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全球通史 - 218 / 430
西洋古代史類 / 阿諾斯 / 本書目錄
  

全球通史

第218頁 / 共430頁。

 大小:

 第218頁

朗讀:

公元1500年之後的時代是具有重大意義的時代,因為它標志著地區自治和全球統一之間衝突的開端。在這以前,不存在任何衝突,因為根本就沒有全球的聯繫,遑論全球統一。數萬年以來,人類一直生活在地區隔絶的狀態中。當最初的人類大概從非洲這個祖先發祥地散居開來時,他們就失去了與其原先鄰居的聯繫。

當他們向四面八方擴散開來,直到佔據了除南極洲以外的所有大陸時,他們持續不斷地重複了這一過程。例如。最初的蒙古種人穿越嶲伯利亞東北部到達阿拉斯加後,他們又向整個北美和南美地區繼續推進。他們在彼此相對隔絶的新的社會中定居下來。


  

幾千年來,他們各自形成了獨特的方言和文化,甚至在形體特徵上也產生了差別。這一過程擴展到全球,因而一直到公元1500年,種族隔離現象遍存於全球。所有的黑人或黑色種人都生活于非洲,所有的白人或高加索種人都生活于歐洲和中東,所有的蒙古種人都生活于東亞和美洲,而澳大利亞土著居民則生活于澳洲。

公元1500年前後,當西方進行海外擴張時,這種傳統的地區自治便開始讓位於全球統一。各個種族不再互相隔絶,因為成千上萬的人自願或不自願地移居到新的大陸。由於歐洲人在這一全球歷史運動中處于領先地位,所以正是他們支配了這個剛剛聯成一體的世界。到19世紀,他們以其強大的帝國和股份公司在政治上和經濟上控制了全球。

他們還取得了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於是西方文化成了全球的典範。西方文化被等同於文明,而非西方文化天生就下賤。這種西方的霸權在19世紀時不僅歐洲人而且非歐洲人都認為是理所當然。在人們看來,西方的優勢地位几乎是天經地義,是由上帝安排的。

如今20世紀,鐘擺開始再次擺向地區自治。歐洲用了四個世紀15001900才建立起世界範圍的統治。而時間僅過去40年,歐洲這種統治就土崩瓦解了,這一瓦解過程開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又加快了步伐。

政治瓦解表現為帝國統治的終結。經濟崩潰與共產主義社會的興起同時,即開始於1917年蘇俄的建立,並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共產主義擴展到中國、東南亞、非洲和古巴而不斷加速。文化分化範圍更為寬廣,西方文化不再被認為與文明同義,而非西方的文化也不再等同於野蠻。

目前,西方文化在全世界不僅直接受到挑戰。甚至被抵制。197911月,美國使館人員在德黑蘭被扣留為人質時,西方記者曾書面向那些年輕的捕手提出許多問題。後者集體作出回答,他們的答覆如下:「西方文化對殖民主義者來說是一種極好的手段,一種使人疏遠本民族的工具。

通過使一個民族接受西方和美國的價值觀念,他們就能使之服從其統治。」這些捕手還表達了對受西方教育或影響的伊朗知識分子的不信任。「我們要這些滿腦子腐朽思想的人有什麼用呢?讓他們到他們想要去的地方去吧!這些腐朽的傢伙就是那些跟在西方模式後面亦步亦趨的知識分子,他們對我們的運動和革命毫無價值。」

具有這種觀點的並不侷限于年輕的激進派。許多持各種各樣政治信仰的非西方人都具有這種觀點。印度政治理論家梅達V.R·Mehta在其頗具影響的著作《超越馬克思主義:走向另一種前景》中提出,無論是西方的民主還是蘇聯的共產主義都不能為印度的發展提供合適的準則。他反對自由主義的民主,因為他認為這會把人貶低為生產者和消費者,從而導致一個自私自利的以個人為核心的社會。


  
他也同樣抵制共產主義,因為共產主義強調經濟事務和國家活動,因而個人沒有什麼選擇餘地並且破壞了生活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梅達因此得出結論說,「每個社會都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都有充分發揮其功能的自己的道路。支離破碎的印度社會不能以西方社會為榜樣加以改造。印度必須找到適合其特殊情況的自己的民族建設和發展戰略。」

反對西方的全球統治不足為怪。這種統治是一種歷史的偏差,它由錯綜複雜的特定情況而產生,因而必定是暫時的。但是令人驚奇的是,當前地區自治的力量同樣也正在主要的西方國家內興起,一些已沉睡了幾十年或幾百年的民族群體或亞群體現在也活躍起來並要求自治。在美國,存在着少數民族群體,即黑人、操西班牙語者以及美洲土著居民。

在鄰近的加拿大,法裔魁北克人要求脫離的傾向已威脅到加拿大版圖的統一。同樣,英國正在對付蘇格蘭、愛爾蘭和威爾士的所謂脫離主義者。法國也正面臨着科西嘉、布列塔尼和巴斯克解放陣線的同樣的挑戰。

地區自治的要求並非僅僅針對西方的中央政權。在伊朗,對西方影響的普遍反抗與反對德黑蘭中央政府統治的地方暴動——即由庫爾德入、阿拉伯人、俾路支人以及土庫曼人這些少數民族發動的叛亂齊頭併進。由於這些少數民族几乎占到全國總人口的一半,伊朗百臨地區自治要求的威脅遠遠超過來自任何西方國家的威脅。蘇聯也有類似的情況,那兒聚居着幾十個非斯拉夫族的少數民族。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