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151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151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151頁

朗讀:

二十六年(前516)春,齊伐魯,佔領鄆邑讓魯昭公居住。夏季,齊景公想武力護送昭公回國,命部下不得接受魯國的禮物。魯大夫申豐、汝賈許諾給齊大夫高齕(he,何)、子將粟谷八萬鬥。子將就向齊侯說:「魯群臣不服從魯君,有奇怪現象。宋元公為魯昭公到晉國求援,想支持昭公回國,死於途中。叔孫昭子請求讓魯君回國,無病而死。不知是上天拋棄魯君,還是他得罪了鬼神?請您再等等看吧。」齊景公聽從了他的話。
二十八年(前514),昭公到晉國,要求支持他回國為君。季平子賄賂晉國的六卿,六卿接受了季氏禮物,就去諫止晉君,晉君也就不再堅持,只讓昭公居住在乾侯。二十九年(前513),昭公至鄆邑。齊景公派人給昭公送信,信中稱昭公為「主君」。昭公以之為恥辱,一怒之下又去了乾侯。三十一年(前511),晉人想支持昭公回魯,召見季平子。季平子身著布衣赤腳而行,通過六卿謝罪。六卿替季平子說話,說:「晉國雖支持昭公,但魯人不願意。」晉君也就作罷。三十二年(前510),昭公死在乾侯。魯人一同立起昭公之弟宋為君,就是定公。
定公即位時,趙簡子問史墨說:「季氏會滅亡嗎?」史墨回答說:「不會。季友為魯國立過大功,受封於鄪是國之上卿,至季文子、季武子時,累世增其功業。魯文公死,東門逐殺嫡立庶,魯國君喪失其權。權力掌在季氏手中,至今已歷四代國君了。人民不知道他們的國君,這樣的國君怎麼能掌握國家!因此做國君的一定要慎守禮器爵號,不能給予別人。


  
定公五年(前505),季平子死。陽虎因私憤囚禁季桓子,季桓子與他訂立盟約,才被釋放。七年(前503),齊國伐魯,佔領鄆邑,陽虎住在那裡作為自己的奉邑,在那裡處理政務。八年(前502),陽虎想把三桓之家嫡子全部殺掉,改立起與自己關係密切的庶子代替嫡子;陽虎派車接季桓子要殺掉他,季桓子用計脫身。三桓共攻陽虎,陽虎跑到陽關駐紮。九年(前501),魯軍討伐陽虎,陽虎逃亡到齊,後又逃至晉國趙氏處。
十年(前500),定公與齊景公在夾谷相會,孔子主持禮儀。齊人想襲擊定公,孔子按禮儀登階而上,誅責齊國秦淫樂的樂人,齊侯害怕,未敢襲害定公,而且歸還侵佔的魯國土地來謝罪。十二年(前498),派仲由拆毀三桓家族的城牆,沒收他們的鎧甲武器。孟氏不肯拆毀其城,定公派兵攻伐,不能戰勝而作罷。季桓子接受齊國的美女樂工,孔子離開魯國。
十五年(前495),定公死,其子將繼位,就是哀公。
哀公五年(前490),齊景公死。六年(前489),齊大夫田乞殺其君孺子。
七年(前488),吳王夫差強盛,伐齊,到繒地,向魯國素要牛、羊、豬各一百 頭。季康子派子貢說服吳王和吳太宰嚭(p□,痞),用禮制折服他們。吳王說:「我們是紋身的蠻夷之人,不值得用禮制來要求。」於是停止索要。
八年(前487),吳國為鄒國攻伐魯,至城下,與魯訂盟約而離去,齊伐魯,佔領三邑。十年(前485),魯伐齊國南部邊境。十一年(前484),齊國又伐魯。季氏任用冉有甚有成效,因此思念孔子,孔子就自衛國歸返魯國。
十四年(前481),齊國大夫田常在徐(sh□,舒)州殺死齊君簡公。孔子要求哀公出兵征伐田常,哀公不從。十五年(前480),派子服景伯為使節,子貢為副手,去至齊國。齊歸還侵魯之地。田常初為齊國相,想要親睦諸侯,所以如此。
十六年(前479),孔子逝世。
二十二年(前473),越王句(g□u,勾)踐滅掉吳王夫差。
二十七年(前468)春,季康子死。夏,哀公憂慮三桓之強,想借諸侯之力威脅之,三桓也怕哀公發難,因此君臣之間矛盾很深。哀公去陵阪(b□n,板)遊玩,路遇孟武伯,哀公說:「請問你,我能善終嗎?」孟武伯回答說:「不知道。」哀公想借越國力量攻伐三桓。八月,哀公去陘氏家。三桓攻哀公,哀公逃亡至衛國,又離衛至鄒,終於去至越國。魯人又迎哀公回國,死於有山氏之家。其子寧繼位,就是悼公。
悼公時代,三桓強盛,魯國君反如小侯,比三桓之家還要卑弱。
十三年(前454),韓、趙、魏三晉滅掉智伯,瓜分其地為三家所有。
三十七年(前429),悼公死,其子嘉繼位,就是元公。元公二十一年(前408)死,其子顯繼位,就是穆公。穆公三十三年(前376)死,其子奮繼位,就是共 公 。共公二十二年(前353)死,其子屯繼位,就是康公。康公九年(前344)死,其子匽(y□n,掩)繼位,就是景公。景公二十九年(前315)死,其子叔繼位,就是平公。此時六國皆自稱為王。
平公十二年(前303),秦惠王死。二十年(前296),平公死,其子賈繼位,就是文公。文公元年(前295),楚懷王死於秦國。二十三年(前273),文公死,其子讎繼位,就是頃公。
頃公二年(前271),秦攻克楚國郢都,楚頃王向東遷都於陳。十九年(前254),楚伐魯,戰區徐州。二十四年(前249),楚考烈王伐滅魯國。頃公逃亡,遷居到都外小邑,成為平民,魯國祭祀滅絕。頃公在柯邑死去。
魯國自周公至頃公,總計三十四代。

太史公說:我聽說孔子曾說「魯國的道德真是衰微至極了!洙水泗水之間人們爭辯計較不已。」看看慶父、叔牙和閔公即位之時,魯國多麼混亂不堪!隱公桓公交替之事;襄仲殺嫡立庶;孟孫、叔孫、季孫三家本是臣子,卻親身攻打昭公,以致昭公逃亡。他們雖一直遵循禮儀揖讓之節,但實際行事又多麼與此違背啊!


  

【原文】【註解】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時,旦為子孝,篤仁(1),異於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輔翼武王(2),用事居多(3)。武王九年,東伐至盟津,周公輔行。十一年,伐紂,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4)。破殷,入商宮。已殺紂,周公把大鉞,召公把小鉞 ,以夾武王(6),釁社(7),告紂之罪於天及殷民。釋箕子之囚(8)。封紂子武庚祿父,使管叔、蔡叔傅之(9),以繼殷祀十。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於少昊之虛曲阜□,是為魯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1)篤仁:忠厚誠實仁愛。 (2)輔翼:佐助輔弼。(3)用事:處理政務。(4)《牧誓》:周武王伐紂時,在牧野戰役前發佈的戰鬥動員令。誓詞中的內容包括揭露殷紂的罪行和對自己部隊戰鬥鼓勵及作戰要求。《牧誓》被收在《尚書》中。司馬遷在《周本紀》中載錄了全文,對其中的古僻詞語進行了改寫,可參看。 (5)把:手持。 鉞:古代用於斫殺的金屬兵器,其狀如大斧,有穿孔可裝柄。(6)夾:在左右輔助。(7)釁社:釁,殺牲血祭,社,地神。(8)箕子之因:殷紂淫亂暴虐,比干強諫,紂剖其心,箕子害怕裝瘋為奴,被紂囚禁。 (9)傅:輔助。但這種輔助又有教育及監視的意思。 十中國古代以子孫不斷、祭祀不絕為光榮。作為有道之君王往往不滅絕敵方子孫祭祀,所以讓武庚祿父繼承對殷祖先的歲時香火祭祀。 (11)戚:親戚。 (12)虛:同「墟」,區域。

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1),武王有疾,不豫(2),群臣懼,太公、召公乃穆卜(3)。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4)」周公於是乃自以為質(5),設三壇,周公北面立(6),戴璧秉圭(7),告於太王、王季、文王。史策祝曰(8):「惟爾元孫王發(9),勤勞阻疾十。若爾三王是有負子之責於天(11),以旦代王發之身。旦巧能,多才多藝,能事鬼神。乃王發不如旦多材多藝,不能事鬼神。乃命於帝庭(12),敷佑四方(13),用能定汝子孫於下地(14),四方之民罔不敬畏(15)。無墜天之降葆命(16),我先王亦永有所依歸(17)。今我其即命於元龜(18),爾之許我,我以其璧與圭歸(19),以俟爾命。爾不許我,我乃屏璧與圭(20)。」周公已令史策告太王、王季、文王,欲代武王發,於是乃即三王而卜。卜人皆曰吉,發書視之(21),信吉。周公喜,開籥(22),乃見書遇吉。周公入賀武王曰:「王其無害,旦新受命三王,維長終是圖(23)。茲道能念予一人(24)。」周公藏其策金縢匱中(25),誡守者勿敢言。明日,武王有(26)。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