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二年,南京平,豫王班師還。世祖赴南苑迎勞,樹十餘大纛,如初禮。十三年,定製出征王大臣凱旋,遣王公一人偕大臣郊勞。
康熙元年,定凱旋次日,帝禦殿。禮成。免將軍等行禮,筵宴免桌席,止宰牲。
二十一年,大將軍貝子章泰等自雲南奏凱,駕至盧溝橋迎勞駐蹕,有司治具,翼日駕蒞至,齊眾拜天,以為故事。乾隆十四年,定奏凱功成,祭告天地、廟社、陵寢,釋奠先師,勒碑太學,命儒臣輯平定方略垂奕。經略大將軍師旋,將入城,遣廷臣郊勞,帝臨軒,經略率有功諸臣謝恩,繳印敕,儀同受敕。宴禮既畢,兵部覈敘勛績,頒爵賞有差。
厥後定邊將軍兆惠等、定西將軍阿桂等奏凱,高宗均駐蹕黃新莊行宮,築台郊勞,百官鹹會。設黃幄正中,南鄉,兩翼青幕各八,東西鄉。台在幄南,其上建左右纛,中設帝拜褥。東西下馬紅柱各一。帝禦龍袞詣台,鳴螺,奏鐃歌樂。將軍暨從征大臣、將士皆擐甲冑,跪紅柱外俟駕。帝就拜位立,將軍暨群臣班分東西,鴻臚官贊「跪」,則皆跪。贊「叩,興」。帝拜天,三跪九叩,將軍等如之。畢,帝禦幄升座,王公百官立東班幕下。禮成,帝出幄乘騎,凱歌作,奏鬯皇威章,駕還行宮。餘依康熙間故事。
鹹豐五年,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平高唐亂。還朝日,文宗禦養心殿,行抱見禮,慰勞備至。先是出師頒參贊大臣關防,賜訥庫尼素光刀,至是同時獻納。
受降崇德二年春,朝鮮王服罪請降。乃築壇漢江東岸,設黃幄,駕出營,樂作。濟江登壇,鹵簿具。朝鮮王率陪臣步行來朝,遣官出迎一里外。引入,帝率同拜天,升座。國王等伏地請罪,贊「行三跪九拜禮」。賜坐,位列親王上,諸子列貝勒子。錫筵宴,還其俘,並賜王以下貂服。
六年,蒙古貝勒等投誠,朝見已,命較射,選力士角牴,賜宴俾盡歡,殊典也。所貢方物悉卻之。
乾隆十四年,議制凡軍前受降,飛章入告。報可。乃大書露布示中外,築壇大營左,南鄉。壇南百步外樹表,建大旗,書「奉詔納降」字。降者立其下,經略大將軍戎服出,鼓吹聲砲,參贊大臣等騎從。將至壇,降者北面匍伏,經略登壇正坐。參贊僉坐,諸將旁立,餘皆肅班行。降者膝行詣壇下,俯首乞命,經略宣上德意,量加賞賚。營門鼓吹殷然,降者泥首謝,興,退。
獻俘受俘清初太祖、太宗以武功征服邊陲,俘虜甚眾,其時獻受猶無定製也。雍正二年,討平青海,俘至京,始定諏吉先獻廟、社。俘白組繫頸,行及太廟街門外北鄉立,承祭官朝服至,俘伏,儀同時饗。至社稷街亦如之。承祭官入壇致祭,儀同春、秋祈報。監俘者以俘出。翼日,帝禦午門樓受俘,正中設禦座,簷下張黃蓋,鹵簿陳闕門南北,仗馬次之。輦輅陳金水橋南,馴象次之。王公百官鹹集,解俘將校立金鼓外,俘後隨。班位既序,帝禦龍袞,乘輿出宮,至太和門,大樂鐃吹,金鼓振作。登樓升座,贊「進俘」,丹陛大樂作,奏慶平章。鴻臚寺官引將校入,北面立,贊「行禮」,俘入匍伏。兵部官跪奏,平定某地所獲俘囚,謹獻闕下,請旨。制曰:「所獻俘交刑部」。刑部長官跪領旨訖,械繫出。丹陛大樂作,王公百官行禮如常儀。若恩赦不誅,則宣旨釋縛,俘叩首,將校引出。是日賜將校宴兵部,次日賜冠履銀幣有差。凡平定疆宇,受俘儀並同。
乾隆時,版圖日廓。二十年,剿平准噶爾,獲達瓦齊暨青海羅卜藏丹津,先後檻入。一歲中兩行斯典。越五年,底定回疆,討平攢拉促浸,皆遞舉盛儀。先後六歲,凱歌四奏,時論稱極盛雲。
大閲天聰七年,太宗率貝勒等督厲眾軍,練習行陣,是為大閲之始。
順治十三年,定三歲一舉,著為令。尋幸南苑,命內大臣等擐甲冑,閲騎射,並演圍獵示群臣。
康熙十二年,閲兵南苑,聖祖擐甲,登晾鷹台,禦黃幄,內大臣、都統等各束部曲,王、貝勒等各率旗屬,並自西而東。既成列,槍鳴號發,自東結陣馳以西,按翼分植。閲畢,命樹侯台上,親發五矢,皆中的,復騎而射,一發即中。釋甲賜宴,乃還。厥後行閲,或盧溝橋,或玉泉山,或多倫諾爾,地無一定,時亦不以三年限也。
三十四年,復幸南苑行閲,分八旗為三隊,帝率皇子擐甲,內大臣等扈從,後建龍纛三,上三旗侍衛隨行。遍閲驍騎、護軍、前鋒、火器諸營。立馬軍前,角螺鳴,伐鼓,行陣舁鹿角進。甲士麾紅旗,槍砲齊發。鳴金止,再伐鼓,發槍砲如初。如是者九。初進率五丈,再進亦如之。至十進,槍砲環發無間。開鹿角成八門,首隊出,二隊、三隊從。既成列,門闔,角鳴,呼譟進。兩翼隊皆雁綴進,鳴金收軍。立本陣,結隊徐旋,首隊殿。罷閲,還行宮,申敕明賞罰。未閲前,賜軍士食,既閲,賜酒。
雍正七年,世宗幸南苑,閲車騎營兵,諭曰:「此第訓練一端耳,遇敵決勝,在相機度勢,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豈區區陣伍間遂足以制敵耶?」是日操演,各依方位、旗色為陣式。後北征,屢以車戰勝。
乾隆二年,大閲,幸南苑,禦帳殿。軍隊既齊,步軍整列進。以十丈為率,餘儀同。令甲,大閲日,行宮外陳鹵簿,駕出,作鐃歌大樂,奏壯軍容章。及還,作清樂,奏鬯皇威章。凡操時鳴砲三,駕出及還同。即日賜各旗饌筵、羊豕、薪炭。迄嘉慶間,皆如故事行。
會閲為康熙三十年創典,時喀爾喀新附,聖祖思訓以法度,特命會閲上都七溪,乃集其部眾,並四十九旗籓王、台吉,豫屯百里外。駕出都,上三旗兵從,下五旗兵自獨石來會。布營設哨,三旗護軍為一營,居中。八旗前鋒為二營,五旗護軍為十營,火器營兵為四營,環禦營而屯。前鋒為四哨,護軍為二十四哨,各設廬帳,繞營而居。蒙古、喀爾喀諸屯徙近五十里,禁入哨。釐賞九等,序坐七列。網城設宸幄,正中禦床,左右行帳各二,儀仗、樂懸具。依次置宴。蒙古王等居左,喀爾喀居右,順序習舞,眾技畢陳。乃命喀爾喀汗、濟農、諾顏等進禦前,賜卮酒,餘令侍衛分送。禮成。翼日各營就列,陳巨砲,帝擐甲,閲畢宣敕,去其汗號,以王、貝勒、貝子、公名爵分錫之。台吉分四等,比四十九旗,依等賜賚,恩禮有加,餘如儀。
京營訓練,歲以春、秋季月合操四次,春貫甲,秋常服,營陣規制如大閲。仲春、孟秋則按旗登城習鳴螺。兵部遣官稽閲,歲為常制。護軍驍騎營一歲三校騎射,前鋒護軍營三歲一較騎射,內大臣、本旗都統等臨視之。至直省講武,則以督、撫、提、鎮為閫帥,歲季秋霜降日,校閲演武場。先期立軍幕,屆日黎明,將士擐甲列陣,中建大纛,閫帥率將士行禮。軍門鼓吹,節鉞前導,遍閲行陣,還登將台。升帳,中軍上行陣圖式,請令合操。遂麾旗,聲砲三、鳴角、擊鼓。軍中聞鼓聲前進,鳴金則止。行陣發槍如京營制。閲畢,試材官將士騎射,申明賞罰,犒勞軍士。
漕河訓練同八旗。水師操防,出洋信候,各省不同。歲春、秋季月或夏季,遇潮平風正,則乘戰艦列陣,張颿馭風,鳴角聲砲,具如軍律。綠營水師同。
秋獮清自太祖奮跡東陲,率臣下講武校獵習兵,太宗踵行之。世祖統一區夏,數幸南苑,令禁旅行圍,始立大狩扈從例。
康熙初元,定車駕行圍駐所置護軍統領、營總各一人,率將校先往度地勢,武備院設行營,建帳殿。繚以黃髹木城,立旌門,覆以黃幕。其外為網城,宿衛屯置,不越其所。十年,罷木城,改黃幔。康熙二十年,幸塞外,獵南山。尋出山海關,次烏拉,皆禦弓矢校獵。越二年六月,幸古北口外行圍,木蘭蒐獵始此。
木蘭在承德府北四百里,屬翁牛特。先是籓王進獻為蒐獵所,周千三百餘裡,林木蔥鬱,水草茂,群獸聚以孳畜焉。至是舉行秋獮典,間有冬令再出者。三十三年,設虎槍營,分隷上三旗,置總統、總領。大狩行田,遇有猛獸,列槍以從。並命各省駐防兵歲番獵以為常。六十一年,復幸塞外行圍,賞蒙古王公等衣物,定為恆制。
雍正八年,令八旗人習步圍,旗各行圍二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