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從平叛陳豨的軍中回到京城,見韓信已死,又高興又憐憫他,問:「韓信臨死時說過什麼話?」呂後說:「韓信說悔恨沒有採納蒯通的計謀。」高祖說:「那人是齊國的說客。」就詔令齊國捕捉蒯通。蒯通被帶到,皇上說:「你唆使淮陰侯反叛嗎?」回答說:「是。我的確教過他,那小子不採納我的計策,所以有自取滅亡的下場。假如那小子採納我的計策,陛下怎能夠滅掉他呢?」皇上生氣地說:「煮了他。」蒯通說:「哎呀,煮死我,冤枉啊!」皇上說:「你唆使韓信造反,有什麼冤枉?」蒯通說:「秦朝法度敗壞,政權瓦解的時候,山東六國大亂,各路諸侯紛紛起事,一時天下英雄豪傑象烏鴉一樣聚集。秦朝失去了他的帝位,天下英
傑都來搶奪它,於是才智高超,行動敏捷的人率先得到它。蹠的狗對著堯狂叫,堯並不是不仁德,只因為他不是狗的主人。正當這時,我只知道有個韓信,並不知道有陛下。況且天下磨快武器、手執利刃想幹陛下所幹的事業的人太多了,只是力不從心罷了。您怎麼能夠把他們都煮死呢?」高祖說:「放掉他。」就赦免了蒯通的罪過。
太史公說:我到淮陰,淮陰人對我說,韓信即使是平民百姓時,他的心志就與眾不同。他母親死了,家中貧困無法埋葬,可他還是到處尋找又高又寬敞的墳地,讓墳墓旁可以安置萬戶人家。我看了他母親的墳墓,的確如此。假使韓信能夠謙恭退讓,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他在漢朝的功勳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這些人相比,後世子孫就可以享祭不絕。可是,他沒能致力於這樣做,而天下已經安定,反而圖謀叛亂,誅滅宗族,不也是應該的麼。
【原文】【註解】
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1),貧無行(2),不得推擇為吏(3),又不能治生商賈(4),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
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5)。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
(1)布衣:平民百姓。以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因此以「布衣」指代平民。(2)無行:品行不好。(3)推擇:推舉選用。(4)治生商賈:以做生意維持生計。(5)晨炊蓐食:提前做好早飯,端到室內床上吃掉。蓐:草蓆。
信釣於城下,諸母漂(1),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十日(2)。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3),豈望報乎!」
(1)母:對老年婦女尊稱。漂:在水裡沖洗絲棉之類。(2)竟:到底、完畢。(3)王孫:公子,少年。對年輕人敬稱。
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1),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2)。」眾辱之曰(3):「信能死(4),刺我;不能死,出我褲下(5)。」於是信孰視之,俯出褲下,蒲伏(6)。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1)屠:以宰殺牲畜為業的人。(2)中情:內心。(3)眾辱:當眾污辱。(4)能死:不怕死。(5)褲:通「胯」,兩腿間。(6)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
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戲下(1),無所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干項羽(2),羽不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坐法當斬(3),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輕,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4)?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說之(5)。言於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知奇也。
(1)戲(hu□,揮)下:帥旗之下,即部下。戲,同「麾」。軍中指揮作戰的旗子。(2)干:求取。(3)坐法:因犯法而獲罪。(4)上:皇上。此實指漢王劉邦。此時劉邦尚未一統天下,不該稱「上」,應改為「王」。以下多處如此。(5)說:同「悅」。喜歡、高興。
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1),信度何等已數言上(2),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來謁上(3),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誰何?」曰:「韓信也。」上復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4)。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5)。」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鬱久居此乎?」何曰:「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必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6),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7),設壇場(8),具禮,乃可耳。」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1)行:等,輩。一說行(xing,形),走(在半途)。(2)度:揣測,估計。(3)謁:進見,拜見。(4)國士:國內傑出的人物。(5)顧:但。策:指「長王漢中」和「爭天下」兩種策略。(6)素慢:一向傲慢。素:向來。(7)齋戒:古人祭祀等大典前,先行沐浴、更衣、獨宿、素餐以清心潔身,表示敬重。(8)壇場:指拜將場所。壇:土台。
信拜禮畢,上坐。王曰:「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信謝(1),因問王曰:「今東鄉爭權天下(2),豈非項王邪?」漢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強孰與項王?」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賀曰(3):「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暗噁叱吒(4),千人皆廢(5),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6),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7),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8),不居關中而都彭城(9)。有背義帝之約十,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江南,亦皆歸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強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強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坑秦降卒二十餘萬(
13),唯獨邯、翳、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強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
14),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
15),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職入漢中(
16),秦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
17)。」於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
(1)謝:謙讓。(2)鄉:同「向」,面向,面對著。(3)賀:贊同,嘉許。(4)暗噁:滿懷怒氣。叱吒:呼喊,咆哮。(5)廢:伏,偃伏,不敢動。(6)嘔嘔:溫和的樣子。(7)刓(wan,完)敝:在手裡玩弄,磨損。(8)霸:稱霸。臣:使……臣服。(9)都:建都。十這一句的意思是說,沒有按「先入關者王之」的約定辦事。有:又。遷逐義帝置江南:滅秦後,項羽假尊義帝,而自己立為西楚霸王,派人遷義帝從盱眙至郴,並暗地令九江王等擊殺之。特劫於威強:只是在淫威下勉強屈服。□這一句是指章邯等投降項羽時,有秦軍二十萬,投降後被虐待,有怨言,項羽把他們全部活埋在新安城南。坑,挖坑活埋。□秋毫:秋天鳥獸新生細毛。喻微細。□法三章:即約法為「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失職:指失去應得的封地和關中王的職權。□傳檄:發佈文書、文告。
八月漢王舉兵東出陳倉,定三秦(1)。漢二年,出關(2),收魏、河南,韓、殷王皆降。合齊、趙共擊楚。四月,至彭城,漢兵敗散而還。信復收兵與漢王會滎陽,復擊破楚京、索之間,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1)定三秦:公元前
206年,劉邦用韓信計,暗渡陳倉,打敗雍王章邯入咸陽,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投降。(2)關:函谷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