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609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609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609頁

朗讀:

南越破滅之後,以及漢朝誅殺且蘭君、邛君,並且殺了筰侯,冉、駹都震驚恐怖,便向漢朝請求稱臣,為他們設置官吏。漢朝就把邛都設置為越嶲郡,筰都設置為沈犁郡,冉、駹設置為淪山郡,廣漢西邊的白馬設置為武都郡。
皇上派王然於利用破南越及誅殺南夷君長的兵威,委婉勸告滇王前來朝見漢朝天子。滇王有軍隊數萬人,他旁邊東北方有勞(jin,近)和靡莫,都和滇王同姓,相互依靠,不肯聽從勸告。勞和靡莫屢次侵犯漢朝使者和吏卒。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天子調動巴郡和蜀郡的軍隊攻打並消滅了勞和靡莫,大軍逼近滇國。滇王開始就對漢朝懷有善意,因此沒有被誅殺。滇王於是離開西夷,率領全國向漢朝投降,請求為他們設置官吏,並進京朝見漢武帝。於是漢朝就把滇國設置為益州郡,賜給滇王王印,仍然統治他的百姓。


  
西南夷的君長多得用百來計算,唯獨夜郎和滇的君長得到了漢朝授予的王印。滇是個小城鎮,卻最受漢朝寵愛。

太史公說:楚國的祖先難道有上天賜給的祿位嗎?在周朝時,他們的先祖鬻熊當了周文王的老師,後來的熊繹又被周成王封到楚蠻之地而立國。等到周朝衰微之時,楚國領土號稱五千里。秦國滅亡諸侯,唯獨楚國的後代子孫還有滇王存在。漢朝誅殺西南夷,那裡的國家多半被消滅,只有滇王又受到漢天子的寵愛。但是平定南夷的開始,是在番禺見到了枸醬,在大夏看到了邛竹杖。西夷後來被分割,分成西、南兩方,最後被漢王分設為七個郡。


【原文】【註解】

西南夷君長以什數(1),夜郎最大(2)。其西,靡莫之屬以什數(3),滇最大(4);自滇以北君長以什數,邛都最大(5),此皆魋結(6),耕田,有邑聚(7)。其外,西自同師以東,北至楪榆,名為嶲、昆明(8),皆編發(9),隨畜遷徙,毋常處十,毋君長,地方可數千里。自嶲以東北,君長以什數,徙、筰都最大。自筰以東北,君長以什數,冉、駹最大。其俗或土箸(13),或移徙,在蜀之西。自冉駹以東北,君長以什數,白馬最大(14),皆氐類也(15)。此皆巴蜀西南外蠻夷也。
始楚威王時(16),使將軍莊將兵循江上(17),略巴、蜀、黔中以西(18)。莊者,故楚莊王苗裔也(19)。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20),肥饒數千里,以兵威定屬楚(21)。欲歸報,會秦擊奪楚巴、黔中郡(22),道塞不通,因還,以其眾王滇(23),變服(24),從其俗,以長之(25)。秦時常頞略通五尺道(26),諸此國頗置吏焉。十餘歲,秦滅。及漢興,皆棄此國而開蜀故徼(27)。巴、蜀民或竊出商賈(28),取其筰馬、僰僮、髦牛(29),以此巴、蜀殷富(30)。

(1)西南夷:泛指我國西南邊疆的少數民族。君長:即部落首領。什:通「十」。數:統計、計算。(2)夜郎:古代部族名,也是國名。(3)其:代指夜郎。靡莫:古代部落名,屬於羌氐族系統。(4)滇:古代部族、國名。(5)邛(qiong,窮)都:古代部族名、國名。(6)魋結:一種髮式,將頭髮梳成椎形,故稱「椎髻」。(7)邑:城鎮。聚:村落。(8)嶲:古代部族名。昆明:古代部族名,也是古國名。(9)編:通「辮」「編發」,就是把頭髮梳成辮。十毋常處:無永久居住的地方。(11)徙:古代部族名,古國名。筰(zuo,昨)都:古部族名、國名。(12)冉、駹:皆古代部族名。(13)土箸:定居某地,常期不移動。箸,通「著」。(14)白馬:古代部族名。(15)氐類:氐族的同類,都屬於氐族。(16)楚威王:楚國國君,公元前三三九年至前三二九年在位。按莊入滇在頃襄王(前298至前263在位)時,此楚威王當是楚頃襄王之誤。《後漢書》及《華陽國志》皆作頃襄王,是。(17)莊於頃襄王二十年(前279),曾率兵沿長江從黔中進入雲南,後因秦兵南侵,堵塞他回楚之路,便在滇中稱王。將:率。循:沿著。江:長江。(18)略:攻取。(19)苗裔:後代子孫。(20)旁:四邊,周圍。(21)兵威:軍事威力。定:平定。(22)會:恰巧。擊奪:攻擊奪取。按秦昭襄王時,於楚頃襄王十九年(前280),奪取楚國黔中之地(見卷五《秦本紀》)。又於頃襄王二十二年(前277),再次奪楚黔中郡和巫地(見卷四十《楚世家》與(卷五《秦本紀》)。(23)其眾:指莊的大軍。王滇:在滇中稱王。(24)變服:改變楚的服飾,穿起當地人的服裝。(25)長之:給當地人當長帥。(26)略:大略。五尺道:道路名。按秦統一中國後,為控制西南地區,在四川宜賓和雲南曲靖間修了一條大道,路面寬五尺,故稱五尺道。(27)開:《漢書》作「關」,王念孫《讀書雜誌·史記》以為當作「關」,關塞,即把蜀地原來的邊界當作關。故:原。徼:邊界。(28)或:有的人。商賈:作買賣。(29)筰馬:筰都的馬。僰僮:僰人奴婢。按僰是古代部族名。髦牛:即犛牛。(30)殷富:特別富有。


  
建元六年(1),大行王恢擊東越,東越殺王郢以報(2)。恢因兵威使番陽令唐蒙風指曉南越(3)。南越食蒙蜀枸醬(4),蒙問所從來,曰「道西北牂柯(5),牂柯江廣數里(6),出番禺城下」。蒙歸至長安,問蜀賈人(7),賈人曰:「獨蜀出枸醬,多持竊出市夜郎(8)。夜郎者,臨牂柯江,江廣百餘步,足以行船。南越以財物役屬夜郎(9),西至同師,然亦不能臣使也十。」蒙乃上書說上曰(11):「南越王黃屋左纛(12),地東西萬餘裡,名為外臣,實一州主也。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竊聞夜郎所有精兵,可是十餘萬,浮船牂柯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誠以漢之強,巴蜀之饒,通夜郎道,為置吏,易甚。」上許之。乃拜蒙為郎中將,將千人(13),食重萬餘人(14),從巴蜀筰關入(15),遂見夜郎侯多同(16)。蒙厚賜,喻以威德(17),約為置吏,使其子為令(18)。夜郎旁小邑皆貪漢繒帛,以為漢道險,終不能有也(19),乃且聽蒙約。還報,乃以為犍為郡。發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20)。蜀人司馬相如亦言西夷邛、筰可置郡。使相如以郎中將往喻,皆如南夷(21),為置一都尉,十餘縣,屬蜀。
當是時,巴蜀四郡通西南夷道,戍轉相餉(22)。數歲,道不通,士罷餓離濕死者甚眾(23);西南夷又數反(24),發兵興擊(25),耗費無功。上患之,使公孫弘往視問焉。還對,言其不便(26)。及弘為御史大夫,是時方築朔方以據河逐胡(27),弘因數言西南夷害,可且罷,專力事匈奴(28)。上罷西夷,獨置南夷夜郎兩縣一都尉,稍令犍為自葆就(29)。

(1)建元:漢武帝第一個年號(前140-前135)。(2)東越:古代部族名,是越人的一支;也是國名。(3)因:憑借。使:派。風:通「諷」,委婉勸告。指:通「旨」,旨意。(4)食:給吃。枸醬:用枸的果實做的醬。按枸是樹名,即蔞葉,又名蒟醬、扶留籐。其果實綠黃色,可制醬。(5)道:經由。牂柯:古代河名。(6)廣:寬。(7)賈人:商人。(8)市:交易,做買賣。(9)役屬:歸屬而服役。十臣使:像臣下那樣驅使。(11)說上:遊說皇帝。(12)黃屋:帝王之車。其車以黃緞飾裡,故稱。左纛(dao,道):插在車廂左邊的用旌牛尾或雉尾裝飾的旗子。這是皇帝的車飾。(13)將:率領。(14)食重:糧食和輜重。(15)巴蜀筰關:當作「巴符關」(見王念孫《讀書雜誌·史記》)。入:指進入夜郎。(16)夜郎侯:夜郎國的長帥。(17)威德:威勢與恩德。(18)令:相當於縣令的官。(19)終:最終。(20)指:通向。(21)相如:指司馬相如。他在武帝時曾出使西南夷,對開發西南邊疆有很大勝貢獻。如:如同。(22)四郡:指巴郡、蜀郡、廣漢、漢中。戍:戍邊士卒。轉:指運輸物資之人。餉:指軍糧。(23)罷:通「疲」。離:通「罹」,遭受。(24)數:屢次。(25)興擊:發動攻擊。(26)便:利。(27)是時:此時。據:憑借。河:黃河。逐胡:驅逐匈奴。(28)因:乘機。且:暫時。事:從事。(29)稍:逐漸。葆:通「保」。就:成就。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