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607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607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607頁

朗讀:

太史公說:朝鮮王右渠依仗地勢的險固,國家因此被滅絕。涉何騙功,為中國和朝鮮的戰爭開了頭。樓船將軍行事,心胸狹小,遇到危難就遭受禍殃。後悔曾經在攻陷番禺時失了利,卻反而被人懷疑要造反。荀彘爭功,同公孫遂都被斬殺。征討朝鮮的楊僕和荀彘的兩支軍隊都遭受困辱,將帥沒有被封侯。



  
【原文】【註解】

朝鮮王滿者(1),故燕人也。自始全燕時嘗略屬真番(2)、朝鮮,為置吏,築鄣塞(3)。秦滅燕,屬遼東外徼(4)。漢興,為其遠,難守,復修遼東故塞,至浿水為界,屬燕(5)。燕王盧綰反(6),入匈奴,滿亡命(7),聚黨千餘人,魋結蠻夷服而東走出塞(8),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鄣,稍役屬真番、朝鮮蠻夷及故燕、齊亡命者王之,都王險。
會孝惠、高後時天下初定,遼東太守即約滿為外臣(9),保塞外蠻夷,無使盜邊;諸蠻夷君長欲入見天子,勿得禁止。以聞,上許之,以故滿得兵威財物侵降其旁小邑十,真番、臨屯皆來服屬,方數千里。
傳子至孫右渠,所誘漢亡人滋多(11),又未嘗入見;真番旁眾國欲上書見天子,又擁閼不通(12)。元封二年,漢使涉何譙諭右渠(13),終不肯奉詔(14)。何去至界上,臨浿水,使御刺殺送何者朝鮮裨王長(15),即渡,馳入塞,遂歸報天子曰「殺朝鮮將」。上為其名美(16),即不詰(17),拜何為遼東東部都尉(18)。朝鮮怨何,發兵襲攻殺何。

(1)朝鮮:朝鮮的最早統一王朝是商紂王諸父箕子於殷末周初所建,後來在秦末漢初時,燕人衛滿率民進入朝鮮,建立了衛氏朝鮮,在今平壤一帶統治了近百年。滿:即衛滿。(2)全燕:燕國全盛時期。嘗:曾。略:攻取。屬:使……歸屬。(3)鄣塞:邊塞禦敵的城堡。(4)徼:邊界。(5)屬燕:歸燕國管轄。按燕為漢代諸侯王國之一。(6)燕王盧綰叛漢事見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7)亡命:流亡。(8)魋結:古代少數民族的一種髮式,結髮如椎,上細下粗。(9)外臣:屬國的君主。十得:得以。侵降(xiang,祥):侵略、降服。(11)亡人:逃亡的人。滋多:越來越多。(12)擁閼:堵塞。擁,通「壅」。(13)元封二年:即公元前一○九年。元封為漢武帝第六年號(前110-前105)。譙(qiao,竅):責備。諭:明白相告。(14)奉詔:接受漢朝皇帝的詔諭。(15)御:車伕。裨王:小王。(16)上:天子。為:因為。名美:美名。(17)詰:追究。(18)拜:授予官職。

天子募罪人擊朝鮮(1)。其秋(2),遣樓船將軍楊僕從齊浮渤海,兵五萬人,左將軍荀彘出遼東。討右渠。右渠發兵距險(3)。左將軍卒正多率遼東兵先縱(4),敗散,多還走,坐法斬(5)。樓船將軍將齊兵七千人先至王險。右渠城守(6),窺知樓船軍少,即出城擊樓船,樓船軍敗散走。將軍楊僕失其眾,遁山中十餘日,稍求收散卒,復聚。左將軍擊朝鮮浿水西軍,未能破,自前。
天子為兩將未有利,乃使衛山因兵威往諭右渠(7)。右渠見使者,頓首謝:「願降,恐兩將詐殺臣;今見信節(8),請服降。」遣太子入謝,獻馬五千匹,及饋軍糧(9)。人眾萬餘,持兵,方渡浿水,使者及左將軍疑其為變,謂太子已服降,宜命人毋持兵十。太子亦疑使者、左將軍詐殺之,遂不渡浿水,復引歸。山還報天子,天子誅山。
左將軍破浿水上軍,乃前,至城下。圍其西北。樓船亦往會,居城南。右渠遂堅守城。數月未能下。

(1)募:招募。(2)其秋: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秋天。(3)距險:在險阻之地抗拒。(4)卒正多:指名字叫多的卒正。按卒正是中級軍官。縱:進擊敵人。(5)還走:往回逃跑。坐法斬:因觸犯軍法而被斬首。(6)城守:守成,在城上防守。(7)因:憑借、利用。(8)信節:表示誠信的符節。(9)饋:贈送。十毋:不要。兵:武器。

左將軍素侍中(1),幸(2),將燕、代卒(3),悍,乘勝,軍多驕(3)。樓船將齊卒,入海,固已多敗亡(4);其先與右渠戰,因辱亡卒(5),卒皆恐,將心慚(6),其圍右渠,常持和節(7)。左將軍急擊之,朝鮮大臣乃陰間使人私約降樓船(8),往來言,尚未肯決。左將軍數與樓船期戰(9),樓船欲急就其約十,不會(11);左將軍亦使人求間郤降下朝鮮(12),朝鮮不肯,心附樓船。以故兩將不相能(13)。左將軍心意樓船前有失軍罪(14),今與朝鮮私善而又不降(15),疑其有反計(16),未敢發(17)。天子曰將率不能(18),前(及)〔乃〕使衛山諭降右渠,右渠遣太子,山使不能決(19),與左將軍計相誤,卒沮約(20)。今兩將圍城,又乖異(21),以故久不決。使濟南太守公孫遂往(征)〔正〕之(22),有便宜得以從事(23)。遂至,左將軍曰:「朝鮮當下久矣,不下者有狀(24)。」言樓船數期不會,具以素所意告遂(25),曰:「今如此不取,恐為大害,非獨樓船,又且與朝鮮共滅吾軍。」遂亦以為然,而以節召樓船將軍入左將軍營計事,即命左將軍麾下執捕樓船將軍(26),並其軍,以報天子。天子誅遂。

(1)素:一向。侍中:在皇宮中侍奉天子。(2)幸:受寵。(3)將:率領。卒:兵士。(4)固:本來。(5)困辱:被圍困受辱。亡卒:士卒蒙受傷亡。(6)將:將軍。(7)和節:議和的信節。(8)陰:暗中。間:尋找機會。私約:私下約定。(9)數:屢次。期戰:約定作戰的日期。十就:完成。約:指朝鮮投降的約定。(11)不會:不和左將軍相會合。(12)求:尋找。間郤(xi,細):機會。郤,通「隙」。下朝鮮:讓朝鮮投降。(13)不相能:不和睦。(14)心意:心想。失軍:作戰失敗。(15)私善:私人交情好。(16)反計:造反陰謀。(17)未敢發:指朝鮮未敢發動反叛戰爭。(18)率通「帥」。不能:無能。(19)決:獨自處理。,同「專」,專斷。(20)卒:最終。沮(j□,舉)約:使朝鮮投降的約定遭到破壞。沮,敗壞,毀壞。(21)乖異:相互違背,不能一致行動。(22)正之:糾正他們的錯誤。(23)便宜:方便有利。從事:處理事情。(24)狀:情況。(25)素所意:一向所想的。(26)麾(hu□,揮)下:部下。


  

左將軍已並兩軍,即急擊朝鮮。朝鮮相路人(1)、相韓陰、尼谿相參、將軍王相與謀曰:「始欲降樓船,樓船今執(2),獨左將軍並將(3),戰益急,恐不能與戰(4),王又不肯降。」陰、、路人皆亡降漢。路人道死(5)。元封三年復(6),尼谿相參乃使人殺朝鮮王右渠來降。王險城未下,故右渠之大臣成巳又反,復攻吏(7)。左將軍使右渠子長降(8)、相路人之子最告諭其民,誅成巳,以故遂定朝鮮,為四郡(9)。封參為澅清侯,陰為狄苴侯,澅為平州侯,長〔降〕為幾侯。最以父死頗有功,為溫陽侯。
左將軍征至十,坐爭功相嫉,乖計(11),棄市(12)。樓船將軍亦坐兵至洌口,當待左將軍,擅先縱,失亡多,當誅,贖為庶人。

(1)相路人:謂名字叫路人的相國。相是朝鮮最高的行政長官,如同中國的丞相。下文「相韓陰」、「尼溪相參」之「相」同此。(2)執:抓住。(3)並將:合併而統一指揮。(4)與戰:參戰。(5)道死:在路上死去。(6)元封三年:公元前一○八年。(7)攻吏:指攻打不隨成已反叛的官吏們。(8)長降:人名。《史記·建元以來侯者年表》作「張(g□,格)」。(9)為:設置。十征至:召來。(11)乖計:指違背戰爭計劃。(12)棄市:在鬧市執行死刑,並將屍體暴露在街頭。

太史公曰:右渠負固(1),國以絕祀(2)。涉何誣功(3),為兵發首(4)。樓船將狹(5),及難離咎(6)。悔失番禺,乃反見疑(7)。荀彘爭勞,與遂皆誅。兩軍俱辱,將率莫侯矣(8)。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