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頁
楊畋、曹修經制蠻事,師久無功,改命孫沔及余靖等,帝猶以為憂。或言儂智高欲得邕、桂七州節度使即降,樞密副使梁適曰:「若爾,嶺外非朝廷有矣!」帝問宰相龐籍,誰可將者,籍薦樞密副使狄青。青亦上表請行;翼日,入對,自言:「臣起行伍,非戰伐無以報國,願得蕃落騎數百,益以禁兵,覊賊首至闕下。」帝壯其言。庚午,改宣徽南院使、荊湖南、北路宣撫使、提舉廣南東、西路經制賊盜事。初,欲用入內都知任守忠為青副,諫官李兌言唐以宦官觀軍容,致主將掣肘,是不足法,遂罷守忠。
是月,遼主謁懷陵,追上嗣聖皇帝、天順皇帝尊謚,更謚彰德皇后曰靖安,謚齊天皇后曰仁德。旋謁祖陵,增太福謚曰大聖大明神烈天皇帝,更謚貞烈皇后曰淳欽,恭順皇帝曰章肅,後蕭氏曰和敬。
冬,十月,甲戌,殿中丞胡瑗落致仕,為光祿寺丞、國子監直講,同議大樂。
丙子,詔鄜延、環慶、涇原路擇蕃落廣鋭軍曾經戰鬥者各五千人,仍逐路遣使臣一員,押赴廣南行營,從狄青請也。青言:「賊便于乘高履險,步兵力不能抗,故每戰必敗。願得西邊蕃落兵自從。」或謂南方非騎兵所宜,樞密使高若訥言:「蕃落善射,耐艱苦,上下山如平地,當乘瘴未發時,疾馳破之,必勝之道也。」青卒用騎兵破賊。
丁丑,儂智高入賓州,知州陳東美棄城。
戊寅,遼主駐中會川。
己卯,降空名宣頭、答刂子各一百道,錦襖子、金銀帶各二百,下狄青以備賞軍功。
兵部郎中、天章閣待制仲簡,落職知筠州。
庚辰,狄青辭,置酒垂拱殿。青既行,帝謂輔臣曰:「青有威名,賊必畏其來,左右使令,非親信者不可,雖飲食臥起,皆宜防竊發。」因馳使戒之。
辛巳,內降手詔付狄青:「應避賊在山林者,速招令復業。其乘賊勢為盜,但非殺人,及賊所脅從能逃歸者,並釋其罪。已嘗刺面,令取字給公憑自便。若為人所殺而冒稱賊首級,令識驗,給錢米周之。其被焚劫者,權免戶下差徑;見役,仍寬與假,使營葺室居。凡城壁嘗經焚燬,若初無城及雖有城而不固,並加完築。器甲朽敝不可用者,繕治之。」右正言韓絳,言青武人,不可獨任。帝以問龐籍,籍曰:「青起行伍,若用文臣副之,必為所制,而號令不專,不如不遣。」乃詔廣南將佐皆稟青節制,若孫沔、余靖分路討擊,亦各聽沔等指揮。
甲申,儂智高復入邕州,知州宋克隆棄城。克隆承賊踐蹂之後,不營葺守備,頗縱士卒下諸山寨,殺逃民,詐為獲盜,一級賞錢十千文,詐給親兵貼,以為嘗有功。及智高再至,克隆無以禦賊,遂遁去。
丁亥,夏主遣使如遼,乞弛邊備,防遼即遣蕭友括往諭之。
戊子,遼主如顯、懿二州。
庚寅,帝謂輔臣曰:「比日言政事得失者少,豈非言路壅塞所致乎!其下合門、通進銀台司、登聞理檢院、進奏院,自今州縣奏請及臣僚表疏,毋得輒有阻留。」
甲午,詔:「比有軍卒邀車駕進狀而衛士失呵止者,其貸之。」帝初幸景靈宮,既登輦,因戒衛士:「今歲天下舉人皆集京師,如有投訴者,勿呵止之。」及軍卒進狀,衛士亦不之禁,有司欲論罪,帝具以其事語輔臣而貸之。
遼以南院大王潞王札拉為南院樞密使,進封越國王;遼興軍節度使蕭虛烈封鄭王。
戊戌,遼主射虎于南撒葛柏。
十一月,壬寅朔,日有食之。
遼增謚文獻皇帝為文獻欽義皇帝,及謚二後曰端順,曰柔貞,復更謚世宗孝烈皇后為懷節。丁未,增孝成皇帝謚曰孝成康靖皇帝,更謚聖神宣獻皇后為睿智。
先是以知制誥長社何中立知秦州,諫官、御史皆言中立非邊才;己酉,改知慶州。中立奏曰:「臣不堪于秦,則不堪于慶矣,願守汝州。」不報。會戍卒有告大校受臓者,中立曰:「是必挾它怨也。鞭告者,竄之。或謂:“貸奸可乎?」中立曰:「部曲得持短長以制其上,則人不安矣。」
癸丑,以都官員外郎大名郭申錫為侍御史。申錫嘗知博州,戍兵出巡,有欲脅聚為亂者,申錫戮一人,黥二人,乃定。奏至,帝謂執政曰:「申錫小官,臨事如此,豈易得也!」京東盜執濮州通判井淵,詔移申錫知濮州。至未閲月,凶黨悉獲。
戊午,詔免江西、湖南、廣南民供軍需者今年秋稅十之三。
庚申,賜故參知政事蔡齊墓次所建佛祠曰寶嚴。初,齊母張氏請賜,中書以為無例;帝特賜之,因謂輔臣曰:「朕臨禦以來,命參知政事多矣,其間忠純可紀者,蔡齊、魯宗道、薛奎而已。宰臣如王曾、張知白,皆履行忠謹,雖時有小失,而終無大過。李迪心亦忠樸,但言多輕發耳。」龐籍等對曰:「才難,自古然也。」帝復曰:「朕記其大,不記其小,然皆近名臣也。」
諫官韓贄言:「發運使舊例雖嘗入奏,不聞逐次改官。乞今每歲更不許赴京奏事,只差一人附奏年額足數。」詔:「發運使自今押米運至京城外,更不朝見。」
甲子,遼主次中會川。回鶻遣使貢名馬、文豹于遼。
丙寅,遼錄囚。
十二月,壬申朔,廣西鈐轄陳曙擊儂智高,兵敗於金城驛,東頭供奉官王承吉、白州長史徐噩死之。曙素無威令,既與賊遇,士卒猶聚博營中,使承吉將宜州忠敢兵五百為先鋒,倉卒披甲以前,遂致覆軍。
丁丑,以樞密直學士程戡為端明殿學士、知益州。
初,孟知祥據蜀,李順起為盜,歲皆在甲午。或言明年甲午,蜀且有變,帝謂龐籍曰:「朕擇重臣鎮撫西南,莫如戡者。」遂再使守蜀。前守多以嫌不治城,戡獨修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