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舊六旗,又增設一旗,共七旗: 在綏遠西二百八十五里河套內。 東南距京師一千一百里。 秦,新秦中。 漢,朔方郡地。 晉,前後趙、前後秦、赫連夏地。 元魏為夏州北境。 隋於其地東置勝州、西置豐州,後改榆林、五原二郡。 唐置州,復改郡。 五代、宋、金屬西夏。 元立西夏、中興等路。 後廢,其地東屬東勝、雲內二州,延安、寧夏等路。 明初置東勝等州,立屯戍,耕牧其中。 嘉靖中,套西吉納部落擊破和實居此,是為鄂爾多斯。 天聰九年,額林臣來歸,賜濟農之號。 順治六年,封郡王等爵有差,七旗皆授劄薩克,自為一盟於伊克昭。 東界歸化城土默特,西界喀爾喀,南界陝西長城,北界烏喇特。 東、西、北三面距河,自山西偏頭關至陝西寧夏街,延長二千餘裡。 貢道由殺虎口。 乾隆元年裁。 鄂爾多斯左翼中旗 正中近東。 劄薩克駐敖西喜峰,在劄拉穀西一百六十里,本隋、唐勝州地。 牧地有納瑪帶泊,喀錫拉河出旗界東北流瀦焉。 東至袞額爾吉廟,接左翼前旗,南至神木縣邊城,西至察罕額爾吉,接右翼前旗,北至喀賴泉,接右翼後旗。 廣一百一十五里,袤三百二十里。 北極高三十九度三十分。 京師偏西七度。 其水:東曰紫河,蒙名五藍木倫,源出台石坡西平地,西南流入陝西邊境。 東,袞額爾吉河,源出袞額爾吉坡南平地,西南流,會哈楚爾河。 哈楚爾河源出喀楚爾坡西平地,西南流,會紫河,入神木,為屈野河。 鄂爾多斯左翼前旗 套內東南。 古榆林塞。 劄薩克駐劄拉穀,在湖灘河朔西百四十五里。 明,榆林左衛地。 牧地當偏關西。 左倚黃河,東界湖灘河朔,南界清水河,西界左翼中旗,北界左翼後旗。 廣二百四十五里,袤二百一十里。 北極高三十九度四十分。 京師偏西五度四十分。 東南:和嶽爾喀喇拖羅海山一名夾山、黑山蒙名喀喇和邵。 北:巴漢得石峰。 西北:得石峰。 東北:昆兌河,源出平地,東南流入黃河。 東南:小昆兌河,亦東南流入黃河。 東:布林河,源出查木,塔爾奇爾河,源出噶克插冒頓;哈岱河,源出賀爾博金坡南平地,均東南流入黃河。 芹河,蒙名伊克西喇爾幾台,源出杜爾伯特拜坡東平地,南流入邊城,為陝西府穀縣清水川。 小芹河,源出得勒蘇台坡南平地,克醜河,源出噶克插冒頓東平地,南西河,源出科爾口,俱東入芹河。 西南:麞河,蒙名西爾哈,源出常樂堡,合葫盧海南流入紅石峽。 鄂爾多斯左翼後旗 套內東北。 劄薩克駐巴爾哈遜湖,在黃河帽帶津西百四十里。 隋、唐,勝州、榆林郡治。 牧地當山西五原南、薩拉齊西。 東界薩拉齊,南界左翼前旗,西界左翼中旗,北界烏喇特。 廣二百八十里,袤一百五十里。 北極高四十度四十分。 京師偏西八度。 東南:退諾克拖羅海山,山西為拜圖拖羅海山。 南:伊克翁公岡、巴漢翁公岡。 東南:插漢拖羅海岡。 西北:車根木倫河,源出撒爾奇喇地,東流入黃河。 烏爾巴齊河,源出平地,黑河蒙名伊克土爾根,源出虎虎冒頓地;西:兔毛河,蒙名陶賴昆兌,源出敖柴達木,柳河,蒙名布爾哈蘇台,源出插漢拖羅海岡,喀賴河,源出硃爾漢虎都克,西都喇虎河,源出吳烈泉,東坎台河,源出布木巴泉,均北流入黃河。 鄂爾多斯右翼中旗 正西近南。 劄薩克駐錫拉布里多諾爾,在鄂爾吉虎泊西南二百六十里。 漢朔方郡南境。 牧地當寧夏東北騰格里泊。 東北皆界右翼後旗,南界右翼前旗,西界賽音諾顏左翼後旗。 廣三百二十里,袤四百八十里。 北極高三十九度四十分。 京師偏西九度。 南:蘇海阿祿山、賀佟圖山。 西:色爾騰山。 西北:黃草山蒙名庫勒爾齊、鄂藍喀喇陀羅海山、色爾蚌喀喇山。 西南:庫葛爾黑河,源出庫葛爾黑泉,南流入邊,又西折出邊,入黃河。 西北:伊克托蘇圖河,源出布海劄剌克地,西流會黃河。 西:巴漢托蘇圖河,源出巴惠泉,西北流,會依克托蘇圖河,入黃河。 鄂爾多斯右翼前旗 套內西南。 劄薩克駐巴哈諾爾,在敖西喜★西九十里。 隋、唐,夏、勝二州地。 牧地當陝西懷遠西北大鹽濼。 東界左翼中旗,南界懷遠,西界右翼中旗,北界右翼後旗。 廣一百八十里,袤二百七十里。 北極高三十八度二十分。 京師偏西九度。 其山:南曰恩多爾拜山、岩靈山一名錦屏山。 東南,總材山蒙名磨多圖。 西南,巴音山。 東南:上稍兒河,源出鯀布里都,南流入邊城。 南:席伯爾河,源出蟒喀圖虎爾虎地,南流會西克醜河入邊城,為榆林之榆溪。 阿爾塞河,源出恩多爾拜山南平地,西南流,會席伯爾河。 西南:金河蒙名西喇烏素,源出磨虎喇虎地,南流會哈柳圖河,東南流,合細河、金河二水,入榆林邊,至波羅營,會西來之額圖渾,為無定河。 細河,蒙名納林河,源出托裡泉,南流亦會哈柳圖河。 石窯川河,蒙名額圖渾,源出賀佟圖山北平地,東南流,合數小水,入懷遠邊,為恍忽都河,又折而東北,至波羅營,會海克圖河,為無定河。 東:忒默圖插漢池,一名大鹽濼。 西南:烏楞池,一名紅鹽池。 南:長鹽池,蒙名達布蘇圖。 鄂爾多斯右翼後旗 套內西北。 劄薩克駐鄂爾吉虎諾爾河,在巴爾哈孫泊西一百七十里。 隋、唐,豐州、九原郡治地。 牧地當山西五原西、甘肅寧夏東北。 右倚黃河,東界左翼後旗,南界左翼中旗,西界右翼中旗。 北界烏喇特。 廣一百八十里,袤一百六十里。 北極高四十度四十分。 京師偏西八度。 西:馬陰山蒙名阿克塔賀邵。 東南:吳烈鄂博拖羅海岡。 西南:達爾巴漢岡。 西:赤沙河,蒙名烏藍,源出赤沙泉,東北流,入鍋底池。 西南:黃水河,蒙名西喇木倫,源出馬陰山北平地,東北流,入古爾板泊。 鍋底池,周二十餘裡,產鹽。 兔河、赤沙河二水注其中,土名喀喇莽奈。 鄂爾多斯右翼前末旗 順治六年授二等台吉。 康熙十四年晉一等。 乾隆元年,以族繁增旗一,授劄薩克,世襲,掌右翼前末旗,附右翼前旗遊牧。 劄薩克駐所,距綏遠城七百二十里。 內蒙古驛凡五道:曰喜峰口,古北口,獨石口,張家口,殺虎口。 自喜峰口至劄賚特為一路,計千六百餘裡,設十六驛。 自古北口至烏珠穆沁為一路,計九百餘裡,設九驛。 自獨石口至浩齊特為一路,計六百餘裡,設六驛。 自張家口至四子部落為一路,計五百餘裡,設五驛。 自殺虎口至烏喇特為一路,計九百餘裡,設九驛。 自歸化城至鄂爾多斯計八百餘裡,設八驛,仍為殺虎口一路。 各驛站均設水泉佳勝處。 以上自為一盟於伊克昭,與上五盟同列內劄薩克。 志五十三 地理二十五 △外蒙古 外蒙古喀爾喀:古北狄地。 唐、虞,山戎。 夏,獯鬻。 周,玁狁。 秦、漢曰匈奴。 漢初冒頓並有漠南,旋復北徙。 後漢仍為北匈奴地。 元魏曰蠕蠕,後入突厥。 唐初入回紇。 貞觀四年來朝,以其地為瀚海、燕然、金微、幽陵、龜林、盧山六都督府,又置皋蘭、高闕、鷄田、榆溪、鷄鹿、蹛林、寘顏等七州,皆隷燕然都護府。 其後並有九姓諸部,盡得匈奴故地。 五代至宋,回紇漸衰,與室韋嫗厥律諸部散居其地,覊屬於遼。 金大安初,蒙古始盛。 元太宗七年,建都和林,初立元昌路,後改轉運和林使司,前後五朝都焉。 世祖遷都大興,於和林置都元帥府。 大德十一年,立和林等處行中書省,統和林總管府。 皇慶元年,改和林路為和寧路。 順帝太子阿裕錫哩達賴汗依王保保於此,明兵破之,順帝孫特古斯特穆爾汗遁於土喇河。 七傳至本雅失裡,又為明所敗。 後諸部共立託克託布哈之子號小王子。 又數傳,徙幕東方,其留漠北部落曰喀爾喀。 清崇德三年,遣使朝貢。 康熙二十八年,厄魯特噶爾丹興兵攻破喀爾喀,七旗舉族款塞內附,安置喀倫邊內,噶爾丹遂並其地。 三十五年,聖祖親征,噶爾丹竄死,朔漠平。 喀爾喀諸部復還舊牧,為部三:一曰土謝圖汗,一曰車臣汗,一曰劄薩克圖汗。 又善巴自為一部,曰賽音諾顏。 共部四,為旗八十有六。 東至黑龍江呼倫貝爾城,南至瀚海,西至阿爾台山,北至俄羅斯。 廣五千里,袤三千里。 北極高四十二度至五十一度三十分。 京師偏東三度至偏西二十六度。 人約七十萬口。 第34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上》
第3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