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續資治通鑑 上 - 329 / 489
中國古代史類 / 畢沅 / 本書目錄
  

續資治通鑑 上

第329頁 / 共489頁。

 大小:

 第329頁

朗讀:

先是五虞皆在途,及是六虞猶用在途之禮,帝不親祭。知制誥祖無擇、知諫院司馬光奏請親虞,御史中丞王疇亦以為言。下禮院詳議,謂宜如無擇等奏,乃詔翼日親虞。既而帝不豫,卒令宗正卿攝事,光即奏:「陛下幸聽臣言,命有司設親祭之禮,而令復不出,在列之臣,無不愕然自失。伏望陛下來日雖聖體小有不康,亦當勉強親祭,以解中外之惑。」然帝竟以疾故,訖九虞不能出也。

甲辰,帝親祭虞主而不哭,名曰卒哭。舊無卒哭之禮,於是用呂夏卿議,始行之。


  

丙午,祔仁宗神主于太廟,廟樂曰《大仁之舞》,以王曾、呂夷簡、曹瑋配享廟庭。

己酉,減東、西二京罪囚一等,免山陵役戶及靈駕所過民租。

庚戌,詔:「州、軍長吏舉精於醫術者令赴闕。」

辛亥,遼遣蕭素等來賀即位。

甲寅,賜太常少卿孔叔詹金紫。叔詹監裁造務,以勞當遷,帝不欲以卿監賞管庫之勞,故有是賜。自是以為例。

是月,司馬光上皇太后疏曰:「仁宗皇帝憂繼嗣之不立,念宗廟之至重,以皇帝仁孝聰明,選擢宗室之中,使承大統。不幸踐阼數日,遽嬰疾疹,雖殿下撫視之慈,無所不至,然醫工不精,藥食未效。竊聞曏日疾勢稍增,舉措語言,不能自擇,左右之人一一上聞,致殿下以此之故,不能堪忍,兩宮之間,微相責望。群心憂駭,不寒而慄。臣是用日夜焦心隕涕,側足累息,寧前死而盡言,不敢幸生而塞默也。伏以皇帝內則仁宗同堂兄之子。外則殿下之外甥婿,自童幼之歲,殿下鞠育于宮中,天下至親,何以過此?又,仁宗立以為皇子,殿下豈可不以仁宗之故,特加愛念,包容其過失邪?況皇帝在籓邸之時,以至踐阼之初,孝謹溫仁,動由禮法,此殿下所親見而明知也,苟非疾疹亂其本性。安得有此過失哉?今殿下雖日夕憂勞,徒自困苦。以臣愚見,莫若精擇醫工一二人,以治皇帝之疾,旬月之間,察其進退,有效則加之以重賞,無效則威之以嚴刑。未癒之間,但宜深戒左右,謹于侍衛,其舉措語言有不合常度者,皆不得以聞,庶幾不增殿下之憂憤。殿下惟寬釋聖慮,和神養氣,以安靖國家,紀綱海內,俟天地垂佑,聖躬痊復,然後舉治平之業以授之,不亦美乎!」

光又以疏諫帝曰:「陛下齠齔為太后所鞠育,況今日為仁宗皇帝之嗣,承海內之大業,謂宜昏定晨省,親奉甘旨,無異於事濮王與夫人之時也。近者道路之言,頗異於是。竊惟陛下孝恭之性,着于平昔,豈一旦遽肯變更!蓋曏者聖體未安之時,舉動言語或有差失,不能自省,而外人訛傳,妄為增飾,必無事實。然此等議論,豈可使天下聞之也!伏望疾愈之後,親詣皇太后合,克己自修,以謝前失,溫恭朝夕,侍養左右,使大孝之美,過于未登大位之時。如此,則上下感悅,宗社永安,今日道路妄傳之言,何能為損也!」

呂誨上皇太后書言:「漢馬皇后鞠養章帝,勞瘁過于所生,母子慈愛,始終無纖芥之隙。伏願陛下循修以為法度,念先帝之顧托,體聖躬之憂危,宮中間言,不可不察。」並以書勸帝盡孝道,親藥物。開陳切至,多人所難言。又乞早建東宮以固本根,杜絶窺覦,慰安人心。

方帝疾甚時,雲為多乖錯,往往觸忤太后,太后不能堪。昭陵既復土,韓琦歸自陵下,太后遣中使持一封文書付琦,琦啟之,則帝所寫歌詞並宮中過失事,琦即對使者焚燬,令復奏曰:「太后每說官家心神未寧,語言舉動不中節,何足怪也!」及進對簾前,太后嗚咽流涕,具道所以,且曰:「老身殆無所容!」琦曰:「此病故耳,疾已,必不然。子疾,母可不容之乎?」太后不懌。歐陽修繼言曰:「太后事先帝數十年,仁德着于天下。昔溫成之寵,太后處之裕如;今母子之間,反不能容邪?」太后意稍和。修又言曰:「先帝在位歲久,德澤在人,故一日晏駕,天下奉戴嗣君,無一人敢異同者。今太后深居房闥,臣等五六書生爾,若非先帝遺意,天下誰肯聽從?」太后默然。

它日,琦等見帝。帝曰:「太后待我無恩。」琦對曰:「自古聖帝明王,不為少矣,然獨稱舜為大孝。豈其餘盡不孝邪?父母慈愛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惟父母不慈而子不失孝,乃為可稱。正恐陛下事太后未至耳,父母豈有不慈者哉!」帝大感悟,自是亦不復言太后短矣。


  
先是十月,輔臣請如乾興故事,只日召侍臣講讀,帝曰:「當俟祔廟畢,擇日開經筵。」尋有詔,直須來春。司馬光以為學者帝王首務,不宜因寒暑廢,帝納其言。

十二月,己巳,始禦邇英閣,召侍讀、侍講講《論語》,讀《史記》。呂公着講《論語》不知不慍曰:「古之人」,君令有未孚,人心有未服,則反身修德,而不以慍怒加之。如舜之誕敷文德,文王之皇自敬德也。”劉敞讀《史記》至「堯授舜以天下」,因陳說曰:「舜至側微,堯越四岳禪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它道,惟其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二人辭氣明暢,帝竦體改容,知其以義理諷也。既退,王珪謂敞曰:「公直言至此乎!」太后聞之,亦大喜。

乙亥,淮陽王頊出閣。王辭兩宮,悲泣不自勝,太后亦泣,慰諭遣之,自是日再入朝。

以仁宗禦書藏寶文閣,命翰林學士王珪撰記立石。

庚辰,命翰林學士王珪、賈黯、范鎮撰《仁宗實錄》,集賢校理宋敏求、直秘閣呂夏卿、秘閣校理韓維兼充檢討官。敏求時知亳州,特召用之。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