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
4日,由傑斐遜執筆的具有歷史意義的《獨立宣言》問世了,它在費城的獨立宮大廳裡獲得代表們的一致通過。在這偉大的時刻,全城一片歡騰,人民奔走相告,禮炮頻頻轟鳴,自由鐘聲響徹雲霄。《獨立宣言》向全世界莊嚴宣告:偉大的美利堅合眾國誕生了!從此,
7月
4日成了美國的獨立日——即國慶節。
所謂《獨立宣言》,原是大陸會議致英王的一封信。北美獨立當然是向原宗主國國王宣言,並昭告全世界。
傑斐遜是大陸會議成員中的「筆桿子」。他起草的《獨立宣言》,第一次用綱領的形式表述了資產階級革命的要求。它吸收了
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政治理論家洛克和
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思想家盧梭的學說,體現了自然權利學說和人民主權學說等重要原則。這篇宣言文字精練,氣勢磅礴,為美國民族獨立鬥爭提供了鋭利的理論武器。
它開篇寫道:「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們都被造物主賦予了某些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類才在他們之間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當權力則來自被統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一種形式的政府損害了這些目的,那麼,人民就有權利改變它或廢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接着,《獨立宣言》揭露了英王喬治三世的專制暴政,列舉出
28條侵害北美人民基本權利的事實。指出英國政府已變成殖民地人民的壓迫者。
最後,它向全世界宣告:「這些聯合一致的殖民地從此成為、並依照公理也應該成為自由獨立的合眾國。他們廢除對不列顛王室的一切從屬關係,那些存在於他們與大不列顛國之間的一切政治聯繫應當完全解除。」新生的合眾國將「獲得宣戰、媾和、結盟、貿易以及作為獨立國家有權作的一切權力」。
《獨立宣言》是資產階級革命時期一篇重要的歷史文獻。它是反抗殖民統治和封建壓迫的宣言,在政治上起了極大的動員鼓舞作用,並成為後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所發表的《人權宣言》的藍本。馬克思曾說,《獨立宣言》是“第一個人權宣言。
《獨立宣言》在大陸會議上宣讀時,大部分代表投了支持票,但不是全票通過。那時候戰爭勝負未定,前途未卜,北美獨立能否成功尚需待以時日,萬一失敗,與此宣言有關的人必遭殺身之禍,所以這份宣言在
7月
4日投票通過,但代表們直拖到
8月
2日才簽字。簽字人總共
56位,其中
28人是律師,
13人是富商巨賈,
8人是種植園奴隷主,
7人屬自由職業者。字簽完了,可是過了六個多月,名單對外依然諱莫如深。
華盛頓正奉命坐鎮紐約城。
7月
5日,大陸會議主席派專使將《獨立宣言》的副本送到紐約,請總司令在全軍面前宣讀。華盛頓心情異常激動,他下令當天晚上立即向全軍傳達。關於這件事,大陸軍司令部有準確記錄:「在這天晚上,全軍各旅在各自的操場上集合隊伍,
6點整,向他們宣讀會議宣言,並闡述採取獨立政策的理由和根據。
將軍希望這個重大事件,自然而然地激勵每個軍官和士兵,忠誠而英勇地戰鬥。因為他們認識到,祖國的和平和安全
在上帝的保佑下現在只有依靠我軍的勝利了。」聽了傳達《獨立宣言》,將士們歡聲雷動。紐約城內也敲響了象徵自由的鐘聲,士兵和居民一起動手,將要塞前面的一座英王喬治三世的鉛制塑像推倒砸爛,送進煉鐵爐去熔化,鑄造子彈。
華盛頓向大陸會議作了彙報,他認為《獨立宣言》的發佈,是「最有決定意義的努力……,官兵們的反映與行動,證明他們對宣言的熱情支持。」美利堅合眾國誕生了,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動;但她像一個營養不良的初生嬰兒,羸弱而多病。她的面前還站立着一個強大的敵人——大不列顛帝國,正咬牙切齒虎視眈眈隨時準備將她扼殺在襁褓之中。
2長島巧突圍華盛頓早在初任大陸軍總司令時,就對英美敵對雙方的力量進行過比較、研究。現在雖然打了幾個勝仗,趕跑了威廉·豪將軍,收復了波士頓,但並未給予英軍主力以重大的打擊。力量對比依然英強美弱,而且差距十分懸殊。
大英帝國是世界上最早實現工業革命的資本主義國家,工業發達、農業先進,且海外擁有廣大的殖民地,為其提供充分的人力、物力資源。
英國政府在北美投入的總兵力有
9萬之眾。反觀新生的合眾國,那時只有大西洋海岸的
13個州,人口總共
300萬。殖民地的經濟落後,與英國斷絶關係後,海路運輸被嚴密封鎖,戰略物資緊缺。從軍事角度看,英美間的力量差距更是顯著。
大陸軍並不是常備國防軍,只是臨時招募,兵源很不穩定,大陸會議規定的兵役期只有
1年時間,還來不及正規訓練,服役期滿便又複員回鄉,部隊的戰鬥力很難提高。華盛頓統帥的大陸軍,人數最多時有二萬餘人,最少的時候不足
4000。後勤保障一直是「老、大、難」問題,軍隊沒有固定的供應法規可循,總司令每次請求補充給養,好似向各州議會乞討般困難。他也曾多次向大陸會議建議,趕快建立正規的常備國防軍。
可是領導成員中的激進派,如沙彌爾·亞當斯和約翰·亞當斯等人,堅決反對建立強大的中央集權政府,反對設置常備軍隊。他們追求的是民主和自由,集權政治和龐大的軍備,會導致專制和獨裁,怕華盛頓這樣的實力人物軍權獨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