賜的黃金一點兒也沒有拿回家。竇嬰駐守滎陽時,監督齊國和趙國兩路兵馬,等到七國的叛亂全部被平定之後,皇上就賜封竇嬰為魏其侯。這時那些游士賓客都爭相歸附魏其侯。漢景帝時每次朝廷討論軍政大事,所有列侯都不敢與條侯周亞夫、魏其侯竇嬰平起平坐。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