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本原的 意思。(
19)大昏(同婚):婚禮有六:依次是納采、問名、納吉(定婚)、納徵(送定禮)、請期(定喜日)、親迎。親迎是婚禮中最隆重的一步,稱為大婚。廢齊:祭神為齊,同齋。《禮記·曲禮》「立如齊」,鄭玄注 說:「齊謂祭祀時」,「本亦作齋,音同注同。」《荀子·禮論》廢作發。「大昏之未發齊也」,指大昏開始到婦入門祭食之間這段時間內,禮的狀況。全過程是婿率二輛車,到女家迎娶,火把在前引路。新婦在堂上等候,新婦之父候於門外,新夫到女家後,在家廟前行禮,將新婦接到車上,新夫乘另一輛車在 前 引路,到家門前,新夫向新婦施禮,接她下車,來到洞房(寢)門前,這時媵(女方的陪嫁,由新婦侄娣充)在洞房內鋪好了蓆子(古無桌凳,席地而 坐),新夫婦登席、盥洗後,就開始祭食了。全過程簡單實用,樸素無華,保留著禮的初始狀態。(
20)意思是從始祭到屍入太廟之間,禮的過程。大廟,大讀如太。始祖廟為太廟。名為始祖是始受封之祖。如某人受封為諸侯(或大夫等),其後嫡系子孫世襲為諸侯(或大夫等),便奉某人為始祖。為之立廟,稱為太廟;屍,代替死者受祭的人。一般是孫為祖屍,「不使賤者」。所以死者為男,其嫡長孫為屍,無嫡長孫用庶孫;死者為女,用嫡長孫媳為屍,無嫡長孫媳,用庶孫媳,女屍不用同姓。太廟未內屍之前全部儀式包括:主人卜筮決定祭日;祭日前三日再卜,決定由某人為屍是否吉利,吉則從之,不吉另擇人;主人率子姓兄弟請求屍答允祭時為屍;請求賓客參加祭祀;都得到承諾後,祭前一日晚,與宗人、子弟、賓客共同察看祭祀牲醴準備得是否齊全、潔淨,得眾人滿意之後,第二日主人、主婦很早就起床督視僕從,殺牲、炊黍,擺列鼎豆,迎接賓客入門,隨後屍入廟。事雖繁瑣,都是事務性的,沒有繁文縟禮。(
21)指喪禮中自始死到小殮之間 。包括招魂、綴足、設奠、帷堂等事。招魂稱為復,拿著死者冠服,在死者生時常游之處(天子復於五門、四郊,諸侯於三門以內,卿大夫復於家廟和寢堂之間),來回走動,邊走邊呼喚死者名諱(多是登房而呼),然後將此冠服復在死者身上;綴足是怕屍體僵硬變形,小殮時穿鞋困難,始絕氣便把雙足固定在矮几腿上;設奠是在屍體東側擺放祭案,供上香蠟禮品,使死者魂靈有所憑依;帷堂,小殮以前將屍體用帷幔四周圍起來。始絕:始絕氣;小斂,斂同殮。喪禮有小殮、大殮。小殮以 衣,大殮以棺。即小殮就是給屍體穿上壽衣;入棺名大殮。(
22)指以上三項事情況相同。婚禮齋祭以前,祭禮迎屍入太廟以前,喪禮小斂以前,儀式簡樸無文,帶有禮的初始狀貌。(
23)大路車用素色車帷。幬(chou,仇):帳子。《爾雅·釋訓》:「幬謂之帳」。這裡指車帷。素幬就是不施丹漆的車帷。素車又加素帷以象徵天的質樸。(
24)郊:祭天於郊,故稱祭天為郊。麻絻:即麻冕。麻布冠服。《荀子·禮論》楊倞注說:「麻絻,緝麻為冕,所謂大裘而冕,不用袞龍之屬也」。古以冠命服名,如緇冠、袞冕、玄端、皮弁等。冕即冠,但麻冕並不是單指麻布帽子,同時還指配套的服裝。大裘,見《周禮·天官·司裘》,說是「祀天之服」。鄭眾解釋說是黑羔裘;賈公彥解釋說,「無采章」,就是楊倞說的「不用袞龍屬」。袞龍是「采章」之一,袞指日月星辰形狀的采繡,龍是龍紋采繡。總之郊之麻冕是指郊祭天時,穿的是無繡花紋的黑色麻布皮裘和麻布冠。這是周朝服制,魯國郊天服裝與此不同(參見《禮記·郊特牲》),從略。(
25)這句話的意思是喪服之中最先著的是散麻。「最先著」是說小殮以後,尚未成服(還沒有穿正式的孝服),這時大功以上的親屬就 要先纏上散麻帶。喪服:居喪之間穿的孝服,按照與死者關係的親疏,主要分五等:斬衰(cu□,崔)、齊衰、大功、小功、緦麻,稱為五服。散麻,即散麻帶,又稱散帶。是對絞帶而言。以麻繩作帶為絞帶。所以,以散麻(麻坯子)做帶稱為散帶(麻)。《禮記·雜記》說:「大功以上散帶」。又《禮記·士喪禮》說:「散帶垂長三尺」。又有「要(即腰字)絰」,即用麻作腰帶。因此知小殮以後未成服,死者大功以上親先要束一根散麻腰帶,下垂約三尺長,束腰的部分名為要絰,下垂的部分名為散麻。小殮後三日成服(大殮成服)則絞(改為麻繩帶)。(
26)意思是這三種情況相同,說明的是同一道理,即禮貴質樸,也是貴本原的意思。(
27)意思是至親(斬衰服)之喪哭聲哀痛無文,重情不重聲,不講究聲音曲折動聽。《集解》引《禮記》說:「斬衰之哭,若往而不反」。不反謂無曲折。《荀子·禮論》「反」作「文」。楊倞解釋說:「不文,謂無曲折也」。所謂無曲折,就是沒有固定腔調的意思。三年,指喪期三年,為斬衰之喪,斬衰見本段注(
25)「喪服」。(
28)清廟之歌:指《詩經·清廟》篇。見《詩·周頌》。詩序說:「清廟,祀文王也,周公既成洛邑,朝諸侯,率以祀文王焉」。即是周公祭祀文王時,樂工唱的歌曲。倡:同唱。歎:詠歎,與唱者相和。一倡三歎:即一人唱,三人和。語出《禮記·樂記》,原文為「一倡而三歎,有遺音者矣」。遺音,音之所遺,指的是情。一人歌唱,三人從之詠歎,情致綿綿,有超出歌辭之外者 。總之,是重情不重歌的意思。(
29)縣:同懸。拊:有二義:一為拍擊,作動詞;一為樂器名,作名詞。見《周禮·春官·大師》:「帥瞽登歌,令奏擊拊」。鄭眾以為拊即付,同撫。擊以發聲,撫以止聲,與登歌相配 ,是「貴人聲」的意思。鄭玄以為拊是樂器,其「形如鼓,以韋(即皮革)為之,著之以糠」。膈:《索隱》釋為懸鍾格,就是懸鐘的木架。綜合以上諸義,「縣一鍾尚拊膈」,可有二種解釋,其一是:雖然懸掛著聲音美妙動聽的樂器——鐘,演奏時尚且不免時時拊擊鍾架以節制音響;其二是:雖然懸掛著聲音美妙動聽的樂器——鐘,但是崇尚的卻是聲音難聽得多的拊和膈,以拊和膈來節制鐘聲。這二種解釋都是重情不重聲的意思,所以皆通。(
30)朱弦而洞越:前與「大路越席」相對,表示重質不重文的意思;此處與「縣一種尚拊膈」相對,意思是朱弦華美,聲音清越動聽,偏偏要加上一個破洞(洞越),使其聲重濁,也表示不專重音聲。這樣理解是由於儒者不懂製器原理產生的。(
31)「三年哭」以下四事,道理相同,都表示禮貴本原,即重情不重聲的意思。
凡禮始乎脫(1),成乎文(2),終乎稅(3)。故至備(4),情文俱盡(5);其次,情 文代勝(6);其下,復情以歸太一(7)。天地以合(8),日月以明,四時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萬物以昌,好惡以節(9),喜怒以當。以為下則順,以為上則明。
(1)脫:疏脫,簡略的意思。(2)文:文彩。(3)《荀子·禮論》作「終乎悅校」。楊倞釋說:校當作恔,恔者快也。謂禮的終極目的是娛悅人情,使人心快慰。《史記》改「悅校」為「稅」,《爾雅·釋詁下》:「稅,捨也」。有所捨棄的意思。禮雖成於文,文彩不可過盛,盛極則終須有所剪裁取捨,以合實用。《索隱》讀稅為悅,是牽合《荀子》文而敷會之,非《史記》本意。(4)至備:完備之至。(5)情文:情指人情味,文指文彩。盡,無缺漏,盡善盡美。(6)代勝:《索隱》謂「更代相勝」。意思是或者情勝於文,或者文勝於情。有一勝必有一失,二者不盡善美的意思。(7)復:《正韻》:復,除也。復情就是除去人情,即不計人情,違背人情。(8)合:合諧。(9)惡:憎厭。
太史公曰:至矣哉(1)!立隆以為極(2),而天下莫之能益損也。本末相順(3),終始相應,至文有以辨(4),至察有以說(5)。天下從之者治,不從者亂;從之者安,不從者危。小人不能則也(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