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孝王十一年(前
154),吳王劉濞(bi,必)、楚王劉戊謀反,起兵西進,遍告諸侯說:「將去誅殺漢朝的賊臣晁錯以使國家安定。」膠西王、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都擅自發兵響應吳王和楚王的舉動。還想聯合齊國,齊孝王猶豫不定,就堅守城池沒有聽從。三國軍隊共同包圍齊國。齊王派路中大夫去向天子報告,天子又讓路中大夫回去告知齊王:「好好堅守,我派的軍隊現在已經打敗吳、楚了。」路中大夫回到齊國。三國軍隊把臨淄重重包圍,沒有辦法入城。三國的將領劫持路中大夫並與他訂立盟約,說:「你反過來說漢朝廷已被攻破,齊國應趕快向三國投降,否則將被屠城。」路中大夫只好答應他們,來到城下,遠遠看見齊王,說:「朝廷已經發兵百萬,派太尉周亞夫把吳楚叛軍打敗了,正領兵來救援齊國,齊國一定要堅守,不要投降!」三國將領殺死了路中大夫。
齊國起初被圍困到危急之時,曾暗中與三國談判,盟約還沒有議定,正好聽說路中大夫從朝廷回來,非常高興,大臣們就再次勸諫齊王不要投降三國。過了不久,漢將欒市、平陽侯曹奇等率領的軍隊來到齊國,打敗了三國軍隊,解除了齊國的包圍。不久又聽說齊國起初曾與三國有過共謀,又要移兵攻打齊國。齊孝王懼怕,就飲毒藥自殺了。景帝聽說後,認為齊國是最好的,由於受到逼迫威脅才與三國有共謀,這不是他們的罪。於是立孝王的太子劉壽為齊王,這就是懿王,延續了齊王的後代。而膠西王、膠東王、濟南王和菑川王都被誅滅了,他們的領地都歸入漢朝廷。把濟北王遷到菑川為王。齊懿王在位二十二年世,他的兒子次景即位,這就是厲王。
齊厲王,他的母親是紀太后。太后把她弟弟紀氏的女兒嫁給成厲王為後,厲王不喜歡紀氏的女兒。太后想讓紀氏家族世世受寵,就讓她的長女紀翁主進入王宮,整頓後宮的秩序,不准宮女接近齊王,想讓厲王鼓紀氏的女兒。厲王卻趁機和他的姐姐翁主通姦。
齊國有個宦官徐甲,入朝侍奉漢皇太后。皇太后有愛女是修成君,修成君不是出於劉氏,太后憐愛她。修成君有個女兒名叫娥,太后想把她嫁給諸侯,宦官徐甲就請求出使齊國,定讓齊王上書求娥。皇太后很高興,就派徐甲前往齊國。當時齊國人主父偃知道徐甲出使齊國是為了娶王后的事,也趁機對徐甲說:「如果事情成功了,希望說一說我的女兒願在齊王后宮服侍。」徐甲到齊國之後,先把此事暗中傳出。紀太后聽到後大怒,說:「齊王已有王后,後宮嬪妃具全。況且徐甲原是齊國的貧民,窮困已極才去做宦官,入朝侍奉漢宮,沒得到什麼便宜,又想來擾亂我們齊王之家!至於主父偃算什麼人?竟然也想讓女兒進入後宮!」徐甲非常尷尬,回朝稟報皇太后說:「齊王已經願意娶娥為後,但是有一種後患,恐怕像燕王一樣。」燕王就是由於和他的女兒姐妹們通姦,剛剛論罪處死,封國滅亡,所以徐甲故意用燕王的事觸動太后。太后說:「不准再說嫁孫女到齊國的事了。」事情漸漸傳天子耳中。主父偃從此也與齊國有了仇怨。
主父偃正受到天子的寵信,專斷政事,趁機對天子說:「齊國的臨淄有十萬戶,貿易租稅每天達千金,人口多而且富足,超過了長安,這種地方如果不是天子的親兄弟或愛子不應在此為王。如今齊王和皇室親屬的關係日益疏遠了。」接著又不慌不忙地說:「呂太后的時候齊國就想反叛,吳楚七國之亂的時候孝王幾乎參與叛亂。現在又聽說齊和他的姐姐有亂倫的事。」於是天子就任命主父偃為齊丞相,並且要查辦這件事。主父偃來到齊國之後,就加緊審問齊王后宮的宦官中幫助齊王到達他姐姐翁主住所的人,命令他們在供詞和旁證中都牽涉到齊王。齊王年少,害怕因大罪被官吏拘捕誅殺,就飲毒藥自殺了。他子嗣斷絕沒有後。
當時趙王害怕主父偃一出任齊相就廢除了齊國,恐怕他要離間漢家骨肉,於是就給天子上書告發主父偃受賄以及因挾怨而對齊國說長道短。天子也就借此囚禁了主父偃。公孫弘說:「齊王因憂鬱而死,沒有後代,國土已歸入朝廷,不誅殺主父偃無法杜絕天下人的怨恨。」終於誅殺了主父偃。
齊厲王在位五年去世,沒有後代,封地歸入漢朝廷。
齊悼惠王的後代還領有兩國,即城陽和菑川。菑川土地緊靠齊國。天子憐憫齊國,因為悼惠王的墓園在郡城,就把臨淄以東環繞悼惠王墓園的城邑全部劃給菑川國,以便供奉悼惠王的祭祀。
城陽景王劉章,悼惠王的兒子,他以朱虛的身份與大臣共同誅滅諸呂,而劉章親身在未央宮首先斬了相國呂王產。孝文帝即位後,加封劉章領地二千戶,賞賜黃金千斤。文帝二年,以齊國的城陽郡封立劉章為城陽王。齊章在位二年去世,他的兒子劉喜即位,這就是共王。
共王八年(前
168),改封為淮南王。四年以後,又回來做城陽王。在位共三十三年去世,他的兒子劉延即位,這就是頃王。
頃王在位二十六年去世,兒子劉義即位,這就是敬王。敬王在位九年去世,兒子劉武即位,這就是惠王。惠王在位十一年去世,兒子劉順即位,這就是荒王。荒王在位四十六年去世,兒子劉恢即位,這就是戴王。戴王在位八年去世,兒子劉景即位,到建始三年(前
30),十五歲去世。
濟北王劉興居,齊悼惠王的兒子,他以東牟侯的身份協助大臣誅滅諸呂,功勞不大。等文帝從代國來到長安,興居說:「請讓我和太僕夏侯嬰入宮清除余患。」接著廢黜少帝劉弘,與大共同尊立孝文帝。
孝文帝二年(前
178),以齊國的濟北郡封立興居為濟北王,與城陽王一同即王位。即位兩年,興居反叛。起初大臣誅滅呂氏的時候,朱虛侯的功勞特別大,曾答應把趙地全部封給朱虛侯為王,把梁地全部封給東牟侯為王。到孝文即位後,聽說朱虛侯、東牟侯起初想立齊王為帝,所以削減了他們的功勞。到文帝二年,封諸子為王,才劃出齊國的兩個郡封劉章、齊興居為王。劉章、劉興居自失去了應得的趙王、梁王之位,剝奪了他們的功勞。劉章死後,興居聽說匈奴大舉侵漢,漢朝大量發兵,派丞相灌嬰領兵反擊,文帝親自到太原,興居以為天子親自領兵反擊匈奴,於是就起兵在濟北反叛。天子聽說後,止住了丞相和派出的軍隊,讓他們都回長安。派棘蒲侯柴將軍打敗並俘虜了濟北王,濟北王自殺,封地歸入朝廷,改為郡。
十三年以後,文帝十六年(前
167),又封齊悼惠王的兒子安都侯劉志為濟北王。過了十一年,吳、楚謀反的時候,劉志堅守,不與七國諸侯合謀。吳、楚叛亂平定以後,改封劉志為菑川王。
濟南王劉辟光,齊悼惠王的兒子,孝文帝十六年,由勒侯晉封為濟南王。十一年後,與吳王、楚王一同反叛。漢軍打敗叛軍,殺死辟光,把濟南設為郡,封地歸入漢朝廷。
菑川王劉賢,齊悼惠王的兒子,文帝十六年,由武城侯晉封為菑川王。十一年後,與吳王、楚王一同反叛。漢軍打敗叛軍,殺死劉賢。
天子因而徙封濟北王劉志為菑川王。劉志也是齊悼惠王的兒子,由安都侯晉封為濟北王。菑川王劉賢反叛,沒有後代,就把濟北王改封為菑川王。共在位三十五年去世,謚號是懿王。他的兒子劉建繼承王位,這就是靖王。在位二十年去世,他的兒子劉遺繼承王位,這就是頃王,在位三十六年去世,他的兒子劉終古即位,這就是思王。在位二十八年去世,他的兒子劉尚即位,這就是孝王,在位五年去世,他的兒子劉橫即位,到建始三年(前
30),十一歲去世。
膠西王劉卬,齊悼惠王的兒子,文帝十六年,由昌平侯晉封為膠西王。十一年後,與吳王、楚王一同反叛。漢軍打敗叛軍,殺死劉卬,封地歸入漢朝廷,改為膠西郡。
膠東王劉雄渠,齊悼惠王的兒子,文帝十六年,由白石侯晉封為膠東王。十一年後,與吳王、楚王一同反叛,漢軍打敗叛軍,殺死雄渠,封地歸入漢朝廷,改為膠東郡。
太史公曰:諸侯中的大國沒有超過齊悼惠王的。由於天下剛剛平定,劉氏子弟較少,漢天子感於秦朝對宗親沒有封給尺寸土地,所以就大封同姓,以此來鎮撫萬民之心。到以後被分裂為幾國,本來也是理所當然的。
【原文】【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