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鉤弋夫人:因居鉤弋宮而得此稱號。 (2)武帝年七十,乃生昭帝:據《漢書》載,昭帝生於太始三年(前
94),這一年武帝應為六十三歲。下文昭帝立時,按《漢書》所記,應為八歲。 (3)衛太子廢:衛太子即太子劉據,為衛皇后所生,故稱。據《漢書》記載,征和二年(前
91),武帝近臣江充挾嫌誣告太子劉據用巫術詛咒武帝。太子怒而發兵殺江充。武帝派人追捕太子,太子兵敗自殺。由此而牽連被誅殺者達萬人之多,為武帝時之大案。史稱「巫蠱之禍」。見《漢書》:《武帝紀》、《江充傳》。 (4)國:國都。入:入宿。宿衛:值宿護衛。「願歸國入宿衛」是燕王旦的委婉之辭,他的目的是想做太子,所以下邊說「武帝怒」。 (5)北闕:皇宮北面的門樓。 (6)甘泉宮:秦始皇始建,漢武帝擴建完成的一座宮殿,又名雲陽宮。故址在今陝西省淳化縣西北。 (7)周公負成王:周公名旦,周武王的弟弟。武王滅商後兩年去世,其子繼位為成王。成王年幼,其叔父周公攝政。負,背著。 (8)珥(□r,耳):耳飾。 (9)掖庭:原名永巷,是囚禁妃嬪宮女的地方。漢武帝時改為掖庭,並設獄,稱掖庭獄。 十女:同「汝」。 (
11)雲陽宮:即甘泉宮。 (
12)封建:築墳。識(zhi,志):通「志」。標誌,做志。 (
13)兒曹:兒輩,孩子們。 (
14)驕蹇(ji□n,儉):驕橫不順從。
回目錄
《史記》譯注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李克剛 戴孟姣 譯注
【譯文】
楚元王劉交,是高祖的同母小弟,字游。
高祖兄弟四人,大哥名伯,伯早就死了。當初高祖微賤的時候,曾經為了躲避難事,常常和賓客路過大嫂家去吃飯。大嫂討厭小叔,小叔和賓客來家時,大嫂假裝羹湯已吃完,用勺子刮鍋,賓客因此離去。過後看鍋裡還有羹湯,高祖從此怨恨大嫂。等到高祖當了皇帝,分封兄弟,唯獨不封大哥的兒子。太上皇為孫子說情,高祖說:「我不是忘記封他,因為他的母親太不像長輩了。」於是才封她的兒子信為羹頡侯。封二哥仲為代王。
高祖六年,在陳縣逮捕楚王韓信以後,就封小弟交為楚王,定都彭城。交在位二十三年去世,兒子夷王郢繼位。夷王在位四年去世,兒子王戊繼位。
王戊即位二十年,冬天,因在為薄太后服喪期間犯了私奸罪,削去東海郡封地。第二年春天,戊和吳王合謀反叛,他的相國張尚、太傅趙夷吾諫阻,不聽從。戊殺了張尚、趙夷吾,起兵和吳王向西攻打梁國,攻佔了棘壁。行至昌邑南邊,和漢將周亞夫接戰。漢軍截斷了吳、楚軍的糧道,士兵飢餓,吳王敗走,楚王戊自殺,吳、楚軍就投降了漢軍。
漢軍已經平定吳、楚叛亂,孝景帝想讓德侯廣的兒子繼承吳國的王位,讓元王的兒子禮繼承楚國的王位。竇太后說:「吳王,是老一輩人,理應為宗室效忠從善。如今卻帶頭率領七國叛亂,擾亂天下,為什麼還要接續他的後代!」不允許立吳王的後代,只准許立楚王的後代。當時禮是漢朝的宗正,於是封禮為楚王,供奉元王的宗廟,這就是楚文王。
文王即位三年去世,兒子安王道繼位。安王在位二十二年去世,兒子建王注繼位。襄王在位十四年去世,兒子王純繼位。王純繼位後,地節二年,宦官上書告楚王謀反,楚王自殺,國號被廢除,封地收歸漢朝改為彭城郡。
趙王劉遂,他父親在高祖的兒子中排行居中,名友,謚號為「幽」。幽王因為憂傷而死,所以謚號為「幽」。高後把呂祿封在趙地為王,一年而高後去世。大臣誅殺呂祿等呂氏家族,於是立幽王的兒子遂為趙王。
孝文帝即位二年,立遂的弟弟辟彊,割去趙國的河間郡為河間王,這就是文王。在位十三年去世,兒子哀王福繼位。福一年去世,無子,絕後,國號被廢除,封地收歸漢朝。
遂已經為趙王二十六年,孝景帝的時候,因為犯有過失被晁錯削去他的常山郡。吳、楚叛亂,趙王就和他們合謀起兵。他的相國建德、內史王悍諫阻,不聽從。就燒死建德、王悍,發兵駐屯在趙國的西部邊界,想等待吳軍一起西進。並派人到北邊的匈奴,想聯合匈奴進攻漢朝。漢朝派曲周侯酈寄攻擊趙國。趙王遂退回來,據守邯鄲,對峙七個月,吳、楚軍在梁國被打敗,不能西進。匈奴聽到這個消息,也停止發兵,不肯進入漢朝邊界。欒布從打敗齊國的前線返回來,就和酈寄合兵引水灌趙國的都城。趙的都城被水泡壞,趙王自殺,邯鄲於是投降。趙幽王斷絕了後代。
太史公說:國家將要興起的時候,一定有吉祥的預兆,君子被重用,小人被斥退。國家將要滅亡的時候,賢人隱退,亂臣顯貴。如果楚王戊不刑罰申公,聽了他的話,趙王任用防與先生,哪會有篡殺的陰謀,遭天下人殺戮呢?賢人啊!賢人啊!不是本質賢能的君王,怎能任用你們呢?太重要啦!「國家的安危在於發出的政令,國家的存亡在於任用的大臣,」這話實在太對了。
【原文】【註解】
楚元王劉交者,高祖之同母少弟也(1),字游。
高祖兄弟四人,長兄伯,伯蚤卒(2)。始高祖微時(3),嘗辟事(4),時時與賓客過巨嫂食(5)。嫂厭叔,叔與客來,嫂詳為羹盡(6),櫪釜(7),賓客以故去。已而視釜中尚有羹,高祖由此怨其嫂。及高祖為帝,封昆弟(8),而伯子獨不封。太上皇以為言(9),高祖曰:「某非忘封之地 十,為其母不長者耳(
11)。」於是乃封其子信為羹頡侯(
12)。而王次兄仲於代(
13)。
[註釋](1)《漢書》作同父,言同父,即言異母。(2)蚤:同「早」。 (3)微:卑微,低下。(4)辟:同「避」,逃避。 (5)巨嫂:長嫂,大嫂。巨,大。 (6)詳:通「佯」,假裝。(7)櫪釜:刮鍋邊出聲。釜,鍋。 (8)昆弟:兄弟。 (9)太上皇:皇帝的父親稱太上皇,這裡指劉邦的父親。 十某:謙稱。 (
11)不長者:不像長輩的樣子。 (
12)羹頡侯:漢高祖七年封。羹頡,羹盡之意。(
13)次兄:二哥,名喜,字仲。其子劉濞,後改封吳王。代:漢封國,在今河北省境,轄雲中、雁門、代三郡五十三縣,其都在今河北蔚縣東北。漢高祖十一年(前
196),平定陳豨叛亂,立於恆(即後來的文帝)為代王,都中都(今山西平遙縣西北)。
高祖六年(1),已禽楚王韓信於陳(2),乃以弟交為楚王,都彭城(3)。即位二十三年卒,子夷王郢立(4)。夷王四年卒,子王戊立。
[註釋](1)高祖六年:前
201年。 (2)禽:同「擒」。楚王韓信:即後來淮陰侯韓信。 (3)彭城:縣名。故城在今江蘇省徐州市。 (4)郢:《漢書》作郢客。
王戊立二十年,冬,坐為薄太后服私奸(1),削東海郡(2)。春,戊與吳王合謀反(3),其相張尚、太傅趙夷吾諫,不聽。戊殺尚、夷吾,起兵與吳西攻梁(4),破棘壁(5)。至昌邑南(6),與漢將周亞夫戰(7)。漢絕吳、楚糧道,士卒饑,吳王走,楚王戊自殺,軍遂降漢。
[註釋](1)坐:因犯……罪。薄太后:漢高祖之姬,漢文帝之母。服:服喪。 (2)東海郡:治所在今山東省郯城縣北。轄境相當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市、江蘇邳縣以東和江蘇宿遷、灌南以北地區。 (3)吳王:劉濞,劉邦次兄劉喜之子。 (4)梁:漢封國。都城在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南。 (5)棘壁:地名。故城在今河南永城縣西北。 (6)昌邑:縣名,故城在今山東金鄉縣西北。 (7)周亞夫:(?——前
143年)西漢名將。沛縣人。周勃之子。初封條侯。文帝時為河內太守,景帝時任太尉,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有功,遷為亟相。
漢已平吾、楚,孝景帝欲以德侯子續吳(1),以元王子禮續楚。竇太后曰(2):「吳王,老人也,宣為宗室順善(3)。今乃首率七國,紛亂天下,奈何續其後!」不許吳,許立楚後。是時禮為漢宗正(4)。乃拜禮為楚王,奉元王宗廟,是為楚文王。
[註釋](1)德侯:名廣,代王劉仲之子、吳王濞之弟。 (2)竇太后:漢文帝的皇后,漢景帝之母。(3)順善:遵守法度的表率。順,順從,引申為「效忠」。善,慈善。引申為「行善」。(4)宗正:官名。 (5)奉:供奉,即祭祀之意!宗廟:帝王、諸侯祭祀祖先的處所。亦作王室的代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