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頁
先是奏事春夏以卯正,秋冬以辰初。康熙二十一年,命展禦門晷刻,春夏改辰初,秋冬辰正。越二年,禦史衛執蒲請以五日或二三日為期,聖祖諭:「政治務在精勤,始終不宜有間。」二十五年,置科道各二人侍班,列起居注官上。二十七年,省起居注官,其侍班翰林,令啟奏摺本時即退。雍正初,復設起居注官,增二人。又令編檢四人侍班,列科道上。乾隆二年,命修撰、編、檢依科道例,懸數珠,肅朝儀。嘉慶十八年,諭宣本承旨時,禦前大臣及侍衛毋退,著為令。
太上皇帝三大節朝賀儀嘉慶元年,高宗傳位仁宗,尊為太上皇帝,定朝賀儀。屆日陳法駕、鹵簿、樂懸如授受儀,太和殿設三案,表亭舁至午門,慶賀表文陳東案,筆硯陳西案。質明,王公百官朝服,外國使臣服本國服,集闕下。皇帝禮服,俟保和殿暖閣。太上皇帝乘輿出,至太和殿北階降,中和韶樂作,奏元平章,禦殿升座,樂止。帝殿內西鄉立,鳴鞭三,贊「排班」,丹陛大樂作,奏慶平章。帝就拜位,北鄉,時鴻臚官分引群臣暨外使肅班立,贊「進」,贊「跪,叩,興」。帝率群臣行三跪九叩禮。畢,帝旋位立,眾退,復班次,樂止。鳴鞭,中和韶樂作,奏和平章。太上皇帝還宮,樂止。帝禦殿,群臣進表行禮如儀。
太皇太後、皇太後、皇後三大節朝賀儀順治八年,定元旦慈寧宮階下設皇太後儀杖、樂器,皇太後禦宮,樂作。升座,樂止。帝率內大臣、侍衛詣宮行三跪九叩禮。畢,公主、福晉以下,都統、子、尚書命婦以上,行六肅三跪三叩禮。作樂如初,大設筵宴。冬至、聖壽節同,唯冬至罷宴。康熙八年,定元日太皇太後、皇太後儀駕、中和韶樂、丹陛大樂全設。帝率王公大臣、侍衛暨都統、子、尚書以上官,先朝太皇太後宮,次詣皇太後宮,行禮如儀。畢,皇後率公主、福晉、命婦行禮亦如之。二十一年,諭京、外進表官集午門外行禮。尋置糾儀禦史,分列宮門外、午門外儀駕末,嚴監視。
乾隆十二年,定慶賀皇太後許二品命婦入班,尋諭世爵朝賀增入男爵。嘉慶二十五年,諭值皇太後三大節,將軍、督、撫、提、鎮具表慶賀,罷遞黃摺祝文。道光元年元旦,大學士先進皇帝慶賀表文,帝始率群臣詣宮行禮。同治元年,皇太後、皇帝同禦慈寧宮受賀,明年,改禦養心殿。王、公、二品以上官,集慈寧門外,三品以下集午門外,朝鮮使臣列西班末,按班行禮,不讚。冬至、聖壽節同。唯遇大慶年,俟皇太後升殿後,增用宣表例。光緒二年,皇太後聖壽,皇帝親進表文,餘儀同。
皇後向無受群臣賀儀,順治間,定元旦慶賀,儀仗全設。皇後詣皇太後宮行禮畢,還宮,自公主及命婦俱詣皇後宮朝賀。冬至、千秋節同。康熙時,定皇後先詣太皇太後宮,次皇太後宮行禮,還宮升座,自公主迄鎮國將軍夫人,公、侯迄尚書命婦,鹹朝服行禮。雍正六年,始令皇後千秋節王公百官鹹蟒袍補服,後準此行。攝六宮事皇貴妃千秋節,儀同皇後。
大宴儀凡國家例宴,禮部主辦,光祿寺供置,精膳司部署之。建元定鼎宴,崇德初,太宗改元建號,設宴篤恭殿。順治元年,定鼎燕京,設筵宴、設寶座皇極門正中,帝升座,賜百官坐,賜茶、進酒,俱一跪一叩。宴畢謝恩如初禮。是日賜宴,有內監數輩先行拜舞,諭:「朝賀大典,內監不得沿明制入班行禮。」裁抑宦官自此舉始。
元日宴,崇德初,定製,設宴崇政殿,王、貝勒、貝子、公等各進筵食牲酒,外籓王、貝勒亦如之。順治十年,令親王、世子、郡王暨外籓王、貝勒各進牲酒,不足,光祿寺益之,禦筵則尚膳監供備。康熙十三年罷,越數歲復故。二十三年,改燔炙為餚羹,去銀器,王以下進餚羹筵席有差。
雍正四年,定元旦宴儀,是日巳刻,內外王、公、台吉等朝服集太和門,文武各官集午門。設禦筵寶座前,內大臣、內務府大臣、禮部、理籓院長官視設席。丹陛上張黃幔,陳金器其下,鹵簿後張青幔,設諸席。鴻臚寺官引百官入,理籓院官引外籓王公入。帝禦太和殿,升座,中和韶樂作,王大臣就殿內,文三品、武二品以上官就丹陛上,餘就青幔下,俱一叩,坐。賜茶,丹陛大樂作,王以下就坐次跪,復一叩。帝飲茶畢,侍衛授王大臣茶,光祿官授群臣茶,復就坐次一叩。飲畢,又一叩,樂止。展席冪,掌儀司官分執壺、爵、金卮,大樂作,群臣起。掌儀司官舉壺實酒於爵,進爵大臣趨跪,則皆跪。掌儀司官授大臣爵,大臣升自中陛,至禦前跪進酒。興,自右陛降,複位,一叩,群臣皆叩。大臣興,復自右陛升,跪受爵,複位,跪。掌儀司官受虛爵退,舉卮實酒,承旨賜進爵大臣酒。王以下起立,掌儀司官立授卮,大臣跪受爵,一叩,飲畢,俟受爵者退,復一叩,興,就坐位,群臣皆坐。樂止,帝進饌。中和清樂作,分給各筵食品,酒各一卮,如授茶儀。樂止,蒙古樂歌進。畢,滿舞大臣進,滿舞上壽。對舞更進,樂歌和之。瓦爾喀氏舞起,蒙古樂歌和之,隊舞更進。每退俱一叩。雜戲畢陳。訖,群臣三叩。大樂作,鳴鞭,韶樂作,駕還宮。
冬至宴,順治間制定如元旦儀,後往往停罷。元會宴,凡元正朝會,歲有常經,遇萬壽正慶,或十年國慶,特行宴禮。乾隆三十五年、五十五年,聖制元會作歌,宴儀如前。惟行酒後,慶隆舞進,司章歌作,司舞飾面具,乘禺馬,進揚烈舞。司弦箏阮節抃者,以次奏技。喜起舞,大臣入,行三叩禮,循歌聲按隊起舞,歌闋,笳吹進,番部合奏進,內府官引朝鮮俳,回部、金川番童陳百戲,為稍異耳。
千秋宴,為康熙五十二年創典,設暢春園。凡直省現官、致仕漢員暨士庶等,年六十五以上至九十者鹹與。遣子孫、宗室執爵授飲,分給食品,諭毋起立,以示優崇。乾隆五十年,設宴乾清宮,自王、公訖內、外文、武大臣暨致仕大臣、官員、紳士、兵卒、耆農、工商與夫外籓王、公、台吉,回部、番部土官、土舍,朝鮮陪臣,齒逾六十者,凡三千餘人。其大臣七十以上,餘九十以上者,子孫得扶掖入宴。年最高者,如百五歲司業銜郭鍾嶽等,得隨一品大臣同趨黼座,親與賜觴。宴罷,頒賞珍物有差。嘉慶初元再舉,設宴皇極殿,與宴者三千五十六人,邀賞者五千人。上自榑槐,下逮袀襏,以至蒙、回、番部、朝鮮、安南、暹羅、廓爾喀陪價,略其年甲,鹹集丹墀,誠盛典也。
大婚宴,順治八年,大婚禮成,設宴如元旦儀。併進皇太後筵席牲酒,嗣後仿此。
耕耤宴,順治十一年舉行,命曰「勞酒」。
凱旋宴,自崇德七年始。順治十三年定製,凡凱旋陛見獲賜宴。乾隆中,定金川,宴瀛台;定回部,宴豐澤園;及平兩金川,錫宴紫光閣。其時所俘番童有習鍋莊及甲斯魯者,番神儺戲,亦命陳宴次,後以為常。道光八年,回疆奠定,錫宴正大光明殿,是日大將奉觴上壽,帝親賜酒,命侍衛頒從征大臣酒,餘如常儀。
宗室宴,乾隆十一年,設宴瀛台,賜宗室王公,遵旨長幼列坐,行家人禮,並引至淑清院流杯亭遊覽,賜酒果。四十八年,設宴乾清宮,命皇子、王、公等暨三、四品頂戴宗室千三百有八人入宴。其因事未與宴者鹹與賞,都凡二千人。嘉慶九年,設筵惇敘殿,略同瀛台宴。
外籓宴,歲除日設保和殿,賜蒙古王、公等,凡就位、進茶、饌爵、行酒、樂舞、謝恩,並如元會儀。其來朝進貢,送親入覲,或禦賜恩宴,或宴禮部,取旨供備。至諸國朝貢,如朝鮮、安南、琉球、荷蘭遣使來京,亦有例宴。乾隆間,緬甸使臣陪宴萬樹園,以其國樂器五種合奏。厥後凡遇筵宴,備陳準部、回部、安南、緬甸、廓爾喀樂。
又順治中,定製鄉試宴順天府,會試及進士傳臚宴禮部。餘如臨雍、經筵、修書、初舉日講、臨幸翰林院、繕寫神牌,亦賜宴如例。衍聖公、正一真人來朝,纂實錄、會典皆於禮部設宴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