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全球通史 - 163 / 430
西洋古代史類 / 阿諾斯 / 本書目錄
  

全球通史

第163頁 / 共430頁。

 大小:

 第163頁

朗讀:

關於地理學,他們同樣全然無知。他們認為:世界是扁平而呈三角形的;它由七塊美麗、完善和居民各各不同的獨特聚居地組成,每塊聚居地都為自己特有的大海所圍繞;一個是牛奶海,另一個是糖海,第三個是黃油海,第四個是酒海,等等最後,這整個世界靠許多大象用頭支撐,大象偶爾一動,便是地震的起因。

可說明穆斯林帝國何以衰落的最後一個因素是,這三大穆斯林帝國都是陸上帝國。它們的締造者土耳其人、波斯人和莫臥兒人都是沒有航海傳統的民族,因此,他們的帝國都面向陸地、背朝大海。誠然,這些帝國確也包括了某些長期以來一直進行海上貿易的地區。奧斯曼帝國版圖內的埃及,作為南亞和歐洲之間交換香料和其他商品的一個貿易中心,在當時已有幾百年的歷史。


  

莫臥兒帝國疆域內、位於印度西海岸的古吉拉特邦,屢屢派遣船隊來抵東南亞、西達中東,在當時也已為時很久。埃及于1517年為土耳其人所征服,古吉拉特則于1572年為莫臥兒人所征服。這些新來的統治者對海外貿易極不感興趣,因此,當葡萄牙人開始奪取印度洋上所有的戰略位置時,他們未採取行動加以制止。土耳其人確曾派出幾支遠征隊順紅海而下,但是,這些遠征隊與他們派往波斯和中歐的陸上遠征隊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莫臥兒帝國的皇帝在葡萄牙私商奪取對印度洋商船航線的控制時,也未有效地幫助他們的古吉拉特邦臣民進行抵制。

這種形勢的意義在於,歐洲人能在不遭受以往一向控制歐、亞之間大部分貿易的穆斯林的反對的情況下,成為世界商船航線的主人。其影響是深遠的,因為對世界貿易的控制使歐洲人極大地富裕起來,進一步促進了他們經濟、社會和政治的發展。於是,一個惡性循環逐步形成:西歐因從事世界性貿易而愈來愈富裕、愈來愈擁有生產力和動力、愈來愈實行擴張政策,而一度令人生畏的穆斯林帝國則因很少參與新的世界經濟而仍處于靜止狀態,並愈來愈落到後面。

後面論述儒家世界。那裡的情況儘管與穆斯林世界有些局部的不同,但基本上相似——同樣的一般性力量在起作用;較西方而言,同樣地處于衰落階段。

第四章



西方擴張時的儒家世界

我們不必被中國人的成就迷住心竅,以致竟承認其帝國的體制真乃世界有史以來最好的。

伏爾泰,1764

與中東和南亞的穆斯林世界相對應的是東亞的儒家世界。正如穆斯林世界為奧斯曼、薩菲和莫臥兒帝國所統治那樣,儒家世界為中國所統治;其外圍的朝鮮和日本則獨立存在。這兩個世界有一基本方面頗為相似:它們都是以農業為基礎、面向內部的社會。它們的變化侷限在從較早時代承襲下來的基本結構內,變化速度緩慢。

另一方面,儒家世界由於其無與倫比的統一性而與穆斯林世界大為不同。這種統一性的獲得,是因為中國在所有領域——文化、政治和軍事——內都極其傑出。而且,中國本身還具有任何一個穆斯林帝國都無法與它相比的一種內聚性。類似奧斯曼帝國境內各種巴爾幹基督教團體的那種令人費解的少數派集團、類似莫臥兒帝國境內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那種宗教不和,在中國是不存在的。


  
中國的這種內聚性,並非當時才有的一種新現象從數千年前中國文明的早期階段起就有了,並一直存在到今天。實際上,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連續不斷的文明。這一事實具有相當大的意義;它有助于說明中國和日本對西方入侵的反應何以會極其不同。

一、中國文明的連續性

中國為什麼會擁有世界上最古老的、連續不斷的文明?一個原因在於地理方面——它與人類其他偉大文明相隔絶的程度舉世無雙。地中海將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希臘和羅馬連接在一起,印度洋使印度能與中東、非洲和東南亞相互影響;然而,可與地中海或印度洋媲美的地理條件,中國卻一點也不具備。相反,中國在其有史以來的大部分時間裡,四面一直被有效地切斷。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世界上最高的山脈;東面,是直到近代方能踰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則為沙漠和大草原,它們起着很大的保護作用——這種保護作用,中國人又進一步加強了;他們為了防止凶險可怕的遊牧部落入侵,在那裡築了一道長達1400哩的長城。

這種與世隔絶的意義就在於,它使中國人能在較中東或印度諸民族更少面臨外來入侵的情況下,發展自己的文明。因而,他們的文明更為連續不斷,也更為獨特——中國與歐亞其他偉大文明之間,有着較後者相互之間更為根本的差別。

中國的人口龐大無比,也有助于文明的連續性。中國從一開始起,就能供養很可觀的人口,因為那裡的土壤和氣候結合得很好。每年天氣暖和的幾個月裡,季風雨降臨,使農作物能一年兩熟;這種情況與中東和歐洲的迥然不同。而且,中國水稻的畝產量比歐亞大部分地區種植的小麥或大麥的畝產量高得多。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