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593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593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593頁

朗讀:

太皇太后王政君向大司徒馬宮和大司空甄豐下詔書說:「聽說治理國家之道,首先要使百姓富裕起來;使百姓富裕的關鍵,在於節儉。《孝經》上說:『使皇上平安,治理百姓,沒有比用禮更好的了』。『禮,如其奢侈,寧願節儉。』從前,管仲當齊桓公的相,使齊桓公稱霸諸侯,有九合諸侯,匡正天下的大功,然而仲尼說他不知禮,這是因為他奢侈過度而同國君相比擬的緣故。夏禹住矮小的房屋,穿粗劣的衣服,後代聖人不遵循他的做法。由此可以說,國家政治隆盛時,君王的德行優厚,卻沒有高過節儉的。用節儉的美德教化俗民,那麼尊卑的次序就會形成,而父母兄弟間的骨肉恩情就會更加親密,紛爭訴訟的根源就會消失。這就是家給人足,不用刑罰就能治好國家的根本啊,怎可不努力實踐呢!那三公是百官的統帥,是萬民的表率。沒有樹立起垂直標幟卻得到彎曲影子的情況。孔子不是說過嗎:『你領著走正路,誰敢不走正路?』『選拔賢能的人,教育能力差的人,那麼人們就能得到鼓勵。』漢朝興盛以來,作為皇上股肱之臣的宰相都能親身實行節儉,輕視錢財,重視道義,表現得非常突出的,沒有象從前的丞相平津侯公孫弘的了。他身居丞相的高官地位卻蓋著布被,吃粗糙飯食,每頓只不過吃一個肉菜。但對老朋友和他喜歡的賓客,卻都分出一部分自己的俸祿供給他們,自己沒有剩餘的錢財。他確實能夠內心自我克制約束,而外表上卻依據法律行事。汲黯詰難他,這些事情才被皇上知道,這可以說是比制度規定的要降低一些,但卻是可以施行的。德行優厚就去做,否則就不去做,這同背地裡奢侈而外表上假裝節儉,以此沽名釣譽的人不同。他以有病為由要求退職回家,漢武帝馬上下令說:『獎賞有功的,表揚有德的,喜歡好人、討厭壞人,這是你應當知道的。希望你少用心思,保養精神,再用醫藥輔助治療。』恩准假期,讓他治病,賞賜他牛酒和各種布帛。過了幾個月,公孫弘的病好了,就上朝辦公。到元狩二年,他終於在丞相的官位上壽終正寢。瞭解大臣的沒有超過國君的了,這就是例證。公孫弘的兒子公孫度繼承了父親的爵位,後來當了山陽太守,因犯法失掉侯爵。表彰道德大義,是為了引導時俗之人,勉勵教化,這是聖王的制度,不可改變的道理。將恩賜公孫弘後代子孫中的嫡系者以關內侯的爵位,食邑三百戶,用公車把他們送到京城,將他們的名字報到尚書那裡,朕要親臨現場授予爵位。」

班固在《漢書·公孫弘卜式兒寬傳》的「贊曰」中說:「公孫弘、卜式、兒寬都曾以大雁奮飛之翼的超凡才能,在平凡的燕雀之群中遭受困厄,遠行於豬羊之間,如果不遇到好的機會,怎能得到公卿的高官地位?這時,漢朝建國六十餘年,全國安定,府庫的積蓄很充實,而四方的蠻夷還沒有順服,各種制度還有缺漏,皇上正想舉用有文才武略的人,選求這樣的人好像害怕追不上似的。漢武皇帝開始用安車蒲輪去迎接枚乘,看到主父偃而歎息相見太遲。因此,群臣羨慕嚮往,有奇異才能的人同時出現。卜式從割草牧羊的人中被選中,桑弘羊從商人小子中被選拔起來,衛青奮起於奴僕之間,金日從投降的人中被選拔出來,這些人都是從前那築牆的傅說、餵牛的寧戚一類的人啊。漢朝得到人才,以武帝時期為最多。學識淵博而有雍容風度的有公孫弘,董仲舒、兒寬;忠厚老實、勤奮做事的有石建和石慶;質樸剛直的有汲黯、卜式;善於推舉賢才的有韓安國、鄭當時;制定律令的則有趙禹、張湯;善寫文章的有司馬遷、司馬相如;能言善辯、詼諧滑稽的有東方朔、枚皋;善於應對的有嚴助、朱買臣;善長天文曆法的有唐都、落下閎;懂得音律的有李延年;擅長籌劃的有桑弘羊;奉命出使的有張騫、蘇武;傑出的將帥則有衛青、霍去病;接受皇帝遺詔輔助幼主的有霍光、金日;其餘的記也記不過來。因此這個時期創建的功業,遺留後世的制度和文獻典籍,後世沒有能趕得上的。漢宣帝繼承大統,繼續治理漢朝的大業,也講述宣揚儒家六經的思想,招選優秀特異的人材,因而蕭望之、梁丘賀、夏侯勝、韋玄成、嚴彭祖、尹更始因為精通儒家學說而被任用;劉向、王褒因為善寫文章而顯貴。著名的將相有張安世、趙充國、魏相、邴吉、於定國、杜延年;治理百姓成效好的有黃霸、王成、龔遂、鄭弘、邵信臣、韓延壽、尹翁歸、趙廣漢這些人,他們都有功勳事跡被後世人所稱道記述。參看這些名臣的事跡,可以說是僅次於武帝時代。


  


【原文】【註解】

丞相公孫弘者,齊菑川國薛縣人也(1),字季。少時為薛獄吏(2),有罪,免。家貧,牧豕海上(3)。年四十餘,乃學《春秋》雜說(4)。養後母孝謹(5)。
建元元年(6),天子初即位,招賢良文學之士(7)。是時弘年六十,征以賢良為博士(8)。使匈奴,還報,不合上意(9),上怒,以為不能,弘乃病免歸。
元光五年十,有詔徵文學,菑川國復推上公孫弘(11)。弘讓,謝國人曰(12):「臣已嘗西應命(13),以不能罷歸(14)。願更推選(15)。」國人固推弘(16),弘至太常。太常令所征儒士各對策(17),百餘人,弘第居下(18)。策奏(19),天子擢弘對為第一(20)。召入見,狀貌甚麗,拜為博士。是時通西南夷道(21),置郡,巴蜀民苦之(22),詔使弘視之。還奏事,盛毀西南夷無所用(22),上不聽。


  

(1)齊:指戰國時齊國舊地;而菑川國則為漢朝初年的封國,建都於劇縣(今山東壽光);薛乃漢代縣名(在今山東滕縣南)。按劇縣與薛縣相距甚遠,故前人疑此處有誤,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引《史記考異》說:「菑川本齊故地,《史》言菑川又言齊者,當時通俗之稱,扁鵲言『臣齊勃海秦越人』,與此一例,非《史》之誤。《漢志》菑川國祗三縣,無薛縣,然《高五王傳》,青州刺史奏菑川王終古禽獸行,詔削四縣,安和薛縣不在所削之內。《漢志》郡國領縣若干,皆元、成以後之制,未可據以駁傳也。」此言可信。(2)獄吏:負責監獄的官員。(3)牧豕:放豬。海上:海邊。(4)《春秋》雜說:「解釋《春秋》的各家學說。按《春秋》為孔丘所著魯國的編年史,後為儒家經典之一。因原著簡約,不易詳知,遂有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等為之作注,加以解說,另成三書,即《春秋左氏傳》、《公羊傳》、《谷梁傳》。這裡的「雜說」當指此。(5)孝謹:孝順謹慎。(6)建元:漢武帝即位後的第一個年號(前140—前135)。(7)賢良文學:是漢代選拔官吏的科目,有時簡稱「賢良」和「文學」。建元元年的十月,由武帝親自招考賢良文學,董仲舒等一百餘人前來應考。(8)博士:學官名。知識淵博,學有專長者得任此職,以備天子所用,或傳授弟子。文帝時就已設《詩經》等博士,武帝建元五年乃設五經博士。(9)上意:皇上的心意。十元光:漢武帝第二個年號,(前134—前129)。元光五年即公元前130年。(11)推上:推舉。(12)讓謝:退讓謝絕。(13)西應命:到西邊的長安去接受皇帝的詔命。(14)以:因為。罷歸:罷官歸來。(15)更:改。(16)固:堅決。(17)對策:指應考的賢良文學等人回答皇帝所提的治國方策。(18)第:名次。(19)奏:進。(20)擢:提拔。(21)通西南夷:武帝元光年間,唐蒙和司馬相如等出使西南夷,夜郎等歸附漢朝,漢在上述地區設立犍為郡等。詳見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傳》。(22)苦:感到困苦。(23)盛毀:極度詆毀。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