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頁
太初二年(前
103)夏天,漢朝在匈奴損失了浞野侯的軍隊二萬多人。公卿和議事的官員都希望停止打大宛的軍事行動,集中力量攻打匈奴。天子已經討伐大宛,宛是小國卻沒能攻下,那麼大夏等國就會輕視漢朝,而大宛的良馬也絕不會弄來,烏孫和輪台就會輕易地給漢朝使者增添煩擾,被外國人嘲笑。於是就懲治了說討伐大宛尤為不利的鄧光等,並赦免囚徒和勇敢的犯了罪的士卒,增派品行惡劣的少年和邊地騎兵,一年多的時間裡就有六萬士兵從敦煌出發,這還不包括那些自帶衣食隨軍參戰的人。這些士兵攜帶著十萬頭牛,三萬多匹馬,還有無數的驢、駱駝等物。他們還帶了很多糧,各種兵器都很齊備。當時全國騷動,相傳奉命征伐大宛的校尉共有五十餘人。宛王城中沒有水井,都要汲取城外流進城內的流水,漢朝軍隊就派遣水工改變城中的水道,使城內無水可用。漢朝還增派了十八萬甲兵,戍守在酒泉、張掖以北,並設置居延、休屠兩個縣以護衛酒泉。漢朝還調發全國七種犯罪之人,載運乾糧供應貳師將軍。轉運物資的人員絡繹不絕,直到敦煌。又任命兩位熟悉馬匹的人做執驅校尉,準備攻破大宛後選取它的良馬。
於是貳師將軍後來又一次出征,所率兵士很多,所到小國沒有不迎接的,都拿出食物供應漢朝軍隊。他們到達侖頭國,侖頭國不肯投降,攻打了幾天,血洗全國。由侖頭往西去,平安地到達王城,漢軍到達的有三萬人。宛軍迎擊漢軍,漢軍射箭打敗了宛軍,宛軍退入城中依靠城牆守衛。貳師將軍的大兵要攻打郁城,害怕滯留不進而讓大宛越發做出詭詐之事,就先攻大宛城,斷絕他的水源,改變水道,則大宛已深感憂愁困危。漢軍包圍大宛城,攻打四十多天,外城被攻壞,俘虜了大宛貴人中的勇將煎靡。大宛人非常恐懼,都跑進城中。大宛高級官員們相互商議說:「漢朝所以攻打大宛,是因為大宛王毋寡藏匿良馬而又殺了漢朝使者的緣故。如今要是殺死宛王毋寡而且獻出良馬,漢朝軍隊大概會解圍而去,若是不解圍而去,再拚力戰鬥而死,也不晚。」大宛高官們都認為此話正確,便共同殺死宛王毋寡,派遣貴人拿著毋寡的人頭去見貳師將軍,與他相約道:「漢軍不要進攻我們,我們把良馬全部交出,任憑你們挑選,並供應漢軍飲食。如果你們不接受我們的要求,我們就把良馬全殺死,而康居的援兵也將到來。如果他們的軍隊趕到了,我們的軍隊在城裡,康居的軍隊在城外,同漢兵作戰。希望漢軍仔細考慮,何去何從?」這時康居的偵察兵在窺視漢軍的情況,因為漢軍還強大,不敢進攻。貳師將軍李廣利和趙始成、李哆等商議道:「聽說大宛城裡最近找來了漢人,這人熟悉打井技術,而且城中糧食還挺多。我們來這裡的目的就是要殺罪魁禍首毋寡。毋寡的人頭已到手,卻又不答應人家的解圍撤兵的要求,那麼他們就會堅決固守,而康居軍隊窺視漢軍疲憊時再來救助大宛,那時必定會打敗漢軍。」軍官們都認為說得對,便答應了大宛的要求。大宛才獻出他們的良馬,讓漢軍自己選擇,而且拿出許多糧食供給漢軍。漢軍選取了他們的幾十匹良馬,以及中等以下的公馬與母馬三千多匹,又立了大宛貴人中從前對待漢使很好的名叫昧蔡的為大宛王,同他們訂立盟約而撤兵。漢軍始終沒有進入大宛城內,就撤軍回到漢朝。
最初,貳師將軍從敦煌以西啟程,以為人多,所經過的國家無力供給糧食,就把軍隊分成幾支,從南和北兩路前進。校尉王申生、原鴻臚壺充國等率領一千餘人,從另一條路到達郁成。郁成人堅持守城,不肯向漢軍供應糧食。王申生離開大軍二百里,認為有所依仗而輕視郁成,向郁成求索糧食,郁成不肯給,並窺視漢軍,知道王申生的軍隊逐日減少,就在某個早晨用三千人攻打王申生的軍隊,殺死了王申生等,軍隊被摧毀,只有幾個人逃脫,跑回貳師將軍那裡。貳師將軍命令搜粟都尉上官桀前去攻打郁成。郁成王逃到康居,上官桀追到康居。康居聽說漢軍已攻下大宛,就把郁成王獻給了上官桀,上官桀就命令四個騎兵捆縛郁成王並押解到貳師將軍那裡。四個騎兵互相商議說:「郁成王是漢朝所恨的人,如今若是活著送去,突然發生意外就是大事。」想殺他,又沒人敢先動手。上邽人騎士趙弟年齡最小,拔出寶劍砍去,殺了郁成王,帶上他的人頭。趙弟和上官桀等追上了貳師將軍李廣利。
最初,貳師將軍後一次出兵,天子派使者告訴烏孫,要求他們多派兵與漢軍聯合攻打大宛。烏孫出動二千騎兵前往大宛,但卻採取騎牆態度,觀望不前。貳師將軍勝利東歸,所路過的各個小國,聽說大宛已被打敗,都派他們的子弟隨漢軍前往漢朝進貢,拜見天子,順便留在漢朝作人質。貳師將軍攻打大宛,軍正趙始成奮力戰鬥,功勞最大;上官桀勇敢地率兵深入,李哆能夠出謀劃策,使軍隊回到玉門關的有一萬多人,軍馬一千多匹。貳師將軍後一次出兵,軍隊並非缺乏食物,戰死者也不能算多,而他手下將吏們貪污,大多不愛士卒,侵奪糧餉,因此死人很多。天子因為他們是遠行萬里討伐大宛,不記他們的過失,而封李廣利為海西侯。又封親手殺郁成王的騎士趙第為新畤侯,軍正趙始成為光祿大夫,上官桀為少府,李哆為上黨太守。軍官中被升為九卿的有三人,升任諸侯國相、郡守、二千石一級官員的共有一百多人,升為千石一級以下的官員有一千多人。自願參軍者所得到的軍職超過了他們的願望,因被罰罪而參軍的人都免罪而不計功勞。對士卒的賞賜價值四萬金。兩次討伐大宛,總共四年時間才得以結束軍事行動。
漢朝討伐大宛以後,立昧蔡為大宛王之後就撤離了。過了一年多,大宛高級官員認為昧蔡善於阿諛,使大宛遭到殺戮,於是他們相互謀劃殺了昧蔡,立毋寡的兄弟名叫蟬封的當了大宛國王,而派遣他的兒子到漢朝做人質。漢朝也派使者向大宛贈送禮物加以安撫。
後來漢朝派了十多批使者到大宛西邊的一些國家,去尋求奇異之物,順便曉諭和考察討伐大宛的威武和功德。敦煌和酒泉從此設置了都尉,一直到西邊的鹽水,路上往往設有亭鄣。而侖頭有屯田士卒幾百人,於是漢朝在那兒設置了使者,以保護田地,積聚糧食,供給出使外國的使者們。
太史公說:《禹本紀》說:「黃河發源於崑崙。崑崙高達二千五百餘里,是日月相互隱避和各自發出光明之處。崑崙之上有醴泉和瑤池。」現在從張騫出使大夏之後,最終找到了黃河的源頭,從哪兒能看到《禹本紀》所說的崑崙山呢?所以談論九州山川,《尚書》所說的是最接近實際情況的。至於《禹本紀》和《山海經》裡所記載的怪物,我不敢說。
【原文】【註解】
大宛之跡(1),見自張騫(2)。張騫,漢中人,建元中為郎(3)。是時天子問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無與共擊之(4)。漢方欲事滅胡,聞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5),乃募能使者。騫以郎應募,使月氏,(6),與堂邑氏(故)胡奴甘父俱出隴西(7)。經匈奴,匈奴得之,傳詣單于(8)。單于留之,曰:「月氏在吾北,漢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漢肯聽我乎?」留騫十餘歲,與妻,有子,然騫持漢節不失(9)。
居匈奴中,益寬,騫因與其屬亡鄉月氏十,西走數十日,至大宛。大宛聞漢之饒財,欲通不得,見騫,喜,問曰:「若欲何之(
11)?」騫曰:「為漢使月氏,而為匈奴所閉道(
12)。今亡,唯王使人導送我。誠得至,反漢(
13),漢之賂遺王財物不可勝言(
14)。」大宛以為然,遣騫,為發導繹(
15),抵康居(
16),康居傳致大月氏(
17)。大月氏王已為胡所殺,立其太子為王。既臣大夏而居(
18),地肥饒,少寇,志安樂。又自以遠漢,殊無報胡之心。騫從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