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673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673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673頁

朗讀:

(1)越:指南越。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南越被滅亡,「遂為九郡」。(2)震:震驚。(3)請吏:請求設置官吏統領其地。(4)地接:土地連成一片。前:向前。通:通往。(5)初郡:初設之郡,指上文所說的益州等郡。抵:至。(6)三輔:指長安周圍地區。按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右內史為京兆尹,管理長安以東地區,改左內史為左馮翊,治理長陵以北地區;改都尉為右扶風,治理渭城以西地區。這三個職官稱三輔,他們所管轄的地區也稱三輔。(7)漢幣:指漢朝的布帛財物等。(8)求使:自己請求當使者。(9)予節:給予使者符節,令其出使。十募:招募。毋:不。(11)失指:違背皇上的意圖。指,通「旨」。(12)習之:指熟悉西域情況。(13)輒:常常。覆案:深究罪行。(14)復求使:這句同前一句之意是說漢武帝以為這些人熟習西域的情況,所以就在他們有過失時,重判其罪,以激勵他們要求再次出使,以便立功贖罪。(15)端:爭端,指出使之事。(16)私:私自佔有。縣官:朝廷。繼物:送給西域各國的禮物。(17)賤市:以低價賣出。(18)人人有言輕重:人人所說的話都有輕重不真實的成分。(19)度(duo,踱):估計。(20)當空道:處於交通要道之上。空,通「孔」。(21)王恢:此指浩侯王恢,與大行王恢非一人。(22)明年:指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23)江都:指江都王劉建。

初,漢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將二萬騎迎於東界。東界去王都數千里。行比至,過數十城,人民相屬甚多(1)。漢使還,而後發使隨漢使來觀漢廣大,以大鳥卵及黎軒善眩人獻於漢。及宛西小國驩潛、大益,宛東姑師、扜深、蘇薤之屬(2),皆隨漢使獻見天子。天子大悅。


  
而漢使窮河源,河源出於寘,其山多玉石,採來,天子案古圖書(3),名河所出山曰崑崙雲。
是時上方數巡狩海上(4),乃悉從外國客(5),大都多人則過之(6),散財帛以賞賜,厚具以饒給之(7),以覽示漢富厚焉(8)。於是大觳抵(9),出奇戲諸怪物,多聚觀者,行賞賜,酒池肉林十,令外國客遍觀(名)〔各〕倉庫府藏之積,見漢之廣大(11),傾駭之(12)。及加其眩者之工。而觳抵奇戲歲增變,甚盛益興,自此始。
西北外國使,更來更去(13)。宛以西,皆自以遠,尚驕恣晏然(14),未可詘以禮羈縻而使也(15)。自烏孫以西至安息,以近匈奴,匈奴困月氏也,匈奴使持單于一信,則國國傳送食,不敢留苦(16);及至漢使,非出幣帛不得食,不市畜不得騎用。所以然者,遠漢,而漢多財物,故必市乃得所欲,然以畏匈奴於漢使焉。宛左右以蒲陶為酒,富人藏酒至萬餘石,久者數十歲不敗。俗嗜酒,馬嗜苜蓿(17)。漢使取其實來(18),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及天馬多,外國使來眾,則離宮別觀旁盡種蒲陶,苜蓿極望(19)。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國雖頗異言,然大同俗,相知言。其人皆深眼,多鬚髯,善市賈,爭分銖。俗貴女子,女子所言而丈夫乃決正(20)。其地皆無絲漆,不知鑄錢器。及漢使亡卒降,教鑄作他兵器。得漢黃白金,輒以為器(21),不用為幣。

(1)屬:連。(2)驩(hu□n,歡)潛、大益、蘇薤:均為西域小國名。(3)案:考查。(4)上:天子。方:正。數:屢次。巡狩:天子視察地方的理政情況。海上:海邊。(5)悉:都。從:跟隨。(6)大都多人:人多的大都邑。(7)厚具:準備豐厚的物品。(8)覽示:展示。(9)大觳(jue,決)抵:通「大角抵」,大規模進行角抵活動。此事出現於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角抵之戲,類似今之摔跤。十酒池肉林:此極言酒肉之多。(11)見:同「現」,表現。(12)傾駭:傾慕驚駭。(13)更:換。(14)驕恣:驕傲放縱。晏然:安逸的樣子。(15)詘:通「屈」。羈縻(mi,迷):束縛。(16)留苦:阻留而使其受苦。(17)苜蓿:草名,原產於伊朗,漢時傳到我國。(18)實:種子。(19)極望:極目遠望。此極言苜蓿種植之多。(20)決正:絕對不偏離。此言丈夫一定按妻子之意行事。(21)器:器皿。

而漢使者往既多,其少從率多進熟於天子(1),言曰:「宛有善馬在貳師城(2),匿不肯與漢使。」天子既好宛馬,聞之甘心,使壯士車令等持千金及金馬以請宛王貳師城善馬。宛國饒漢物,相與謀曰:「漢去我遠,而鹽水中數敗(3),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水草。又且往往而絕邑,乏食者多。漢使數百人為輩來,而常乏食,死者過半,是安能致大軍乎?無奈我何。且貳師馬,宛寶馬也。」遂不肯予漢使。漢使怒,妄言,椎金馬而去(4)。宛貴人怒曰:「漢使至輕我!」遣漢使去,令其東邊郁成遮攻殺漢使,取其財物。於是天子大怒。諸嘗使宛姚定漢等言宛兵弱,誠以漢兵不過三千人,強弩射之,即盡虜破宛矣。天子已嘗使浞野侯攻樓蘭,以七百騎先至,虜其王,以定漢等言為然,而欲侯寵姬李氏,拜李廣利為貳師將軍,發屬國六千騎,及郡國惡少年數萬人,以往伐宛。期至貳師城取善馬(5),故號「貳師將軍」。趙始成為軍正,故浩侯王恢使導軍,而李哆為校尉,制軍事(6)。是歲太初元年也(7)。而關東蝗大起,蜚西至敦煌。
貳師將軍軍既西過鹽水,當道小國恐(8),各堅城守,不肯給食。攻之不能下。下者得食,不下者數日則去。比至郁成(9),士至者不過數千,皆饑罷。攻郁成,郁成不破之,所殺傷甚眾。貳師將軍與哆、始成等計:「至郁成尚不能舉,況至其王都乎十?」引兵而還。往來二歲。還至敦煌,士不過什一二。使使上書言:「道遠多乏食,且士卒不患戰,患饑。人少,不足以拔宛。願且罷兵。益發而復往(11)。」天子聞之,大怒,而使使遮玉門(12),曰:「軍有敢入者輒斬之!」貳師恐,因留敦煌。


  
(1)少從:少年就隨使者出使國外的人。率多:大多。進:進言。熟:熟悉的情況。(2)貳師城:大宛國的城市名。(3)鹽水:指鹽澤,即今羅布泊。數敗:指屢有進入鹽澤地區而死亡之事。(4)椎:擊打。(5)期:目的。(6)制:掌握。(7)太初:漢武帝第七個年號(前104--前101)。 (8)當道:處於通道之上。(9)郁成:西域國名。十王都:指大宛國的都城。(11)益發:多派軍隊。(12)庶:攔阻。

其夏,漢亡浞野之兵二萬餘於匈奴(1)。公卿及議者皆願罷擊宛軍(2),專力攻胡。天子已業誅宛(3),宛小國而不能下,則大夏之屬輕漢,而宛善馬絕不來,烏孫、侖頭易苦漢使矣(4),為外國笑。乃案言伐宛尤不便者鄧光等(5),赦囚徙材官(6),益發惡少年及邊騎,歲余而出敦煌者六萬人,負私從者不與(7)。牛十萬,馬三萬餘匹,驢騾橐它以萬數(8)。多繼糧,兵弩甚設(9),天下騷動,傳相奉伐宛十,凡五十餘校尉。宛王城中無井,皆汲城外流水,於是乃遣水工徙其城下水空以空其城(11)。益發戍甲卒十八萬,酒泉、張掖北,置居延、休屠以衛酒泉,而發天下七科適(12),及載糒給貳師(13)。轉車人徙相連屬至敦煌。而拜習馬者二人為執驅校尉,備破宛擇取其善馬雲。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