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662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662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662頁

朗讀:

(1)丞:縣丞。(2)笞:鞭打。(3)劾:審判。掠治:拷打審問。(4)傳:發出。爰書:記錄罪犯供詞的文書。(5)訊鞠:反覆審問,窮究罪行。論報:把判決的罪罰報告上級。(6)具獄:把應具備的審訊材料全部備齊,最後定案。磔:古代分屍酷刑。(7)書獄:學習書寫獄詞。(8)周陽侯:指田勝,漢景帝王皇后的異父弟弟。諸卿:指九卿。(9)系:拘禁。十傾身:用盡全身力量。為之:替他辯護。(11)見:引見。(12)給事:供職。(13)掾:屬官之稱。(14)言大府:問丞相府推薦。(15)茂陵:漢武帝的陵墓,是其生前所預建。治:負責管理。方中:漢代稱天子預修的墓穴叫方中。(16)武安侯:指田蚡。(17)征:徵召。(18)案事:查驗辦理獄事。(19)陳皇后:漢武帝的原配妻子,深得武帝寵愛。後來,她失寵,便召女巫楚服用巫術詛咒武帝。事發後,武帝命吏窮追此事,大興巫蠱之獄。見《漢書·外戚傳上》。(20)竟:窮究。黨與:同黨。(21)拘:約束。守職:在職位之上。(22)兄事禹:以對待兄長的禮節對待趙禹。(23)毋:通「無」。(24)造:往。(25):獨立:獨自。(26)文法:法令條文。輒:就。(27)覆案:再審案。(28)陰罪:尚未暴露的罪行。(29)舞智:玩弄聰明。(30)乾沒:白白吞沒別人的財物。此處指利用職權與商人合謀取利。(31)交私:偷偷交往。(32)陽:「通「佯」。

是時上方鄉文學(1),湯決大獄(2),欲傅古義(3),乃請博士弟子治《尚書》、《春秋》補廷尉史(4),亭疑法(5)。奏讞疑事(6),必豫先為上分別其原(7),上所是(8),受而著讞決法廷尉(9),絜令楊主之明十。奏事即譴(11),湯應謝(12),鄉上意所便(13),必引正、監、掾史賢者,曰:「固為臣議(14),如上責臣,臣弗用,愚抵於此(15)。」罪常釋(16)。(聞)〔間〕即奏事(17),上善之,曰:「臣非知為此奏,乃正、監、掾史某為之。」其欲薦史,揚人之善蔽人之過如此。所治即上意所欲罪(18),予監史深禍者(19);即上意所欲釋,與監史輕平者(20)。所治即豪,必舞文巧詆(21);即下戶羸弱(22),時口言(23),雖文致法(24),上財察(25)。於是往往釋湯所言。湯至於大吏(26),內行修也(27)。通賓客飲食(28),於故人子弟為吏及貧昆弟(29),調護之尤厚(30)。其造請諸公,不避寒暑。是以湯雖文深意忌不專平(31),然得此聲譽。而刻深吏多為爪牙用者。依於文學之士,丞相弘數稱其美(32)。及治淮南、衡山、江都反獄(33),皆窮根本。嚴助及伍被,上欲釋之(34)。湯爭曰:「伍被本畫反謀(35),而助親幸出入禁闥爪牙臣(36),乃交私諸侯如此(37),弗誅,後不可治。」於是上可論之(38)。其治獄所排大臣自為功(39),多此類。於是湯益尊任,遷為御史大夫。


  

(1)是時:此時。上:天子,指漢武帝。方:正。鄉:同「向」。傾向。文學:指儒家學說。漢武帝崇尚孔子和孟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2)大獄:大案件。(3)傅:附會。古義:指儒家經書上的說法。(4)按文帝時已設經學博士,武帝設五經博士,研習並傳授五經。治:研究。《尚書》:中國最早的散文集,收載夏、商、週三代的一些歷史文獻資料,闡述儒家思想,是儒家經典之一。《春秋》:孔丘所編修的魯國編年體的史書。書中宣傳了儒家的微言大義,是儒家的經典之一。(4)亭:平判。此言遇到有疑問的法律條文,則請他們根據《尚書》和《春秋》的思想原則加以平斷,使其合於儒家的思想。(6)奏:進奏。讞(yaa,燕),審理定案。(7)豫:通「預」。原:原委。(8)是:正確。(9)受:接受。著:記錄下來。決法:判案的法規。廷尉:此指以廷尉之名加以公佈。十絜令:刻在木板上的法令。按《尚書》作「挈」。絜,通「契」,用刀刻。揚:頌揚。(11)譴:責備。(12)應謝:認錯謝罪。(13)上意:皇上的心意。便:便宜行事。(14)固:本來。(15)抵:至於。(16)釋:寬恕,赦免。(17)間:有時。(18)欲罪:想治罪。(19)予:給予。深禍者:指執法嚴酷的監史。(20)與:給予。輕平:指執法而公平。(21)舞文:揮舞筆墨,玩弄法令條文。巧詆:用巧言詆毀,將人置於死地。(22)下戶:指平民百姓。贏弱:瘦弱。(23)口言:口頭上奏。(24)文致法:按法令衡量是否犯法。(25)財:通「裁」,判定。(26)大吏:大官。(27)內行修:自身品德的修養。(28)通賓客:與賓客交往。(29)故人子弟:老朋友的子弟。昆弟:兄弟。(30)調護:照顧。(31)意忌:忌嫉。不專平:不純正公平。(32)弘:公孫弘。(33)淮南:指淮南王劉安。他曾聯絡許多人謀反。漢武帝元朔元年(前123),丞相公孫弘「乃疑淮南有畔逆計謀,深窮治其獄。」後劉安自殺。但是「所連引與淮南王謀反列侯、二千石、豪桀數千人,皆以罪輕重受誅」。見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傳》,參見《漢書·淮南王傳》。衡山:指衡山王劉賜,淮南王劉安的弟弟,曾與其子謀反,漢武帝元狩年間,謀反事暴露後,自殺。見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傳》。江都:指江漢景帝孫都王劉建。他極端荒淫無倫,在淮南、衡山謀反時,也曾「陰作兵器」,圖謀不軌。後事發自殺。見卷五十九《五宗世家》,參見《漢書·江都王傳》。(24)嚴助:即莊助,因與淮南王劉安有聯繫,被殺。伍被:任淮南中郎,與劉安共謀反叛中央之事,事發被殺。(34)釋:釋放。(35)畫:策劃。(36)禁闥:禁中,即皇帝居住之處。爪牙臣:護衛之臣。(37)乃:竟然。(38)可:贊成。論之:判莊助和伍被有罪。(39)排:排斥,打擊。

會渾邪等降(1),漢大興兵伐匈奴,山東水旱,貧民流徙,皆仰給縣官(2),縣官空虛。於是丞上指(3),請造白金及五銖錢,籠天下鹽鐵(4),排富商大賈(5),出告緡令(6),鋤豪強並兼之家,舞文巧詆以輔法。湯每朝奏事,語國家用,日晏(7),天子忘食。丞相取充位(8),天下事皆決於湯。百姓不安其生,騷動。縣官所興,未獲其利,奸吏並侵漁(9),於是痛繩以罪十。則自公卿以下,至於庶人,鹹指湯(11)。湯嘗病,天子至自視病,其隆貴如此(12)。
匈奴來請和親(13),群臣議上前。博士狄山曰:「和親便(14)。」上問其便,山曰:「兵者凶器,未易數動(15)。高帝欲伐匈奴,大困平城(16),乃遂結和親。孝惠、高後時(17),天下安樂。及孝文帝欲事匈奴(18),北邊蕭然苦兵矣(19)。孝景時,吳楚七國反,景帝往來兩宮間(20),寒心者數月(21)。吳楚已破,竟景帝不言兵(22),天下富實。今自陛下舉兵擊匈奴,中國以空虛,邊民大困貧。由此觀之,不如和親。」上問湯,湯曰:「此愚儒,無知」狄山曰:「臣固愚忠,若御史大夫湯乃詐忠。若湯之治淮南、江都,以深文痛詆諸侯,別疏骨肉(23),使蕃臣不自安(24)。臣固知湯之為詐忠。」於是上作色曰(25):「吾使生居一郡(26),能無使虜入盜乎(27)?」曰:「不能。」曰:「居一縣?」對曰:「不能。」復曰:「居一障間(28)?」山自度辯窮且下吏(29),曰:「能。」於是上遣山乘鄣(30)。至月餘,匈奴斬山頭而去。自是以後,群臣震懾(31)。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