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頁
尤其是在商品經濟時代,商場猶如沒有硝煙的戰場,競銷激 烈。成人之美就更是一種難得的品質了。對於許多人來說,不成 人之惡,設下陷價讓人往裡跳就很不錯了,哪裡還敢苛求什麼成 人之二美的高尚風格呢?
君子成人之美
【原文】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 敢不正?」
【譯文】
季康子向孔子問怎樣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說:「政的意思就是 端正。您帶頭端正,誰敢不端正呢?」
【讀解】
對於這個問題,孔子曾三番五次地論說:
「自身的行為端正,就是不發命令,下面的人也知道該怎麼做; 自身的行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也沒有人聽從。」(《子路》)
「如果自身行為端正,從政治國有什麼困難呢?如果自身行為 不端正,又怎麼能夠去端正別人呢?」(《子路》)
孟子也說:
「自己不正直是不可能使別人正直的。」(《孟子·滕文公下》)
一句話歸總,就是——
上樑不正下樑歪,中梁不正垮下來。
儒學的政治學強調領導人的表率作用,這與我們今天所推行 的廉政建設思想是一致的。
貪慾起盜心
【原文】
季康子患盜,問于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 竊。」
【譯文】
季康子苦于盜賊太多,向孔子詢問對策。孔子回答說:「如果您不貪圖財物,即使獎勵他們盜竊,他們也不會幹。」
【讀解】
孔子的意思還是「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因為,在孔子看來,國家的領導人如果清廉而不貪圖財物,老 百姓也就會效法。不貪圖財物,這樣一來,也就沒有什麼盜賊了。 相反,如果作為國家領導人都貪圖財物,那下面的各級官吏乃至 于普通老百姓就都會貪圖財物,這樣一來,當然會盜賊蜂起了。
這就是貪慾起盜心的道理。
所以,領導人一定要勤政廉潔。
孔子不是福爾摩斯,不是包文正公,甚至也不是那「片言可 以折獄」的子路,沒有能夠為季康子貢獻出什麼抓盜賊破案子的好辦法,但卻提出了釜底抽薪、根治盜賊的一勞永逸之法,這就是思想方法。
當然,作為國家高級領導人的季康子是否聽得入耳,是否能 夠採納,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風吹草動的統治術
【原文】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①,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②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③,必偃④。」
【註釋】
①無道:無德的壞人。下文「有道」與此相應,指有德的好人。② 君子:這裡的「君子」指在上位者,下文的「小人」與此相對,指老百姓。 ③上:加。④偃:倒伏。
【譯文】
季康子向孔子問政事說:「如果殺掉無德的壞人,從而親近有 德的好人,怎麼樣?」孔子回答說:「您治理國政,怎麼用殺戮呢? 只要您一心向善,老百姓也就會跟着向善。領導者的德行好比是 風,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草受風吹,必然隨風倒。」
【讀解】
老子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老百姓不怕死,你用 死來威脅他們有什麼用呢? 在這一點上,孔子和老子的觀點是一致的。所以,他對季康 子說,不要用殺戮來進行統治,而要用德行來引導、感化。因為 領導者的德行好比是風,普通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草受風吹, 必然隨風倒。
孔子的這種理論,我們姑且把它稱作「風吹草動」的統治術。它的核心內容是主張德治,在全國上下形成一種道德風尚,移風易俗,改造思想,而不是靠刑罰手段來強制實施統治。正是在這 一點上,見出儒家政治與法家政治的根本區別。 當然,以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無論是單用刑罰還是僅憑道 德風尚都不能治理好一個社會,而是要德法並用,法治建設與道 德文明建設共舉。或許,這也可以叫做一手軟,一手硬,或者說 是「軟硬兼施」吧。「軟」的是道德之風吹拂;「硬」的是法治手 段打擊。如此而已,豈有他哉?
聞人與達人
【原文】
子張問:「土何如斯可謂之達①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 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②,在家③必聞。」子曰:「是聞也,非 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④。在邦必 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 在家必聞。」
【註釋】
①達:通達,指見識高超,不同流俗。②聞:指有名聲。③家: 舊注指卿大夫的封地。「在家」指在卿大夫家做官,與「在邦」(在諸侯的國 家做官)相對。其實,也不必作此拘泥的理解,可以泛指家居或在家族中。 ④下人:甘居人下,指對人謙虛,「下」作動詞用。
【譯文】
子張問:「讀書人怎樣才可以稱得上是通達呢?」孔子說:「你 所說的通達是指什麼呢?」子張回答說:「就是在朝廷做官一定有 名聲,居家也一定有名聲。」孔子說:「那是名聲,不是通達。通 達是指品質正直而見義勇為,善於分析別人的言論和觀察別人的 臉色,時常想到對人謙讓。這樣的人在朝廷做官一定通達,居家 也一定通達。至于那種只有名聲的人,表面上做出愛好仁德的樣 子,實際行為卻違背仁德,還自以為是地以仁德的人自居。這就 是你所說的在朝廷做官一定有名聲,居家也一定有名聲。」
【讀解】
從聞與達說到聞人與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