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經濟戰略台灣的經濟戰略是優先發展農業,其次是輕工業,再次是重工業。從
1949年到
1960年,政策的重點指向發展農業和輕工業,一開始是分作三個階段的土地改革運動,隨後是提高農業產量的勞力與技術革新。政府還採取了一些措施,擴大物質和社會基礎,穩定物價,改革外匯體制,發展進口替代型輕工業。
狹小而資源貧瘠的台灣別無選擇,只有依靠貿易。經濟規劃者認識到這一點,在六十年代強調工業化和出口。政府採取了一些措施來增加耐用消費品(輕工業)的產量,鼓勵勞動密集型、出口導向型組裝產業,使農業生產多元化以利於出口。電子、合成纖維、塑料等工業迅速發展並推進世界市場。
台灣產品因勞動力價格低廉和高度的質量控制而在國外市場上富有競爭力。
七十年代,政策重點轉向了發展尖端工業和重工業,並擴展基本建設。
1973年開始了十大建設(其中七項與基礎建設相關),耗資七十億美元:(
1)稱為「中山高速公路」的南北快速乾道,(
2)以蔣中正名字命名的台北郊外桃園國際機場,(
3)西線鐵路電氣化,(
4)北迴鐵路,(
5)台中港,(
6)蘇澳港,(
7)在台灣島北端的金山附近,建造配備兩套機組的核電站,(
8)起名為「中國鋼鐵公司」的現代鋼鐵廠,(
9)大型高雄造船廠
中國船舶建設公司,(
10)一個石油化工基地。最後三個工程位於高雄或高雄附近,到
1979年,高雄改設為與台北一樣的特轄市。
隨着這十項建設在
1979年竣工,台灣展現出「富裕發展中國家」的面貌。這些建設向經濟注入了大量的資本,緩解了
1974-
75年間的衰退。此外,大批參與這些工程的經濟設計師、工程師和技術員獲得了寶貴的經驗;無數工人在其中得到了培養,對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建設一個現代社會的能力有了一種全新的信心。
為了充分利用這些新的技能,進一步使台灣島現代化,政府立即發起了十二項重點工程,着重建設技術型和資本密集型工業。這些工程包括擴建鋼鐵廠,增添核電廠,修築新的跨島高速公路,完成台中港建設和環島鐵路系統,延伸快車道,改進區域灌溉系統,興建大型海堤,提高農業機械化,興建新的城鎮、文化中心和住宅房。隨着這些耗資
57.
5億美元的工程勝利竣工,台灣成為新興發達地區之一。
1985年,政府開展了十四項重點工程以擴大經濟基礎,預計投入資金
200億美元。這些工程主要由基礎建設和改善現有結構組成,包括中國鋼鐵公司分三階段的擴建,修築新的鐵路,台北市地下快速交通網絡,電信設備的現代化,開發四大國家公園,增添防洪工程、大壩和垃圾處理場,開發石油和海上資源,保護自然生態。項目預定的完成日期是
1990-
91年。
1.
2現代化的手段現代化需要資金、優秀的人才和科學的管理。雖然政府和島內私人投資,構成了重要的資本來源,但外國投資和海外華人(新加坡、香港、美國等地的華裔人士)投資也很大,這要歸功于台灣良好的投資環境。
1960年的《鼓勵投資法》規定了資本密集型和高科技工業可蠲免五年的所得稅,而且在免稅期之後所得稅的最高限額為
25%,另外還提供了其它一些特權,如免交出口稅、關稅、營業稅等等。
1979年,這項法令又作了修改,進一步提供了稅務信貸(tax credit)以吸引外國投資,來自島外的大量投資繼續增長。
六十年代三個出口加工區
兩個在高雄地區,一個在台中附近
的建立,也通過簡化關稅程序和出口管理而鼓勵了外來投資。到
1974年,在出口區
291個項目上的投資總額達
1.
56755億美元,出口總額達
5.
11322億美元,保持了兩億美元的順差。
引進來自島外的新生產技術,也在經濟的迅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根據《技術合作法》,
1952年到
1974年間達成了總計
837項有關技術合作的民間協議。日本遙遙領先,參與了
615項,美國其次,
151項,歐洲
57項,其它國家
14項。
6台灣卓越的教育體制提供了有利於投資和現代化的合格人才。所有人都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到
1977-
78年度,
99.
6%的學齡兒童都上了小學;
50.
9%的
15到
17歲少年都在上高中;
25.
2%的
18到
21歲的青年就讀於
101所大學院校。此外,台灣還派了一大批留學生前往美國深造。
7因此,島內並不缺乏訓練有素的人才。
充足的動力和優惠政策、訓練有素的人才和廉價的勞動力,促使外國和海外華人的投資迅速增長,從五十年代的每年幾百萬美元增長到
1978年的
2.
13億美元。在二十五年裡,這些投資的總額達
19.
2億美元
其中
31%來自海外華人(
5.
95億美元),
30%來自美國(
5.
86億美元),
17%來自日本(
3.
21億美元),
12%來自歐洲(
2.
27億美元)。較合意的投資項月是電子和電動產品(
6.
33億美元)和化工產品(
2.
91億美元),其次是服務業、機械和工具、金屬產品和紡織品。
1979年
1月
1日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承認,沒有引起對台灣經濟發展和外國投資的多大影響。
1979年的國民生產總產值增長了
20%,外貿增長了
31%,外國投資增長了
50%。更引人注目的是,通過香港和日本轉口的與中國大陸的非正式貿易在
1979年達到了
1億美元,
1988年達到了
27億美元。
81987年,台灣的對外貿易排名亞洲第二,世界第十四。
迅速的工業化引起了一些不可避免的環境和社會問題,包括交通、污染、工業垃圾、通貨膨脹、少年犯罪等,以及農村居民移居城市,使城市急劇膨脹而務農人口則持續減少。
9一個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是高出生率,
1980年達
2.
064%,造成了
1990年時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
564人,台北市達每平方公里
10,
16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