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131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131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131頁

朗讀:

四年(前544),吳王派季札到魯國聘問,季札要求欣賞一下周朝廷的音樂。魯國樂工為他演唱《周南》和《召(shao,紹)南》,季札聽後說:「美啊,從音樂中聽出周朝王業基礎已打好,但還未獲得最後成功。曲中洋溢著雖辛勞但無怨言的情緒。」樂工又演唱《邶(pei,佩)風》,《鄘(y□ng,擁)風》、《衛風》。季札說「美啊,深沉哪,雖遭坎坷而其精神不陷於困頓頹唐,我聽說衛康叔,衛武公的德行就是如此,這是《衛風》的歌曲吧?」樂工又演唱《王風》。季札說:「美啊,其情雖憂傷而不懼葸,這是周室東遷後的歌曲吧?」又演唱《鄭風》。季札說:「歌聲細瑣反映出其國政令苛細,人民難以忍受,這個國家恐怕要率先滅亡吧?」又演唱《齊風》。季札說:「美啊,曲調弘大深遠,真有大國之風。堪為東海一方表率,這是姜太公的遺風吧!國家的前途無可限量!」又演唱《豳(b□n,賓)風》。季札說:「美啊,曲調寬弘坦蕩,歡快而不過分,這是周公東征的歌曲吧?」又演唱《秦風》。季札說:「這就叫做夏聲。既然歌曲曲調能演進為夏聲,國家也必會日益強大,大到極點,能達到周王朝創業的程度了吧?」又演唱《魏風》。季札說:「美啊,曲調弘闊,博大而又寬和,樸實平易,行此政教再輔以道德,就能使國君成為明主了。」又演唱《唐風》。季札說:「思慮深遠啊,這是陶唐氏的流風遺韻吧?不然,怎能如此憂思深遠呢?如非具有美德之人的後代,怎能達到這種水平!」又演唱《陳風》。季札說:「國無良君,又怎麼能長久不亡呢?」對於《鄶(kuai,快)風》以下的地方樂調,季札沒有加以評論。又演唱《小雅》。季札說:「美啊,滿懷憂思,而無叛離之意,怨悱之情忍而不發,這是周德衰微時的樂曲吧?但還有先王遺民之情啊。」又演唱《大雅》。季札說:「樂曲寬緩啊,多麼和諧安樂,旋律曲折優美但基調仍剛直有力,這是周文王美德的象徵吧?」又演唱《頌》。季札說:「達到音樂的極致了。曲調剛直有力卻無倨傲不遜之意,旋律婉曲優美卻無過分曲折之憾,節奏緊密時卻無迫促窘急之嫌,節奏舒緩時卻無分離割斷之弊,變化豐富而不淫靡,回還反覆而不令人厭倦,表現悲哀恰到好處不顯得愁苦,表現歡樂時恰到好處不流於放縱,其音如聖人之才,廣用智慧而永不匱乏,如聖人之德寬弘而不侈大,如聖人之理民,施惠而不顯耗費,徵取而不陷貪婪,音樂暫時休止時卻不陷於停滯,音樂流暢前進時卻不虛浮無根。五聲和諧,八音協調,節拍尺寸整齊,旋律遵循法度,象徵著所有聖德之人的共同風度啊。」季札看到樂工表演的《象箾(xi□o,消)》、《南籥(yue,月)》之舞,說「很美啊,但仍有微憾。」看到舞《大武》,說:「很美啊,周朝的盛德就如此吧?」看到舞《韶濩(hu,戶)》,說:「真像征了聖人的弘大之德,尚有自愧之心,可見達到聖人標準之難啊。」看到舞《大夏》,說:「很美啊,為民辛勞而不以有德於民而自居,除了大禹誰還能做到呢?」看到舞《招(shao,勺)箾》,說:「美德的巔峰啊,太偉大了,如上天覆蓋萬物,如大地無不承載,再好的德行,也不會比這樂舞所象徵的舜的美德更高了。觀樂可以停止了,如還有別的音樂,我不敢再欣賞了。」
季札離開魯國,就出使到齊國。勸說晏平仲說:「你快些交出你的封邑和官職。沒有這二樣東西,你才能免於禍患。齊國的政權快要易手了,易手之前,國家禍亂不會平息。」因此晏子通過陳桓子交出了封邑與官職,所以在欒、高二氏相攻殺的禍難中得以身免。
季札離開齊國,出使鄭國。見到子產,如見故人。對子產說:「鄭國掌握政權的人奢縱欺人,大難將臨,政權定落於你身上。你執政時,要小心地以禮治國,否則鄭國將要衰敗!」離開鄭國後,季札到了衛國。非常欣賞蘧瑗(quyuan,渠院)、史狗、史(qi□,秋)、公子荊,公叔發、公子朝,說:「衛國君子很多,因此國家無患。」


  
從衛國到了晉國,季札要住在宿(qi,戚)邑,聽到鼓鍾作樂之聲,說:「奇怪!我聽說有才無德,禍必加身。這孫文子正是為此得罪國君,小心翼翼尚恐不夠,還可以玩樂嗎?孫文子在這裡,就如燕巢於帷幕之上那樣危險。而且國君尚在棺中停殯未葬,難到可以作樂嗎?」於是離開了。孫文子聽說後,一輩子不再聽音樂。
季札到晉國,欣賞趙文子、韓宣子、魏獻子,說:「晉國政權將要落到這三家吧。」臨離開晉國時,對叔向說:「你要勉力而行啊!晉國國君奢縱而良臣又多,大夫很富,政權將落於韓、趙、魏三家。你為人剛直,定要慎思如何免於禍患。」
季札剛出使時,北行時造訪徐國國君。徐君喜歡季札的寶劍,但嘴裡沒敢說,季札心裡也明白徐君之意,但因還要到中原各國去出使,所以沒獻寶劍給徐君。出使回來又經徐國,徐君已死,季札解下寶劍,掛在徐君墳墓樹木之上才離開。隨從人員說:「徐君已死,那寶劍還給誰呀!」季子說:「不對,當初我內心已答應了他,怎能因為徐君之死我就違背我自己的心願呢!」
七年(前541),楚公子圍殺死楚王夾敖而自立為王,就是靈王。十年(前538),楚靈王與諸侯盟會,以征伐吳國朱方縣,為了誅懲齊慶封。吳國也攻楚國,佔領楚國三個城邑後離開。十一年(前537),楚征伐吳,到雩婁。十二年(前536),楚又來伐吳,在乾溪駐軍數日,最後敗走。
十七年(前531),王余祭死去,其弟余昧繼位。王余昧二年(前529),楚公子棄疾殺死楚靈王,自己代立為君。
四年(前527),王余昧死,想傳位於其弟季札。季札避讓,逃離開去。於是吳人說:「先王有令,兄死弟繼位,一定傳國給季子。季子現在逃脫君位,那王余昧成為兄弟中最後一個當國君的人。現在他死了,其子應代其為王。」於是立起余昧的兒子僚為吳王。
王僚二年(前525),公子光率兵征伐楚國,打了敗仗,把吳先王之舟也丟掉了。公子光害怕因此獲罪,就偷襲楚軍,又奪回了王舟才回軍。


  
五年(前522),楚國流亡之臣伍子胥逃來吳國,公子光待以客禮。公子光是王諸樊的兒子。他一直認為,「我父親兄弟四人,應該傳國傳到季子。現在季子不當國君,我父親是最先當國君的。既然不傳國於季子,我應當繼承我父親當國君。」他在暗中結納賢士,想以之襲擊王僚。
八年(前519),吳王派公子光征伐楚國,大敗楚軍,把原楚太子建之母從居巢接回吳國。借勢北伐,打敗陳、蔡的軍隊。九年(前518),公子光又征伐楚國,攻克楚國的居巢、鍾離二城。當初,楚國邊城卑梁氏有少女與吳邊城女子爭搶採摘桑葉,兩個女子的家人氣憤之下互相攻殺,兩國邊邑的官長聽說後,一怒之下互相進攻,吳國邊邑被滅掉。吳國聞之大怒,所以討伐楚國,攻取居巢、鍾離二城而還。
伍子胥剛逃至吳國時,向吳王僚陳說伐楚的益處。公子光說:「子胥的父、兄被楚王所殺,他勸您伐楚是為了報自己的私仇,對吳國並無好處。」伍子胥這才明白公子光別有目的,子胥尋找到一位名叫專諸的勇士,介紹給公子光。光十分高興,才把子胥當做賓客對待。子胥退居郊野耕作度日,來等待專諸大事成功。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