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去楚,因遂之韓,說韓王曰:「韓地險惡山居,五穀所生,非菽而麥(3),民之食大抵(飯)菽〔飯〕藿羹(4)。一歲不收,民不饜糟糠(5)。地不過九百里,無二歲之食。料大王之卒,悉之不過三十萬,而廝徒負養在其中矣(6)。除守徼亭鄣塞(7),見卒不過二十萬而已矣。秦帶甲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虎賁之士跿趵科頭貫頤奮戟者(8),至不可勝計。秦馬之良,戎兵之眾(9),探前趹後蹄間三尋騰者十,不可勝數。山東之士被甲蒙胄以會戰,秦人捐甲徒裼以趨敵,左挈人頭,右挾生虜。夫秦卒與山東之卒,猶孟賁之與怯夫;以重力相壓,猶烏獲之與嬰兒。夫戰孟賁、烏獲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國,無異垂千釣之重於鳥卵之上(
13),必無幸矣。
(1)烹:古代用鼎鑊煮人的酷刑。(2)縱:釋放。(3)非菽而麥:當依《戰國策·韓策一》:「非菽而豆」。這樣與下文「民之食大抵菽〔飯〕藿羹」相合。菽,大豆,引申為豆類的總稱。(4)藿羹:豆葉湯。(5)饜:飽。糟糠:酒渣,谷皮。喻粗劣食物。(6)廝徒負養:泛指勤雜人員。廝徒,雜役。負養,為公家負擔給養的後勤人員。(7)徼(jiao,叫)亭:設在邊境上的驛亭。徼:邊界。鄣塞:屏障要塞。塞,邊境險要的地方。(8)跿趵(tu j□,徒拘):跳躍。科頭:不戴頭盔。以示勇敢。貫頤:雙手捂著面頰,直撲敵陣。言其勇敢。頤,面頰,腮。奮戟:舉著武器憤怒地撲入敵陣。戟,古兵器。(9)戎兵之眾:上下句皆寫馬,中間雜此一句,語意不甚通貫。張文虎疑為衍文。按固可疑。十探前趹(jue,決)後:駿馬奔馳,前蹄揚起,後蹄騰空的姿態。尋: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尋。被(pi,披)甲蒙胄:穿著用皮革或金屬做成的護身衣,戴著頭盔。被,同「披」,穿。胄,頭盔。捐甲:脫掉鎧甲。以示勇敢。徒裼(x□,希):赤足露身。裼,開或脫去外衣,露出內衣或身體。(
13)鈞:古代重量單位。一鈞三十斤。
「夫群臣諸侯不料地之寡(1),而聽從人之甘言好辭(2),比周以相飾也(3),皆奮曰:『聽吾計可以強霸天下。』夫不顧社稷之長利而聽須臾之說(4),詿誤人主(5),無過此者。
「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據宜陽,斷韓之上地,東取城皋、滎陽,則鴻台之宮、桑林之苑非王之有也(6)。夫塞城皋,絕上地,則王之國分矣。先事秦則安,不事秦則危。夫造禍而求其福報,計淺而怨深,逆秦而順楚,雖欲毋亡,不可得也。
「故為大王計,莫如為秦。秦之所欲莫如弱楚,而能弱楚者莫如韓。非以韓能強於楚也,其地勢然也。今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秦王必喜。夫攻楚以利其地,轉禍而說秦,計無便於此者(7)。」
(1)群臣諸侯:「群臣」字二疑衍。一說群字後無臣字。疑衍。(2)甘言好辭:甜言蜜語。(3)比周:結伙營私。(4)須臾:片刻。(5)詿誤:貽誤,連累。詿:欺騙,貽誤。(6)鴻台之宮、桑林之苑:均韓國宮苑。苑,畜養禽獸、種植林木的園林。(7)便:有利,便利。
韓王聽儀計。張儀歸報,秦惠王封儀五邑,號曰武信君,使張儀東說齊湣王曰:「天下強國無過齊者,大臣父兄殷眾富樂(1)。然而為大王計者,皆為一時之說,不顧百世之利。從人說大王者,必曰:『齊西有強趙,南有韓與梁。齊,負海之國也,地廣民眾,兵強士勇,雖有百秦,將無奈齊何』。大王賢其說而不計其實。夫從人朋黨比周(2),莫不以從為可。臣聞之,齊與魯三戰而魯三勝,國以危亡隨其後,雖有戰勝之名,而有亡國之實。是何也?齊大而魯小也。今秦之與齊也,猶齊之與魯也。秦趙戰於河漳之上,再戰而趙再勝秦;戰於番吾之下,再戰又勝秦。四戰之後,趙之亡卒數十萬,邯鄲僅存,雖有戰勝之名而國已破矣。是何也?秦強而趙弱。
「今秦楚嫁女娶婦,為昆弟之國。韓獻宜陽;梁效河外;趙入朝澠池,割河間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驅韓梁攻齊之南地,悉趙兵渡清河,指博關,臨菑、即墨非王之有也。國一日見攻,雖欲事秦,不可得也。是故願大王孰計之也。」
(1)殷:富足,富裕。(2)朋黨比周:結黨營私,排斥異己。朋黨:以私利為目的而相互勾結的同類。
齊王曰:「齊僻陋,隱居東海之上,未嘗聞社稷之長利也。」乃許張儀。
張儀去,西說趙王曰:「敝邑秦王使使臣效愚計於大王(1)。大王收率天下以賓秦(2),秦兵不敢出函谷關十五年。大王之威行於山東,敝邑恐懼懾伏(3),繕甲厲兵(4),飾車騎(5),習馳射,力田積粟,守四封之內,愁居懾處,不敢動搖,唯大王有意督過之也(6)。
(1)敝邑:對自己國家的謙稱。(2)賓(bin,臏):同「擯」。排斥,拋棄。(3)懾伏:也作「懾服」。因畏懼威勢而屈服。(4)繕甲厲兵:整治軍裝,磨礪武器。厲,同「礪」。(5)飾:修,整治。(6)督過:深責其過失。
「今以大王之力,舉巴蜀,並漢中,包兩周,遷九鼎,守白馬之津。秦雖僻遠,然而心忿含怒之日久矣。今秦有敝甲凋兵(1),軍於澠池(2),願渡河踰漳,據番吾,會邯鄲之下,願以甲子合戰(3),以正殷紂之事,敬使使臣先聞左右。
「凡大王之所信為從者恃蘇秦。蘇秦熒惑諸侯(4),以是為非,以非為是,欲反齊國,而自令車裂於市。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5)。今楚與秦為昆弟之國,而韓梁稱為東藩之臣(6),齊獻魚鹽之地,此斷趙之右臂也。夫斷右臂而與人鬥,失其黨而孤居,求欲毋危,豈可得乎?
「今秦發三將軍:其一軍塞午道,告齊使興師渡清河,軍於邯鄲之東;一軍軍成皋,驅韓梁軍於河外;一軍軍澠池。約四國為一以攻趙,趙(服)〔破〕,必四分其地。是故不敢匿意隱情,先以聞於左右。臣竊為大王計,莫如與秦王遇於澠池,面相見而口相結,請案兵無攻(7),願大王之定計。」
(1)敝:破,舊。 凋:損傷,傷殘。 (2)軍:駐紮。 (3)甲子:古人以干支紀日的日期。 (4)熒惑:炫惑,迷惑。 (5)一:統一。 (6)東藩之臣:即東方屬國。藩,分封或臣服的屬國。 (7)案兵:勒兵不前。案,壓抑,止住。這個意義又寫作「按」。
趙王曰:「先生之時(1),奉陽君專權擅勢,蔽欺先王,獨擅綰事(2),寡人居屬師傅,不與國謀計。先王棄群臣(3),寡人年幼,奉祀之日新(4),心固竊疑焉,以為一從不事秦,非國之長利也。乃且願變心易慮(5),割地謝前過以事秦。方將約車趨行(6),適聞使者之明詔(7)。」趙王許張儀,張儀乃去。
(1)先王:指趙武靈王的父親趙肅侯。先,對去世的人的尊稱。多指上代或長輩。 (2)擅:專,獨攬。綰:專管,控制。 (3)棄群臣:拋棄群臣。對國君死亡的委婉說法。 (4)奉祀:主持祭祀。此指即位當政。 (5)變心易慮:改變心志,另圖打算。 (6)約車:套車。約,套,捆縛。趨:趨向,奔向。 (7)詔:勸告,教誨。
北之燕,說燕昭王曰:「大王之所親莫如趙。昔趙襄子嘗以其姊為代王妻,欲並代,約與代王遇於句注之塞。乃令工人作為金斗(1),長其尾(2),令可以擊人。與代王飲,陰告廚人曰:『即酒酣樂,進熱啜(3),反斗以擊之。』於是酒酣樂,進熱啜,廚人進斟(4),因反斗以擊代王,殺之,王腦塗地。其姊聞之,因摩筆笄荓以自刺(5),故至今有摩荓之山。代王之亡,天下莫不聞。
(1)金斗:金勺,用以斟羹,也用於酌酒。 (2)尾:斗柄。形如刀。 (3)啜:喝、吃。 (4)斟:湯匙,指金鬥。 (5)摩:通「磨」。物體相磨擦。荓(j□,及)古代盤頭髮或別住帽子用的簪子。
「夫趙王之很戾無親(1),大王之所明見,且以趙王為可親乎?趙興兵攻燕,再圍燕都而劫大王,大王割十城以謝。今趙王已入朝澠池,效河間以事秦,今大王不事秦,秦下甲雲中、九原,驅趙而攻燕,則易水、長城非大王之有也。
「且今時趙之於秦猶郡縣也,不敢妄舉師以攻伐。今王事秦,秦王必喜,趙不敢妄動,是西有強秦之援,而南無齊趙之患,是故願大王孰計之。」
(1)很戾無親:凶暴乖張,六親不認。很,通「狠」,凶暴。戾,乖張,不講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