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253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253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253頁

朗讀:

三十六年,王為東帝,秦昭王為西帝。蘇代自燕來,入齊,見於章華東門。齊王曰:「嘻,善,子來!秦使魏冉致帝(1),子以為何如?」對曰:王之問臣也卒(2),而患之所從來微(3),願王受之而勿備稱也。秦稱之,天下安之,王乃稱之,無後也(4)。且讓爭帝名,無傷也。秦稱之,天下惡之,王因勿稱,以收天下,此大資也。且天下立兩帝,王以天下為尊齊乎?尊秦乎?」王曰:「尊秦。」曰:「釋帝(5),天下愛齊乎?愛秦乎?」王曰:「愛齊而憎秦。」曰:「兩帝立約伐趙,孰與伐桀宋之利(6)?」王曰:「代桀宋利。」對曰:「夫約鈞(7),然與秦為帝而天下獨尊秦而輕齊,釋帝則天下愛齊而憎秦,伐趙不如伐桀宋之利,故願王明釋帝以收天下,倍約賓秦(8),無爭重(9),而王以其間舉宋十。夫有宋,衛之陽地危;有濟西,趙之阿東國危(11);有淮北,楚之東國危;有陶、平陸,梁門不開(12)。釋帝而貸之以伐桀宋之事(13),國重而名尊,燕楚所以形服(14),天下莫敢不聽,此湯武之舉也。敬秦以為名,而後使天下憎之,此所謂以卑為尊者也。願王孰慮之。」於是齊去帝復為王,秦亦去帝位。

(1)致帝:送來帝號。 (2)卒:通「猝」。倉猝,突然。 (3)微:隱微,不明顯。 (4)無後:不晚。 (5)釋帝:放棄帝號。 (6)桀宋:宋君偃荒淫暴虐,人稱桀宋。見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 (7)鈞:通「均」。 (8)倍:通「背」。賓:同「擯」。拋棄。 (9)爭重:爭高低。 十間:空子,時機。舉:攻克。 (11)阿:清梁玉繩《史記志疑》認為,《戰國策》作「河」,這裡誤作「阿」。 (12)梁門不開:魏都不梁的城門無法打開。這句連上句意思是,佔有陶和平陸就等於堵塞了大梁東出的門戶。 (13)貸:代。 (14)形服:迫於形勢而歸服。


  

三十八年,伐宋。秦昭王怒曰:「吾愛宋與愛新城、陽晉同。韓聶與吾友也,而攻吾所愛,何也?」蘇代為齊謂秦王曰:「韓聶之攻宋,所以為王也。齊強,輔之以宋,楚魏必恐,恐必西事秦,是王不煩一兵,不傷一士,無事而割安邑也,此韓聶之所褥於王也。」秦王曰:「吾患齊之難知。一從一衡(1),其說何也?」對曰:「天下國令齊可知乎?齊以攻宋,其知事秦以萬乘之國自輔,不西事秦則宋治不安(2)。中國白頭游敖之士皆積智欲離齊秦之交(3),伏式結軼西馳者(4),未有一人言善齊者也;伏式結軼東馳者,未有一人言善秦者也。何則?皆不欲齊秦之合也。何晉楚之智而齊秦之愚也!晉楚合必議齊秦,齊秦合必圖晉楚,請以此決事。」秦王曰:「諾。」於是齊遂伐宋,宋王出亡,死於溫。齊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晉,欲以並周室,為天子。泗上諸侯鄒魯之君皆稱臣,諸侯恐懼。

(1)從:同「縱」。合縱。衡:通「橫」。連橫。 (2)宋治:宋國管轄的地方。 (3)中國:春秋戰國時稱中原地區為中國。游敖之士:即游士、遊說之士。敖,遊逛。積智:積聚智謀,處心積慮。 (4)伏式結軼(zhe,哲):形容乘車往來不斷。式,同「軾」,東前橫木;結軼,車轍在路上交錯,軼,通「轍」。

三十九年,秦來伐,拔我列城九。
四十年,燕、秦、楚、三晉合謀,各出銳師以伐(1),敗我濟西。王解而卻(2)。燕將樂毅遂入臨淄(3),盡取齊之寶藏器。湣王出亡,之衛。衛君辟宮捨之,稱臣而共具(4)。湣王不遜,衛人侵之。湣王去,走鄒、魯,有驕色,鄒、魯君弗內(5),遂走莒,楚使淖齒將兵救齊,因相齊湣王。淖齒遂殺湣王而與燕共分齊之侵地鹵器(6)。

(1)諸侯伐齊事,卷五《秦本紀》、卷四十三《趙世家》、卷四十四《魏世家》及卷四十五《韓世家》的記載中沒有楚國。 (2)解:潰散。 (3)樂毅率五國軍隊伐齊事,詳見卷八十《樂毅列傳》。 (4)共:同「供」。供給。 (5)內:收容,接納。同「納」。 (6)鹵:通「擄」。掠奪。按,據《竹書紀年》,湣王在位十七年,司馬遷誤記為四十年。

湣王之遇殺,其子法章變名姓為莒太史□家庸(1)。太史□女奇法章狀貌,以為非恆人(2),憐而常竊衣食之,而與私通焉。淖齒既以去莒,莒中人及齊亡臣相聚求湣王子,欲立之。法章懼其誅己也,久之,乃敢自言「我湣王子也。」於是莒人共立法章,是為襄王。以保莒城而佈告齊國中(3):「王已立在莒矣。」
襄王既立,立太史氏女為王后,是為君王后,生子建。太史□曰:「女不取媒因自嫁,非吾種也,污吾世(4)。」終身不睹君王后。君王后賢,不以不睹故失人子之禮。
襄王在莒五年,田單以即墨攻破燕軍(5),迎襄王於莒,入臨淄。齊故地盡復屬齊。齊封田單為安平君。
十四年,秦擊我剛壽。十九年,襄王卒,子建立。

(1)庸:同「傭」。 (2)恆人:常人。 (3)保:佔有、擁有。 (4)世:一代。 (5)田單用火牛陳破燕軍是戰國時期的著名戰例。詳見卷八十二《田單列傳》。

王建立六年,秦攻趙,齊楚救之。秦計曰:「齊楚救趙,親則退兵,不親遂攻之。」趙無食,請粟於齊,齊不聽。周子曰:「不如聽之以退秦兵,不聽則秦兵不卻,是秦之計中而齊楚之計過也(1)。且趙之於齊楚,扞蔽也(2),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且救趙之務,宜若奉漏甕沃焦釜也(3)。夫救趙,高義也;卻秦兵,顯名也。義救亡國,威卻強秦之兵,不務為此而務愛粟(4),為國計者過矣。」齊王弗聽。秦破趙於長平四十餘萬(5)。遂圍邯鄲。
十六年,秦滅周。君王后卒。二十三年,秦置東郡。二十八年,王入朝秦,秦王政置酒咸陽。三十五年,秦滅韓。三十七年,秦滅趙。三十八年,燕使荊軻刺秦王,秦王覺,殺軻(6)。明年,秦破燕,燕王亡走遼東。明年,秦滅魏,秦兵次於歷下(7)。四十二年,秦滅楚。明年,虜代王嘉,滅燕王喜。

(1)過:錯。 (2)扞(han,漢)蔽:屏障。扞,同「捍」。 (3)奉:捧著。沃:澆水。釜:鍋。 (4)務:致力。 (5)長平之役,秦將白起大破趙軍,坑殺趙降卒四十餘萬。詳見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 (6)荊軻刺秦王事,詳見卷八十六《刺客列傳》。 (7)次:停留,駐紮。


  

四十四年,秦兵擊齊。齊王聽相後勝計,不戰,以兵降秦。秦虜王建,遷之共。遂滅齊為郡。天下壹並於秦(1),秦王政立號為皇帝。始,君王后賢,事秦謹,與諸侯信,齊亦東邊海上,秦日夜攻三晉、燕、楚,五國各自救於秦,以故王建立四十餘年不受兵。君王后死,後勝相齊,多受秦間金(2),多使賓客入秦,秦又多予金,客皆為反間(3),勸王去從朝秦,不修攻戰之備,不助五國攻秦,秦以故得滅五國。五國已亡,秦兵卒入臨淄,民莫敢格者(4)。王建遂降,遷於共。故齊人怨王建不蚤與諸侯合從攻秦,聽奸臣賓客以亡其國,歌之曰:「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疾建用客之不詳也(5)。

(1)壹並:統一。壹,全;並,合、兼併。 (2)間:間牒。 (3)反間:在敵方內部進行離間、分化活動。 (4)格:抗拒。 (5)疾:憎恨。詳:審察。

太史公曰:蓋孔子晚而喜《易》。《易》之為術(1),幽明遠矣(2),非通人達才孰能注意焉!故周太史之卦田敬仲完,占至十世之後;及完奔齊,懿仲卜之亦云。田乞及常所以比犯二君(3),專齊國之政,非必事勢之漸然也(4),蓋若遵厭兆祥雲(5)。

(1)術:學問,技能。 (2)幽明:指《周易》中所說的無形和有形的物象。幽,隱微、不明。遠:深。 (3)比:接連。犯:冒犯,傷害。 (4)漸然:逐漸如此。 (5)厭:合。兆祥:占卜所得的預兆。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