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頁
在第二種情況下,IIc(
1)小於IIc(
2),從而在
200Im和IIc(
2)兩方面都出現貨幣不足,都出現同樣的商品過剩;如果假定Im的餘額=IIc(
1),在IIc(
2)方面就會出現貨幣不足和商品過剩。
我們假定Im的餘額總是等於IIc(
1)——因為生產是由訂貨決定的,並且再生產也不會因為第I部類今年多生產一些第II部類的不變資本固定組成部分,明年又多生產一些它的不變資本流動組成部分,而有所改變,——那末,在第一種情況下,只有當第I部類用Im來購買第II部類的一部分剩餘價值時,Im才能再轉化為消費資料;所以,第II部類的這部分剩餘價值不是被消費掉,而是由第II部類以貨幣形式積累起來;在第二種情況下,就只有靠第I部類自己付出貨幣來解決,但這個假定已經被我們拋棄了。
523
如果IIc(
1)大於IIc(
2),那末,為了使Im中的貨幣餘額實現,那就要有外國商品輸入。如果IIc(
1)小於IIc(
2),那相反地就要把第II部類的商品(消費資料)輸出,以便IIc的損耗部分在生產資料中實現。因此,在這兩個場合,都必須進行對外貿易。由此轉入宏觀經濟學的國際貿易理論。
在考察規模不變的再生產時,雖然假定一切產業部門的生產率,從而,這些部門商品產品價值的比例關係都保持不變,但是,剛剛講到的這兩種情況,即IIc(
1)大於IIc(
2)或者小於IIc(
2),對規模擴大的生產來說,總是值得注意的,因為在規模擴大的生產的條件下這兩種情況毫無疑問都會出現。二十世紀末和二十一世紀初,中國的外貿順差一直增加,是否意味着當時中國的生產現狀屬於IIc(
1)小於IIc(
2)的情況。
3、結論
關於固定資本的補償,一般應當指出:
在其他一切條件不變的前提下,也就是說,在不僅生產規模不變,而且特別是勞動生產率也不變的前提下,如果IIc的固定要素比去年有更大一部分已經壽命完結,從而有更大一部分要用實物更新,那末,還在死亡途中的、在死亡期到來以前暫時要以貨幣形式補償的那部分固定資本,必然會按照同一比例減少,因為按照這個前提,在第II部類執行職能的固定資本部分之和(以及價值額)是保持不變的。但是,這會引起下列情況。第一,如果第I部類的商品資本中的較大部分由IIc的固定資本要素構成,它的相應的較小部分就由IIc的流動組成部分構成,因為第I部類為IIc生產的總額保持不變。如果其中一部分增加了,另一部分就減少;反過來也是一樣。
而另一方面,第II部類的生產總額也保持不變。但是,在第II部類原料、半成品、輔助材料(即第II部類的
524不變資本的流動要素)減少時,這又怎麼可能呢‧第二,恢復貨幣形式的固定資本IIc中有較大一部分流到第I部類,以便從貨幣形式再轉化為實物形式。所以,除去單純為了第I部類和第II部類之間的商品交換而投入流通的貨幣,還會有更多的貨幣流到第I部類;這些貨幣,不成為相互間的商品交換的媒介,而只是單方面地執行購買手段的職能。但同時IIc中承擔補償損耗價值的商品量將會按比例減少,從而第II部類中無須和第I部類的商品交換而只須和第I部類的貨幣交換的商品量也會按比例減少。
所以,會有更多的貨幣作為單純購買手段從第II部類流到第I部類;而對第II部類來說,第I部類單純作為買者向它購買的商品則較少。因此,Im——因為Iv已經和第II部類的商品交換——會有較大的部分不能轉化為第II部類的商品,而是要保留在貨幣形式上。
有了以上的闡述,對於相反的情況,即對於一年內第II部類的固定資本中壽命完結而要再生產的部分較小,損耗部分較大的情況,就無須再進一步考察了。
因此,儘管是規模不變的再生產,但危機——生產危機——還是會發生。即使規模不變的再生產都不會有穩定的「均衡」,規模擴大的再生產就更不會有穩定的「均衡」了。
一句話:在簡單再生產和各種條件不變,特別是勞動生產力、勞動總量、勞動強度不變的情況下,假定在壽命完結的(有待更新的)固定資本和以舊的實物形式繼續起作用的(只是為了補償其損耗而把價值加到產品中去的)固定資本之間的比例不是不變,那末,在一個場合,儘管需要再生產的流動組成部分的量保持不變,但需要再生產的固定組成部分的量也會增加;因此,第I部類的生產總額必須增加,不然,即使把貨幣關係撇開不說,也會出現再生
525產不足的現象。
在另一個場合,如果需要用實物來再生產的第II部類的固定資本的比例量減少,從而只須用貨幣進行補償的第II部類的固定資本組成部分會按同一比例增加,那末,儘管需要由第I部類再生產的第II部類不變資本的流動組成部分的量保持不變,需要再生產的固定組成部分的量卻會減少。因此,或者是第I部類的生產總額減少,或者是出現過剩(就象前面出現不足一樣),而且是不能轉化成貨幣的過剩。
誠然,在前一個場合,同一勞動可以靠提高勞動生產率、延長勞動時間或增加勞動強度提供更多的產品,這樣就可以彌補第一個場合的不足;但是發生這種變化的時候,總不免會有勞動和資本從第I部類的某個生產部門移動到另一個生產部門;並且,每一次這樣的移動,都會引起暫時的紊亂。其次,第I部類(由於勞動時間和勞動強度增加)不得不用較多的價值來交換第II部類的較少的價值,因而第I部類的產品就要跌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