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害:怕。薛公:即孟嘗君田文。清梁玉繩《史記志疑》認為,魏武侯時的宰相也叫田文,魏襄王時魏文子為相,二人都與孟嘗君同名。《戰國策》就誤把文子當作了薛公,並把孟嘗君奔魏說成相魏。《史記》沿襲了《戰國策》的錯誤。當時孟嘗君正任齊相,他奔魏的事發生在魏昭王十一、二年間。 (2)說:遊說。 (3)長主:賢君。 (4)右秦左魏:偏向秦國,看輕魏國。古人以右為尊、為上,左則反之。故稱所重者為右,所輕者為左。 (5)得丞相璽:即得到丞相的職位。璽:印章。 (6)三萬乘之國:三個大國。春秋戰國時期,擁有一萬輛戰車的諸侯國為大國。乘,輛。
十年,張儀死。十一年,與秦武王會應。十二年,太子朝於秦。秦來伐我皮氏,未拔而解。十四年,秦來歸武王后(1)。十六年,秦拔我蒲反、陽晉、封陵。十七年,與秦會臨晉。秦予我蒲反。十八年,與秦伐楚。二十一年,與齊、韓共敗秦軍函谷。
二十三年,秦復予我河外及封陵為和(2)。哀王卒,子昭王立。
(1)秦武王娶魏女為後,武王在位四年死,武王后無子,所以秦國把她送回魏國。 (2)河外:戰國時各國所稱河外,因其所在位置不同而不盡相同。魏國所稱河外是指黃河以西和以南地區。
昭王元年,秦拔我襄城。二年,與秦戰,我不利。三年,佐韓攻秦,秦將白起敗我軍伊闕二十四萬(1)。六年,予秦河東地方四百里。芒卯以詐重(2)。七年,秦拔我城大小六十一。八年,秦昭王為西帝,齊湣王為東帝,月餘,皆復稱王歸帝(3)。九年,秦拔我新垣、曲陽之城。
十年,齊滅宋,宋王死我溫(4)。十二年,與秦、趙、韓、燕共伐齊,敗之濟西,湣王出亡(5)。燕獨入臨菑。與秦王會西周(6)。
十三年,秦拔我安城,兵到大梁,去。十八年,秦拔郢,楚王徙陳(7)。
十九年,昭王卒,子安釐王立。
(1)我軍:指韓、魏兩國軍隊。 (2)詐:智詐,即善用詭詐之計。重:被重用。 (3)歸帝:收回帝號。秦、齊稱帝,不久又收回帝號事,詳見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 (4)宋王:名偃,為暴君,人稱「桀宋」,齊國因而征討他。詳見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及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 (5)齊湣王曾趁燕國內亂侵伐燕國,燕昭王即位後立志復仇。二十餘年後,燕國力漸強,遂以樂毅為統帥,與秦、楚、韓、趙、魏聯合伐齊,齊國幾乎滅亡。是戰國史上的著名事件。文中遺漏了楚國。詳見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及卷八十《樂毅列傳》。 (6)西周:戰國時的一個小諸侯國,在洛陽以西。 (7)前
278年,秦將白起率軍攻破楚國都郢,楚頃襄王逃至陳城,楚國從此一蹶不振。詳見卷四十《楚世家》。
安釐王元年,秦拔我兩城。二年,又拔我二城。軍大梁下,韓來救,予秦溫以和。三年,秦拔我四城,斬首四。四年,秦破我及韓、趙,殺十五萬人,走我將芒卯。魏將段干子請予秦南陽以和。蘇代謂魏王曰(1):「欲璽者段干子也,欲地者秦也。今王使欲地者制璽(2),使欲璽者制地,魏氏地不盡則不知已。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3),薪不盡,火不滅。」王曰:「是則然也。雖然,事始已行,不可更矣。」對曰:「王獨不見夫博之所以貴梟者(4),便則食(5),不便則止矣。今王曰『事始已行,不可更』是何王之用智不如用梟也?」
九年,秦拔我懷。十年,秦太子外質於魏死。十一年,秦拔我郪丘。
(1)蘇代:《戰國策·魏策三》作孫臣。 (2)制:控制。 (3)薪:柴。 (4)博:博戲,古代一種下棋的遊戲。梟:博戲時擲骰子得上采為梟。或雲骰子上刻有梟形。博戲的方法已失傳,大約是用五個骰子和若干棋子,擲一次骰子,走一棋子,擲得梟采就可以吃對方的棋子。 (5)食:指吃對方的棋子。
秦昭王謂左右曰:「今時韓、魏與始孰強?」對曰:「不如始強。」王曰:「今時如耳、魏齊與孟嘗、芒卯孰賢?」對曰:「不如。」王曰:「以孟嘗、芒卯之賢,率強韓、魏以攻秦,猶無奈寡人何也。今以無能之如耳、魏齊而率弱韓、魏以伐秦,其無奈寡人何亦明矣。」左右皆曰:「甚然。」中旗馮琴而對曰(1):「王之料天下過矣(2)。當晉六卿之時,知氏最強,滅范、中行,又率韓、魏之兵以圍趙襄子於晉陽,決晉水以灌晉陽之城,不湛者三版(3)。知伯行水(4),魏桓子御,韓康子為參乘(5)。知伯曰:『吾始不知水之可以亡人之國也,乃今知之。』汾水可以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魏桓子肘韓康子(6),韓康子履魏桓子(7),肘足接於車上(8),而知氏地分,身死國亡,為天下笑。今秦兵雖強,不能過知氏;韓、魏雖弱,尚賢其在晉陽之下也(9)。此方其用肘足之時也,願王之勿易也!」於是秦王恐。
(1)中旗:或曰官名,或曰人名。馮:同「憑」。 (2)過:錯。 (3)湛(ji□n,堅):浸,淹沒。版:古代築牆用的木版,一版高八尺,或曰高二尺。 (4)行水:巡視水情。行,巡察。 (5)參乘:車上陪乘的人。古代乘車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參乘在右。 (6)肘:用肘碰。 (7)履:用腳踩。 (8)這一句表示韓康子和魏桓子通過肘足相碰已是心照不宣。 (9)賢:勝過。
齊、楚相約而攻魏,魏使人求救於秦,冠蓋相望也(1),而秦救不至。魏人有唐睢者,年九十餘矣,謂魏王曰:「老臣請西說秦王,令兵先臣出。」魏王再拜,遂約車而遣之(2)。唐睢到,入見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乃遠至此(3),甚苦矣!夫魏之來求救數矣,寡人知魏之急已(4)。」唐睢對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發者,臣竊以為用策之臣無任矣(5)。夫魏,一萬乘之國也,然所以西面而事秦,稱東藩(6),受冠帶(7),祠春秋者(8),以秦之強足以為與也(9)。今齊、楚之兵已合於魏郊矣,而秦救不發,亦將賴其未急也。使之大急,彼且割地是約從,王尚何救焉?必待其急而救之,是失一東藩之魏而強二敵之齊、楚,則王何利焉?」於是秦昭王遽為發兵救魏十。魏氏復定。
(1)冠蓋相望:指使者或官吏在路上往來不斷。冠,這裡專指官吏的禮帽;蓋,古代車上傘狀的車篷。 (2)約:備辦。 (3)丈人:對老人的尊稱。芒然:疲倦的樣子。 (4)已:同「矣」。 (5)無任:不勝任,無能。 (6)藩:屬國。 (7)冠帶:衣帽。帶,衣帶,代指衣服。 (8)祠春秋:指春秋兩季向秦國致送祭祀用品。祠,祭祀。 (9)與:盟國。 十遽:急速。
趙使人謂魏王曰:「為我殺范痤,吾請獻七十里之地。」魏王曰:「諾。」使吏捕之,圍而未殺。痤因上屋騎危(1),謂使者曰:「與其以死痤市(2),不如以生痤市。有如痤死(3),趙不予王地,則王將奈何?故不若與先定割地,然後殺痤。」魏王曰:「善。」痤因上書信陵君:「痤,故魏之免相也,趙以地殺痤而魏王聽之,有如強秦亦將襲趙之欲(4),則君且奈何?」信陵君言於王而出之(5)。
(1)危:屋脊。 (2)市:買賣,交易。 (3)有如:假如。 (4)襲:因襲,沿用。 (5)出:釋放。
魏王以秦救之故,欲親秦而伐韓,以求故地。無忌謂魏王曰(1):
秦與戎翟同欲,有虎狼之心,貪戾好利無信(2),不識禮義德行。苟有利焉,不顧親戚兄弟,若禽獸耳,此天下之所識也,非有所施厚積德也(3)。故太后母也,而以憂死(4);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5);兩弟無罪(6),而再奪之國(7)。此於親戚若此,而況於仇讎之國乎(8)?今王與秦共伐韓而益近秦患,臣甚惑之。而王不識則不明,群臣莫以聞則不忠。
今韓氏以一女子奉一弱主(9),內有大亂,外交強秦魏之兵,王以為不亡乎?韓亡,秦有鄭地,與大梁鄴十,王以為安乎?王欲得故地,今負強秦之親(
11),王以為利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