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續資治通鑑 上 - 327 / 489
中國古代史類 / 畢沅 / 本書目錄
  

續資治通鑑 上

第327頁 / 共489頁。

 大小:

 第327頁

朗讀:

帝初以憂疑得疾,舉措或改常度,遇宦官尤少恩,左右多不悅者,乃共為讒間,兩宮遂成隙。太后對輔臣嘗及之,韓琦因出危言感動太后曰:「臣等只在外見得宮家,內中保護,全在太后。若官家失照管,太后亦未安穩。」太后驚曰:「相公是何言!自家更切用心。」琦曰:「太后照管,則眾人自然照管矣。」同列為縮頸流汗。或謂琦曰:「不太過否?」琦曰:「不如此不得。」間有傳帝在禁中過失事,眾頗惑之,琦曰:「豈有殿上不曾錯一語而入宮門即得許多錯!琦固不信也。」傳者亦稍息。

戊戌,山陵使韓琦奏:「山陵諸頓所調物過多,乞選朝臣一員付之計度。」乃命鹽鐵判官楚建中往裁其數。時三司使蔡襄總應奉山陵事,凡調度供億皆數倍,勞費既廣,已而多不用,議者非之。


  

帝疾既平,猶未禦正殿。御史中丞王疇上疏曰:「今四方之人,翹足引首,傾耳注目,願觀新政者,累月于茲,而未禦正殿以見群臣。議者皆謂聖躬既已平復,但以未經先帝卒哭,不忍視朝,此實天子之孝逾于高宗矣。今易月之期已在卒哭之外,惟引禮割情,顧思大誼,早禦前殿,南面聽政,赫然日昇,萬物咸睹,臣民之望也。」

秋,七月,乙巳,以侍御史呂誨為起居舍人、同知諫院。

辛亥,知諫院司馬光言:「竊見諸路轉運使、提點刑獄、知州、軍事各遣親屬進賀表至京,朝廷不問官職高下,親屬遠近,一例推恩,此蓋國初承五代姑息籓鎮之弊,後來因循不能革正。國家爵祿,本待天下賢才及有功效之人,今使此等無故受官,誠為太濫。今縱不能盡罷此等恩澤,其進表人若五服內親,或乞等第受一官,其無服非親屬者,並量賜金帛罷去,庶幾少救濫官之失。」同修起居注鄭獬亦以為言,且曰:「昔真宗初即位,有事于南郊,舊例群臣皆得遷秩,而真宗以為僥倖太甚,遂命止加勛階。真宗已嘗革濫賞于南郊之初,則陛下亦宜絶繆恩于登極之後也。」執政謂已行之詔難於復改,遂寢其議。

壬子,初禦紫宸殿,中書、樞密奏事。帝自六月癸酉不循殿,至是始見百官,感慟者久之。其後只日禦前殿,雙日禦後殿,惟朔望則前後皆不禦,至祔廟,始如故。

丙辰,夏主遣使來祭弔。其使者固求入對,弗許。諒衤乍所上表輒改姓李,賜詔詰之,令守舊約。司馬光言:「聞夏國所遣使人,前日不肯門見,固求入對,朝廷不許,勒歸館舍。竊以陛下繼統之初,蕃戎皆欲瞻望天表;又聞向曾不安,意謂未能視朝,所以敢爾桀黠。今陛下已禦正殿,臣謂何惜紫庭數步之地,使之稽首拜伏,瞻仰清光!庶識陛下神武之姿,必能鎮服四海。」

丁巳,遼使祭大行皇帝于皇儀殿,遂見帝于東廂。帝慟哭久之。使者言及大行,輒出涕。後數日,遼使辭于紫宸殿,命坐賜茶。故事,當賜酒五行,自是終諒合,皆賜茶而已。


  

遼皇太叔重元與其子尼嚕古,久萌逆志,會遼主獵于灤河之太子山,扈從諸官多重元之黨,尼嚕古遂欲因此竊發。戊午,雍睦宮使耶律良聞其謀,以遼主篤于親愛,不敢遽奏,密言于太后。太后託疾,召遼主告之,且曰:「此社稷大事,宜早為計。」遼主詰良曰:「汝欲間我骨肉邪?」良曰:「臣若妄言,甘伏斧鑕。陛下不早備,恐墮賊計。如召尼嚕古不來,可卜其事。」遼主從其言,旋召南院樞密使耶律仁先告之,仁先曰:「此曹凶很,臣固疑之久矣。」遼主命仁先察捕之。仁先出,還顧曰:「陛下宜謹為之備。」尼嚕古見使者來召,知事泄,覊使者于帳中,欲害之;使者以佩刀斷帟而出,馳至行宮,以狀聞,遼主始信。

尼嚕古與蕭呼敦遽招集其徒黨,得四百人,奉重元將發,帳前雨赤如血,遂前趨帷宮。遼主倉卒欲往北、南院,仁先曰:「陛下若舍扈從而行,賊必躡其後。且南、北大王心未可知,豈可往乎!」仁先子托卜嘉曰:「聖意不可違。」仁先怒,擊其首。會宣徽使蕭罕嘉努聞變馳至,執轡固諫,如仁先言,遼主悟,悉委仁先以討賊事。仁先亟令環車為營,折行馬作兵仗,率官屬近侍三十餘騎陣柢互外。賊勢甚鋭,太后亦親督衛士禦之。及戰,南府宰相蕭德身先搏賊,摧其鋒,賊眾披靡。尼嚕古躍馬突出,近侍詳袞阿蘇射殺之,重元眾稍退。仁先以五院部蕭塔喇所居最近。亟召之,分遣人集諸軍。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