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清史稿 上 - 384 / 663
歷史類 / 趙爾巽等 / 本書目錄
  

清史稿 上

第384頁 / 共663頁。

 大小:

 第384頁

朗讀:

上尊號徽號儀清初太祖、太宗建元,群臣皆上尊號,其禮即登極儀也。康熙中,臣民合辭擬上尊號。至六旬聖壽,復籥請。聖祖諭言無裨治道,皆不允行。迄高宗敉定邊陲,王大臣猶以上尊號請,亦未俞納。惟新君踐阼,奉母後為皇太後、皇太後為太皇太後,則上尊號。國家行大慶,則上徽號,或二字、或四字,遞進以致推崇。

順治八年,上孝莊皇後尊號,其徽號曰「昭聖慈壽」。先期祭告,帝躬上奏書。屆期太和殿陳皇帝法駕,慈寧宮陳皇太後儀駕,供設鹹備。王公集太和門,大臣集右翼門,各官集午門,分翼立。帝升殿,中和韶樂作,奏海上蟠桃章,帝閲冊、寶畢,執事官分置亭內,鑾儀校舁行,前冊亭,後寶亭。帝率群臣從駕至慈寧門,入宮立陛東,禮部侍郎、內閣學士奉冊、寶入,大學士奉宣讀冊、寶文入,侍立左旁,帝就拜位,王公百官依班位序立。皇太後禦宮,中和韶樂作,奏豫平章,升座,樂止。贊「跪」,帝率群臣跪。奏「進冊」,大學士右旁跪進,興,退,帝受冊,恭獻,大學士左旁跪接,興,陳中案。奏「進寶」,如前儀。贊「宣冊」,宣冊官至案前北面跪,啟函宣讀訖,仍納之,興,退。贊「宣寶」同,仍置原案。女官四人舉案陳宮階上。丹陛大樂作,奏益平章,帝率群臣三跪九叩。午門外各官承傳隨班行禮。禮成,皇太後起座,中和韶樂作,奏履平章,還宮。皇後率六宮、公主以下詣宮慶賀。翼日,帝禦太和殿,王公百官上表慶賀,頒詔如制。是歲大婚禮成,加上徽號禮亦如之。


  

康熙初元,加上徽號,時以諒陰,不奏書,不行禮,不朝賀。凡大婚、親政、冊立皇後、武功告成、皇太後大慶、上徽號並如常儀。

乾隆四十一年,金川平,上徽號,皇太後諭帝春秋高,不宜過勞,令豫陳冊寶,至時行禮,罷宣讀表文,後仿此。

道光九年,平回疆,上皇太後徽號,緬甸國王遣使進金葉賀表,緬王進表自此始。

尊封太妃進冊寶如前儀,唯內監舉案陳太妃座前,帝行禮,太妃起避立座旁。次日禦殿受賀同。若遣官將事,禮部尚書朝服詣內閣,冊寶舁出,偕大學士送之,至宮門外,內監入獻太妃、太嬪,受訖,禮成。冊寶初制用金,康、乾時兼用嘉玉,道光後專以玉為之。凡尊封皇貴妃、貴太嬪,並用冊寶,太妃用冊印,太嬪用冊。

冊立中宮儀崇德初元,孝端文皇後以嫡妃正位中宮,始行冊立禮。是日設黃幄清寧宮前,幄內陳黃案,其東冊寶案。王公百官集崇政殿,皇帝禦殿閲冊寶。正、副使二人持節,執事官舉冊寶至黃幄前,皇後出迎。使者奉冊寶陳案上,西鄉立,宣讀冊文,具滿、蒙、漢三體,以次授右女官,女官跪接獻皇後,後以次跪受,轉授左女官,亦跪接,陳黃案。次宣寶、受寶亦如之。使者出,覆命,皇後率公主、福晉、命婦至崇政殿禦前六肅三跪三叩。畢,還宮升座,妃率公主等行禮,王公百官上表慶賀,賜宴如常儀。

康熙十六年,冊立孝昭仁皇後,前期補行納采、大徵如大婚禮。親詣奉先殿告祭,天地、太廟後殿則遣官祭告。至日設節案太和殿中,東西肆;左右各設案一,南北肆。帝禦殿閲冊寶,王公百官序立,正、副使立丹陛上,北鄉,宣制官立殿中門左。宣制曰:「某年月日,冊立妃某氏為皇後,命卿等持節行禮。」於是正、副使持節前行,校尉舁冊寶亭出協和門,至景運門,以冊寶節授內監,奉至宮門,皇後迎受。行禮畢,內監出,還節使者,使者覆命,帝率群臣詣太皇太後、皇太後宮行禮。翼日,皇後禮服詣兩宮及帝座前行禮。

乾隆二年,冊立孝賢純皇後,如常儀。命頒詔,著為家法。

嘉慶元年,立孝淑睿皇後,冊命日,會太上皇帝千秋宴訖還宮,帝、後詣前行禮。帝禦殿,正、副使持節,禮成,先詣太上皇宮門前覆命,餘如常儀。

冊封妃、嬪,亦自崇德初元始,四妃同日受封,屆時命使持節冊封如禮。妃等率公主、福晉、命婦詣帝前六肅三跪三叩,後前亦如之,妃前則行四肅二跪二叩,妃等相對各二肅一跪一叩。康熙時,貴妃、七嬪與中宮同日封,諸嬪有冊無寶。乾隆十三年,定皇妃攝六宮事,體制宜崇,祭告如冊中宮儀。次日朝皇太後,拜跪甬路左旁。道光三年,諭嗣後封嬪罷祭告,即與妃同日受封亦然,著為令。

冊立皇太子儀康熙十四年,立嫡子允礽為皇太子,先期祭告,玉帛香版,皆皇帝躬視。屆日禦殿傳制,與冊立中宮同。正使授冊,副使授寶。行禮畢,正、副使覆命。帝率皇太子祭告奉先殿,皇太子拜褥敷檻外,並詣帝、後宮行禮。翼日,帝禦殿受賀、頒詔如常儀。王公進箋皇太子前致慶,皇太子詣武英殿與親、郡王等行禮。外省文武官並箋賀如儀。

遇太子千秋節,太子先詣奉先殿致祭,隨詣皇帝前行禮,還毓慶宮,旋禦惇本殿受賀。王公百官二跪六叩,畢,還宮,群臣退。

厥後允礽廢立,迄晚年儲位未定。五十年後,大學士王掞七上密疏,請建國本,六十年,復申前請,觸聖怒。至乾、嘉後,始明宣不立儲貳諭旨,開國固未嘗有也。

冊封諸王儀崇德元年,定冊封日,王、貝勒序立崇政殿前,內院官奉制冊、印陳於案,俟旨授封。諸王等皆跪,宣冊官、奉冊官並立案東,次第宣畢,奉冊、印授諸王等。王等祗受,轉授從官,複位。禮畢,隨奉冊官赴清寧宮,詣帝、後前行禮,三跪九叩。遂出大清門,諸王等互賀,俱二跪六叩。還邸,福晉、夫人各行慶賀。府僚致賀諸王,二跪六叩,貝勒僚屬一跪三叩。


  
康熙十二年定製,凡冊封,簡正、副使二人,前一日,殿堂上設節案,香案,冊寶案,堂前儀衛、樂懸備陳。屆期,正、副使詣太和殿奉節出,校尉舁冊寶亭赴王府,王率府僚跪迎門外。正、副使奉冊寶節分陳各案,立節案東,王立案西。行禮畢,王詣香案前跪,聽宣制冊,使者授冊寶,王祗受,複位,行禮如初。使者奉節覆命,王率府僚跪送,迎送俱用樂。封親王曰寶,郡王曰印,貝勒有制冊無印。行禮謝恩並同。初制,封親王世子用金冊,郡王鍍金銀冊,貝勒授誥命,旋改用紙制冊。鹹豐十年,諭冊封親王用銀質鍍金,以恭親王奕王爵世襲,仍制金冊。

冊封公主,封使至,公主率侍女迎儀門右,使者奉制冊入,陳門前黃案上,移置堂前幄內。公主升西階,六肅三跪三叩,宣訖,授侍女,公主跪受,行禮如初。使者覆命,仍送儀門外。是日帝升殿,公主至禦前,次入後宮,並六肅三跪三叩。又次詣諸妃前,各四肅二跪二叩,還府,府屬慶賀,餘如封親王儀。凡固倫公主、和碩公主,同輩者封長公主,長者封大長公主,並給金冊雲。 志六十四  禮八(嘉禮二)

大婚儀皇子婚儀 王公婚禮附 公主下嫁儀 郡主以下於歸禮附

品官士庶婚禮視學儀 臨雍附 經筵儀 日講附 策士儀

頒詔儀 迎接詔書附 進書儀進表箋儀巡狩儀鄉飲酒禮

大婚儀清初太祖戊子年,葉赫國貝勒納林布祿送妹來歸,帝率貝勒等迎之,大宴,禮成,時猶未定儀注也。太宗即位後,行冊立禮。至順治八年,世祖大婚,始定納後儀。先期諏吉行納采禮,前一日,遣官祭告郊、社、太廟。屆日質明,設節案太和殿,禮物具丹陛上,陳文馬其下。正、副使俟丹墀東。鳴贊官口贊,使臣三跪九拜訖,升東階,立陛上。宣制官傳制,使臣跪。制曰:「茲納某氏某女為後,命卿等持節行納采禮。」大學士入,奉節出,授正使,正使受,偕副使興,前行降中階左。執事官納儀物采亭中。儀仗前導,衛士牽馬從,出太和中門,詣後邸。後父朝服跪迎門外道右。既入,使臣陳節中案,執事陳儀物左右案,陳馬於庭。使臣傳制納采,以次奉儀物授後父,後父跪受,興,率子弟望闕行禮。使臣出,跪送如初。前期一日,行納徵禮。所司具大徵儀物,遣使傳制,如納采儀。大婚前一日,復遣官祭告,屆期鹵簿、樂懸具。帝禦太和殿閲冊、寶,制辭曰:「皇帝欽奉皇太後懿旨,納某氏為皇後。茲當吉月令辰,備物典冊,命卿等以禮奉迎。」遣使如冊後儀,使臣隨冊、寶亭出自協和門,駕還宮。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