湣公六年(前
496),孔子至陳國。吳王夫差征伐陳國,攻取三城而歸。十三年(前
489),吳國又來征伐陳國,陳國向楚國告急求救,楚昭王帶兵來援救,駐軍城父,吳軍撤兵。此年,楚昭王死在城父。當時孔子仍在陳國。十五年(前
487),宋國滅掉曹國。十六年(前
486),吳王夫差北伐齊國,在艾陵大敗齊兵,又派人召見陳侯。陳湣公害怕,前往吳國。楚國因此征伐陳國。二十一年(前
481),齊國大夫田常殺死齊簡公。二十三年(前
479),楚國的白公勝殺死令尹子西、子綦,襲擊楚惠王。楚國葉公擊敗白公,白公自殺。
二十四年(前
478),楚惠王復國,舉兵北伐,殺死陳湣公,於是滅掉陳國占為楚有。此年,孔子去世。
杞國東樓公,是夏代大禹的後代子孫。商朝時其封國時斷時續。周武王戰勝殷紂之後,尋找禹的後代。找到東樓公,封他在杞,以供奉夏後氏的祭祀。
東樓公生子西樓公,西樓公生子題公,題公生子謀娶公。謀娶公正值周厲王時代。謀娶公生子武公。武公即位後四十七年死,其子靖公二十三年死,其子共公繼位。共公八年死,其子德公繼位。德公十八年死,其弟桓公姑容繼位。桓公十七年(前
567)死,其子孝公丐繼位。孝公十七年(前
550)死,其子文公益姑繼位。文公十四年(前
536)死,其弟平公郁繼位。平公十八年(前
518)死,其子悼公成繼位。悼公十二年(前
506)死,其子隱公乞繼位。七月,隱公之弟遂殺隱公自立為君,就是釐(x□,西)公。釐公十九年(前
487)死,其子釐公維繼位。湣公十五年,楚惠王滅掉陳國。十六年,湣公之弟閼(e,厄)路殺湣公自立為君,就是哀公。哀公即位十年死,湣公之子敕(chi,赤)繼位,就是出公。出公十二年死,其子簡公春繼位。即位一年,即楚惠王之四十四年(前
454),楚滅掉杞國。比陳國晚滅亡三十四年。
舜的後代,周武王封於陳,到楚惠王時被滅掉,有《世家》記載。禹的後代,周武王封於杞,楚惠王滅掉它,有《世家》記載。契(xie,謝)的後代是殷商王族,有《本紀》記載。殷朝滅亡後,周朝封其後代於宋,齊湣王滅掉宋,有《世家》記載。後稷的後代是周朝王族,秦昭王滅掉周,有《本紀》記載。皋陶(yao,姚)的後代,有的被封在英、六之地,楚穆王滅掉它們,沒有譜牒記載。伯夷的後代,在周武王時又被封於齊,叫做太公望,陳氏滅了它,有《世家》記載。垂、益、夔(kui,奎)、龍,他們的後代不知封於何地,沒有聽說過他們。以上十一個人,都是堯、舜時著名的功德之臣;其中五人的後代都當過帝王,其餘的則是著名諸侯。滕、薛、騶,是夏、商、週三代時所封之國,很小,不足掛齒,就不論列了。
周武王時,封侯封伯的還有一千多人。等到周幽王周厲王以後,諸侯以力相攻互相吞併。江、黃、胡、沈之類的小國,數不勝數,因此就不採錄於史傳之中。
太史公曰:舜的道德可謂達到極點了!讓位給夏,而以後經歷夏商週三代仍享受祭祀。楚國滅掉陳國之後,田常又取得了齊國政權,終於還是一個封國,百代不絕,後代子孫著盛,被封賜土地的人很多。至於禹,在周時其後代就是杞國之君,很弱小,不值得一說。楚惠王滅掉杞以後,禹的後代越王勾踐就振興起來。
【原文】【註解】
陳胡公滿者,虞帝舜之後也。昔舜為庶人時(1),堯妻之二女,居於媯汭,其後因為氏姓,姓媯氏。舜已崩(2),傳禹天下,而舜子商均為封國。夏後之時,或失或續。至於周武王克殷紂,乃復求舜後,得媯滿,封之於陳,以奉帝舜祀,是為胡公。
(1)庶人:指不做官的平民。(2)崩:古代天子之死稱「崩」。(3)封國:天子所裂土頒封的諸侯國。
胡公卒,子申公犀侯立。申公卒,弟相公皋羊立。相公卒,立申公子突,是為孝公。孝公卒,子慎公圉戎立。慎公當周厲王時。慎公卒,子幽公寧立。
幽公十二年(1),周厲王奔於彘(2)。
(1)十二年:應為「十四年」。參見《十二諸侯年表》。(2)奔:逃亡。
二十三年,幽公卒,子釐公孝立。釐公六年(1),周宣王即位。三十六年,釐公卒,子武公靈立。武公十五年卒,子夷公說立。是歲,周幽王即位。夷公三年卒,弟平公燮立。平公七年,周幽王為犬戎所殺(2),周東徙(3)。秦始列為諸侯。
(1)釐公六年:應為「釐公四年」。可參見《十二諸侯年表》。(2)周幽王寵褒姒(si,似)而廢申後及太子宜臼,申後之父申侯聯合繒(z□ng,增)國,犬戎攻幽王,殺於驪山下。(3)周東徙:周平王時,將周朝首都由陝西鎬(hao,浩)京遷往河南洛邑。
二十三年,平公卒,子文公圉立。
文公元年,娶蔡女(1),生子佗。十年,文公卒,長子桓公鮑立。
(1)文公未娶蔡女,佗亦非蔡女所生,司馬遷誤,說詳後。
桓公二十三年,魯隱公初立。二十六年,衛殺其君州吁(1)。三十三年,魯弒其君隱公。
三十八年正月甲戍己丑,桓公鮑卒。桓公弟佗,其母蔡女,故蔡人為佗殺五父及桓公太子免而立佗,是為厲公(2)。桓公病而亂作,國人分散,故再赴(3)。
(1)實際上是衛國大夫石碏(cuo,錯)與陳侯合作,派人在陳國境內殺死州吁,詳情參見《衛康叔世家》。(2)據《左傳·桓公五年》:「陳亂,文公子佗殺太子免而代之。」並非蔡人殺免。又《春秋·桓公六年》:「蔡人殺陳佗。」實際上,桓公先生太子免,又娶蔡女生子名躍。陳佗先殺太子免而自立,蔡人又為躍殺佗,立躍,是為厲公。《左傳·莊公二十二年》:「陳厲公,蔡出也,故蔡人殺五父而立之。」五父即陳佗,顯非陳厲公。司馬遷誤記。(3)赴:同「訃」,報喪。此段文引自《莊傳·桓公五年》,因為陳人兩次向魯國通報陳桓公之死,所以造成其死日記為二天(甲戍、己丑)。
厲公二年,生子敬仲完。周太史過陳,陳厲公使以《周易》筮之(1),卦得《觀》之《否》(2):「是為觀國之光(3),利用賓於王。此其代陳有國乎(4)?不在此,其在異國(5)?非此其身(6),在其子孫(7)。若在異國,必姜姓(8)。姜姓,太岳之後(9)。物莫能兩大,陳衰,此其昌乎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