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370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370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370頁

朗讀:

燕王曰:「寡人蠻夷僻處(1),雖大男子裁如嬰兒(2),言不足以采正計(3)。今上客幸教之,請西面而事秦,獻恆山之尾五城(4)。」燕王聽儀。儀歸報,未至咸陽而秦惠王卒,武王立。武王自為太子時不說張儀,及即位,群臣多讒張儀曰:「無信,左右賣國以取容(5)。秦必復用之,恐為天下笑。」諸侯聞張儀有郤武王(6),皆畔衡(7),復合從。

(1)蠻夷:古代泛指華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數民族。 (2)裁:通「才」。僅僅、剛剛。 (3)采:產生,求得。 (4)尾:末端,山腳下。 (5)容:容顏。引深為恩寵。(6)郤:裂縫。比喻感情上的裂痕。 (7)畔:通「叛」。背叛。衡:通「橫」。指連橫政策。張儀說服六國共同奉事秦國與蘇秦說服六國抵抗秦國的合縱政策相對。因秦國在西,六國在東,東西為橫,所以叫連橫。


  

秦武王元年,群臣日夜惡張儀未已(1),而齊讓又至(2)。張儀懼誅,乃因謂秦武王曰:「儀有愚計,願效之(3)。」王曰:「奈何?」對曰:「為秦社稷計者,東方有大變,然後王可以多割得地也。今聞齊王甚憎儀,儀之所在,必興師伐之。故儀願乞其不肖之身之梁(4),齊必興師而伐梁。梁齊之兵連於城下而不能相去,王以其間伐韓,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毋伐,以臨周(5),祭器必出(6)。挾天子,圖案籍,此王業也。」秦王以為然,乃具革車三十乘(7),入儀之梁。齊果興師伐之。梁哀王恐。張儀曰:「王勿患也,請令罷齊兵(8)。」乃使其舍人馮喜之楚,借使之齊,謂齊王曰:「王甚憎張儀;雖然,亦厚矣王之托儀於秦也。齊王曰:「寡人憎儀,儀之所在,必興師伐之,何以托儀?」對曰:「是乃王之托儀也。夫儀之出也,固與秦王約曰:『為王計者,東方有大變,然後王可以多割得地。今齊王甚憎儀,儀之所在,必興師伐之。故儀願乞其不肖之身之梁,齊必興師伐之。齊梁之兵連於城下而不能相去,王以其間伐韓,入三川,出兵函谷而無伐,以臨周,祭器必出。挾天子,案圖籍,此王業也。』秦王以為然,故具革車三十乘而入之梁也。今儀入梁,王果伐之,是王內罷國而外伐與國,廣鄰敵以內自臨,而信儀於秦王也。此臣之所謂『託儀』也。齊王曰:「善。」乃使解兵(9)。
張儀相魏一歲,卒於魏也。

(1)惡:詆毀,中傷。 (2)讓:責備,責怪。 (3)效:進獻。 (4)不肖:沒出息,不長進。謙詞。 (5)臨:到,逼近。 (6)祭器:祭祀所用的禮器。 (7)革車:兵車。(8)罷:停止 。(9)解:停止,解除。

陳軫者,遊說之士,與張儀俱事秦惠王,皆貴重,爭寵。張儀惡陳軫於秦王曰:「軫重幣輕使秦楚之間(1),將為國交也。今楚不加善於秦而善軫者,軫自為厚而為王薄也(2)。且軫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聽乎?」王謂陳軫曰:「吾聞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軫曰:「然。」王曰:「儀之言果信矣。」軫曰:「非獨儀知之也,行道之士盡知之矣。昔子胥忠於其君而天下爭以為臣,曾參孝於其親而天下願以為子。故賣僕妾不出閭巷而售者(3),良僕妾也;出婦嫁於鄉曲者(4),良婦也。今軫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軫為忠乎?忠且見棄,軫不之楚何歸乎?」王以其言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5),秦惠王終相張儀,而陳軫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陳軫使於 秦。過梁,欲見犀首。犀首謝弗見。軫曰:「吾為事來,公不見軫,軫將行,不得待異日(6)。」犀首見之。陳軫曰:「公何好飲也?」犀首曰:「無事也。」曰:「吾請令公厭事可乎(7)?」曰:「奈何?」曰:「田需約諸侯從親,楚王疑之,未信也。公謂於王曰:『臣與燕、趙之王有故,數使人來,曰:「無事何不相見」,願謁行於王(8)。』王雖許公,公請毋多車,以車三十乘,可陳之於庭(9),明言之燕、趙。」燕、趙客聞之,馳車告其王,使人迎犀首。楚王聞之大怒,曰:「田需與寡人約,而犀首之燕、趙,是欺我也。」怒而不聽事其。齊聞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犀首遂行,三國相事皆斷於犀首。軫遂至秦。

(1)重:豐厚。 幣:禮物。 輕:隨便,輕而易舉。 (2)厚:多。 薄:少。 (3)閭巷:里巷,鄉里。 (4)出婦:被遺棄的妻子。鄉曲:鄉里。 (5)期年:一整年。 (6)異日:他日。 (7)厭:飽,引申為多。 (8)謁:晉見。 (9)陳:擺列。

韓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欲救之,問於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1),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為之決。陳軫適至秦(2),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陳軫對曰:「王聞夫越人莊舄乎?」王曰:「不聞。」曰:「越人莊舄仕楚執珪,有頃而病。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細人也(3),今仕楚執珪,富貴矣,亦思越不?』中謝對曰:『凡人之思故,在其病也。彼思越則越聲(4),不思越則楚聲。』使人往聽之,猶尚越聲也。今臣雖棄逐之楚,豈能無秦聲哉!」惠王曰:「善。今韓魏相攻,期年不解,或謂寡人救之便,或曰勿救便,寡人不能決,願子為子主計之餘(5),為寡人計之。」陳軫對曰:「亦嘗有以夫卞莊子剌虎聞於王者乎?莊子欲剌虎,館豎子止之(6),曰:『兩虎方且食牛,食甘必爭,爭則必鬥,斗則大者傷,小者死,從傷而剌之,一舉必有雙虎之名。』卞莊子以為然,立須之。有頃,兩虎果鬥,大者傷,小者死。莊子從傷者而剌之,一舉果有雙虎之功。今韓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國傷,小國亡,從傷而伐之,一舉必有兩實。此猶莊子剌虎之類也。臣主與王何異也(7)。」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國果傷,小國亡,秦興兵而伐,大克之(8)。此陳軫之計也。

(1)或曰:有的人說。 (2)適:適逢,正趕上。 (3)鄙細人:住在邊遠或郊野而地位低微的人。(4)聲:口音,腔調。 子:指陳軫,敬稱。 子主:指楚懷王。 (6)館:旅舍。 豎子:小子。 對人的蔑稱。 (7)臣主:指楚懷王。 王:指秦惠王。 (8)克:戰勝。

犀首者,魏之陰晉人也。名衍,姓公孫氏。與張儀不善。
張儀為秦之魏,魏王相張儀。犀首弗利,故令人謂韓公叔曰:「張儀已合秦魏矣,其言曰:『魏攻南陽,秦攻三川。』魏王所以貴張子者(1),欲得韓地也。且韓之南陽已舉矣,子何不少委焉以為衍功,則秦魏之交可錯矣(2)。然則魏必圖秦而棄儀(3),收韓而相衍。」公孫以為便,因委之犀首以為功。果相魏,張儀去。
義渠君朝於魏。犀首聞張儀復相秦,害之。犀首乃謂義渠君曰:「道遠不得復過(4),請謁事情(5)。」曰:「中國無事(6),秦得燒掇焚杅君之國(7);有事,秦將輕使重幣事君之國。」其後五國伐秦。會陳軫謂秦王曰(8):「義渠君者,蠻夷之賢君也,不如賂之以撫其志。」秦王曰:「善。」乃以文繡千純(9),婦女百人遺義渠君十。義渠君致群臣而謀曰:「此公孫衍所謂邪?」乃起兵襲秦,大敗秦人李伯之下。

(1)貴:器重,重視。 (2)錯:中斷,停止。 (3)圖:圖謀,謀取。 (4)過:訪問,探望。 (5)謁:陳述,告訴。 (6)中國:中原各諸侯國(關東六國)。 無事:指各國不攻打秦國。下文「有事」即攻打秦國。 (7)燒掇:焚燒而侵掠。 焚杅:焚燒蹂躪,從而牽制。 (8)會:適逢,正趕上。 (9)文繡:飾以彩色花紋的絲織物。純(tun,屯):匹。 十遺:贈予。

張儀已卒之後,犀首入相秦。嘗佩五國之相印,為約長(1)。

(1)約長:聯盟領袖。或縱或橫,均為約長。

太史公曰:三晉多權變之士(1),夫言從衡強秦者大抵皆三晉之人也。夫張儀之行事甚於蘇秦,然世惡蘇秦者,以其先死,而儀振暴其短以扶其說(2),成其衡道(3)。要之(4),此兩人真傾危之士哉(5)!。

(1)三晉:由原晉國分化而立的韓、趙、魏三國。 權變:權宜機變。 (2)振暴:張揚暴露。 扶:支持,附合。說:主張。(3)道:指連橫政策。 (4)要之:總之,總而言之。 (5)傾危:險詐。



  
回目錄

 

《史記》譯注


樗裡子甘茂列傳第十一

張鳳嶺 譯注

【說明】

戰國時期秦國武王時樗裡子任右丞相,甘茂任左丞相。本篇即是樗裡子和甘茂的合傳,並附甘茂之孫甘羅傳。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