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466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466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466頁

朗讀:

本文以張耳和陳餘的相處關係為主脈,以其賢德名譽為支流,起筆就記述張耳之「賢」,陳餘「非庸人也」。他們忘年羈旅,「相與為刎頸交」。極力渲染其友誼非同一般,高尚可貴,而這友誼又是在艱苦鬥爭之中凝結而成:屈處監門,忍辱負重;同謁陳涉,北略趙地;共佐趙王,得為將相;邯鄲脫險、兵敗李良……。他們共嘗艱難危厄的苦辛,分享勝利與成功的歡樂,真可謂風雨同舟、榮辱與共的摯友。與此同時,作者又從不同的角度寫他們的賢德與才幹。秦聞二人「 魏之名士」,懸重金以「求購」,陳涉聞其賢,「見即大喜」,都是從側面表現他們名譽早已遠播。為陳涉設計「據咸陽以令諸侯」而成帝業的方略,反襯出他們的遠見卓識。請纓北略趙地,共立武臣為王,又從正面表現他們的韜略。行文至此,作者把他們的親密友誼與令人欽佩的賢德才能推上了峰巔。然而,筆鋒陡轉,突寫張耳困守鉅鹿,陳餘擁兵自保,不肯相救,二人友誼出現裂痕;解圍之後,張耳收繳陳餘印信,造成友誼的徹底破裂。項羽分封,張耳為王,陳餘為侯,使二人矛盾激化,大動干戈,誓不兩立。漢王召陳餘擊楚,陳餘竟以「漢殺張耳」為條件。行文至此,什麼賢名、友誼,已蕩然無存,一下子又把他們跌入谷底深淵。
這種先楊後抑的手法,極其深刻地揭示了張、陳貧賤艱難之時相與誠信,顯貴之後以利相傾這種前後不一的處世態度,從而生動地刻畫出他們的性格轉變過程,發人深省,具有深刻的認識意義。
太史公說:「張耳、陳餘,世傳所稱賢者」,「始居約時,相然信以死,豈顧問哉。及據國爭權,卒相滅亡……豈非以勢力交哉?」這一針見血的剖析,不僅切中了他們的交往實際,也道出了用這種妙筆所揭示的主題。


  

【譯文】

張耳,是魏國大梁人。他年輕的時候,曾趕上作魏公子無忌的門客。張耳曾被消除本地名籍,逃亡在外,來到外黃。外黃有一富豪人家的女兒,長得特殊的美麗,卻嫁了一個愚蠢平庸的丈夫,就逃離了她的丈夫,去投奔她父親舊時的賓客。她父親的賓客平素就瞭解張耳,於是對美女說:「你一定要嫁個有才能的丈夫,就嫁給張耳吧。」美女聽從了他的意見,終於斷絕了同她丈夫的關係,改嫁給張耳。張耳這時從困窘中擺脫出來,廣泛交遊,女家給張耳供給豐厚,張耳因此招致千里以外的賓客。於是在魏國外黃做了縣令。 他的名聲從此更加大起來。陳餘,也是魏國大梁人,愛好儒家學說,曾多次遊歷趙國的苦陘。一位很有錢的公乘氏把女兒嫁給他,也很瞭解陳餘不是一般平庸無為的人。陳餘年輕,他就像對待父親一樣侍奉張耳,兩人建立了斷頭不悔的患難情誼。
秦國滅亡大梁時,張耳家住在外黃,漢高祖還是普通平民百姓的時候,曾多次追隨張耳交往,在張耳家一住就是幾個月。秦國滅亡魏國幾年後,已經聽說這兩個人是魏國的知名人士,就懸賞拘捕,有捉住張耳的人賞給千金,捉住陳餘的人賞給五百金。張耳、陳餘就改名換姓,一塊兒逃到陳地,充當裡正衛維持生活,兩人相對而處。裡中小吏曾因陳餘犯了小的過失鞭打他,陳餘打算起來反抗,張耳趕快用腳踩他,示意不動接受鞭打,小吏走後,張耳就把陳餘帶到桑樹下,責備他說:「當初和你怎麼說的?如今遭到小小的屈辱,就要死在裡吏身上嗎?」陳餘認為他說的對。秦國發出命令文告,懸賞拘捕他兩人,他倆也利用裡正衛的身份向裡中的居民傳達上邊的命令。
陳涉在蘄州起義,打到陳地,軍隊已擴充到幾萬人。張耳、陳餘求見陳涉。陳涉和他的親信們平時多次聽說張耳、陳餘有才能,只是未曾見過面,這次相見非常高興。
陳地的豪傑父老就勸說陳涉道:「將軍身穿堅固的鎧甲,手拿銳利的武器,率領著士兵討伐暴虐的秦國,重立楚國的政權,使滅亡的國家得以復存,使斷絕的子嗣得以延續,這樣的功德,應該稱王。況且還要督察、率領天下各路的將領,不稱王是不行的,希望將軍立為楚王。」陳涉就此徵求陳餘、張耳的看法,他二人回答說:「秦國無道,佔領了人家的國家,毀滅了人家的社稷,斷絕了人家的後代,掠盡百姓的財物。將軍怒目圓睜,放開膽量,不顧萬死一生,是為了替天下人除殘去暴。如今剛剛打到陳地就稱王,在天下人面前顯示出自己的私心。希望將軍不要稱王。趕快率兵向西挺進,派人去擁立六國的後代,作為自己的黨羽,給秦國增加敵對勢力。給它樹敵越多,它的力量就越分散,我們的黨羽越多,兵力就越強大,如果這樣,就用不著在遼闊的曠野荒原上互相廝殺,也不存在堅守強攻的縣城,剷除暴虐的秦國,就可以佔據咸陽向諸侯發號施令。各諸侯國在滅亡後又得以復立,施以恩德感召他們,如能這樣,那麼帝王大業就成功了。如今只在陳地稱王,恐怕天下的諸侯就會懈怠不相從了。」陳涉沒聽從他們的意見,於是自立稱王。


  
陳餘再次規勸陳王說:「大王調遣梁、楚的軍隊向西挺進,當務之急是攻破函谷關,來不及收復黃河以北的地區,我曾遍游趙國,熟悉那裡的傑出人物和地理形勢,希望派一支軍隊,向北出其不意地奪取趙國的土地。」於是,陳王任命自己的老朋友,陳地人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張耳、陳餘擔任左右校尉,撥給三千人的軍隊,向北奪取趙國的土地。
武臣等人從白馬津渡過黃河,到各縣對當地傑出的人物遊說道:「秦國的亂政酷刑殘害天下百姓,已經幾十年了。北部邊境有修築萬里長城的苦役,南邊廣徵兵丁戍守五嶺,國內國外動盪不安,百姓疲憊不堪,按人頭收繳穀物,用簸箕收斂,用來供給軍費開支,財盡力竭,民不聊生。加上嚴重的苛法酷刑,致使天下的父父子子不得安寧。陳王振臂而起,首先倡導天下,在楚地稱王,縱橫兩千里,沒有不響應的,家家義憤填膺,人人鬥志旺盛,有怨的報怨,有仇的報仇,縣裡殺了他們的縣令縣丞,郡裡殺了他們的郡守郡尉。如今已經建立了大楚國,在陳地稱王,派吳廣、周文率領百萬大軍向西攻擊秦軍。在這時不成就封侯大業的,不是人中的豪傑。請諸位互相籌劃一番!天下所有的人一致認為苦於秦國的暴政時間太長久了。憑著普天下的力量攻打無道昏君,報父兄的怨仇,而完成割據土地的大業,這是有志之士不可錯過的時機啊。」所有的豪傑都認為這話說得很對。於是行軍作戰、收編隊伍,擴充到幾萬人的軍隊,武臣自己立號稱武信君。攻克趙國十座城池,其餘的都據城堅守,沒有肯投降的。
於是帶兵朝東北方向攻擊范陽。范陽人蒯通規勸范陽令說:「我私下聽說您將要死了,所以前來表示哀悼慰問。雖然如此,但是還要恭賀您因為有了我蒯通而能獲得復生。」范陽令說:「為什麼對我哀悼慰問?」蒯通回答說:「秦國的法律非常嚴酷,您做了十年的范陽縣令,殺死多少父老,造成多少孤兒寡母,砍斷人家腳的,在人家臉上刺字的,數也數不清。然而慈祥的父輩孝順的子女沒有人敢把刀子插入您肚子裡的原因,是害怕秦國的酷法罷了。如今天下大亂。秦國的法令不能施行了,然而,那些慈父孝子就會把利刃插進您肚子而成就他們的名聲,這就是我來哀悼慰問您的原因啊。如今,各路諸侯都背叛了秦廷,武信君的人馬即將到來,您卻要死守范陽,年輕的人都爭先要殺死您,投奔武信君。您應該迫不及待地派我去面見武信君,可以轉禍為福就在而今了。」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