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荀子註譯 - 104 / 254
中國哲學類 / 荀子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荀子註譯

第104頁 / 共254頁。

(1)裡:居民區,周代以二十五家為一里,裡有裡門。裡之前:指裡門之前。(2)弛易:即本書

86的「施易」,通「移易」(于鬯說),變動的意思。■(y • *愚)差:參差不齊,此指不協調、出


  

了亂子。(3)據上文「不可不略知也」、「人主無由知之」可推知,這句上當更有「人主之不知也」一

句,蓋涉上文「不知也」而誤脫。(4)收:通「糾」,監督。門戶牖(y • %u • 有)向:古代雙扇的門叫「門」,

單扇的門叫「戶」,「牖」即窗,「向」即北窗。這裡喻指君主的耳目。(5)知:通「智」。慧:《集

解》作「惠」,據宋浙本改。(6)基:通「幾」,一種小桌子,古代設于座側,用來靠身。几杖:古代

老人坐著依靠几案,走路依靠手杖,所以此文用來喻指君主的依靠。(7)填(zh • 8n • 鎮):通「鎮」(世

德堂本作「鎮」),安定。(8)齊:見24注(3)。距:通「拒」,拒絶,指拒之於外。(9)還:歸還。

秩:官吏的職位俸祿。還秩:辭職,指不願幹。(10)反:通「返」。(11)薄:通「迫」,急迫。扜:

同「捍」,抵禦。(12)其人:見924注(44)。(13)晻:同「暗」。(14)引詩見《詩·大雅·文王》。

【譯文】

牆壁外面,眼睛看不到;裡門前面,耳朵聽不到;但君主所掌管的,遠的遍及天下,近的國境之內,不可不概略地知道一些。天下的變化,境內的事情,已經有變動紛亂的了,然而君主卻無從知道這種情況,那麼這就是被挾制矇蔽的開端了。耳朵眼睛的辨察力,這樣的狹窄;君主的掌管範圍,這樣的廣大,其中的情況不可以不知道;不知道其中的情況,就會有被挾制矇蔽的危險。既然如此,那麼君主將靠什麼來瞭解情況呢?

回答說:

君主身邊的親信和侍從,是君主用來觀察遠處監督群臣百官的耳目,不能不及早配備好。所以君主一定要有了足可信賴的親信侍從,然後才行;他們的智慧要足可用來謀劃事情,他們的正直誠實要足可用來決定事情,然後才行。這種人叫做治國的工具。

君主不能沒有遊覽安逸的時候,也不可能沒有疾病死亡的變故。在這種 時候,國家的事情還像源泉一樣不斷地湧來,一件事情不能應付,就是禍亂的發端。所以說:君主不能單槍匹馬。卿相輔佐,是君主的依靠,不能不及早配備好。所以君主一定要有了足可勝任的卿相輔佐,然後才行;他們的道德聲望要足可用來安撫百姓、他們的智慧心計要足可用來應付千變萬化,然後才行。這種人叫做治國的工具。

四鄰諸侯國互相交往,不可能不互相接觸,但是不一定都互相友好,所以君主一定要有了足可出使到遠方去傳達君主旨意、解決疑難問題的人,然後才行;他們的辯說要足可用來消除麻煩,他們的智慧心計要足可用來解決疑難,他們的敏捷果斷要足可用來排除危難,他們既不推禦職責,也不回到君主身邊請示,然而應付緊急情況、抵禦患難的時候卻足可保住國家政權,只有這樣才行。這種人叫做治國的工具。


  

君主沒有足可信賴的親信侍從叫做不明,沒有足可勝任的卿相輔佐叫做單獨,被派遣到四鄰諸侯國的使者不是那稱職的人叫做孤立,孤立、單獨而不明叫做危險。國家雖然似乎存在着,但古代的人卻說它滅亡了。《詩》云:「人才濟濟多精英,文王因此得安寧。」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220講:

1214材人(1):願慤拘錄(2),計數纖嗇而無敢遺喪(3),是官人使吏之材也。修飭端正,尊法敬分,而無傾側之心;守職循業(4),不敢損益,可傳世也,而不可使侵奪,是士大夫官師之材也。知隆禮義之為尊君也,知好士之為美名也,知愛民之為安國也,知有常法之為一俗也,知尚賢使能之為長功也,知務本禁末之為多材也(5),知無與下爭小利之為便於事也,知明制度、權物稱用之為不泥也,是卿相輔佐之材也,未及君道也。能論官此三材者而無失其次(6),是謂人主之道也。若是,則身佚而國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是人主之要守也。人主不能論此三材者,不知道此道(7),安值將卑勢出勞(8),並耳目之樂(9),而親自貫日而治詳,一日而曲辨之(10),慮與臣下爭小察而綦偏能,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亂者也。是所謂視乎不可見,聽乎不可聞,為乎不可成。此之謂也。

【註釋】

(1)材:見128注(6)。(2)拘錄:見48注(2)。(3)嗇(s • 8色):節儉、吝嗇,此指精打細算。

(4)業:書版,這裡指法典圖籍。循業:即48所說的“循法則、度量、刑闢、圖籍,不知其義,謹守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