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場合,如果產品價格下跌,資本會喪失一部分,從而必須由貨幣資本的新的預付來補償。 賣者的這種損失可以使買者得利。 如果產品的市場價格只是由於偶然的行情變化而下跌,以後又提高到它的正常的水平,那買者就會直接得利。 如果價格變動是由反應到舊的產品上的價值變動引起的,而且這個產品又作為生產要素再進入另一個生產領域,並在那裡相應地把資本游離出來,那買者就會間接得利。 在這兩種場合,X損失的資本,——為了補償這筆資本,X對貨幣市場施加壓力,——可以由他的營業夥伴作為新的追加資本提供出來。 這樣一來,發生的只是資本轉移。 反過來,如果產品價格上漲,X就能從流通中佔有一個不是他所預付的資本部分。 這部分資本不是生產過程中預付的資本的有機部分,因此,如果生產不擴大,它就會成為可分離的貨幣資本。 因為這裡假定,產品要素的價格在產品作為商品資本進入市場以前已經確定,所以,在這裡,一個現實的價值變動只要發生反作用,比如說,使原料的價格隨後上漲,它就會引起產品價格的上漲。 在這種場合,資本家X就會由於他的作為商品資本正在流通的產品和他現有的生產儲備而得到利益。 這種利益會向他提供一個追加資本。 要按照生產要素的新的已經提高的價格繼續經營他的企325業,他現在就必須有這種追加資本。 或者,價格上漲只是暫時的。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資本家X的產品是另一些生產部門的生產要素,他這一方所需要的作為追加資本的東西,就會在另一方作為游離資本分離出來。 一方之所失,就是另一方之所得。 從而貨幣市場不受影響。 如果第二、三兩種情況同時發生,問題就變得複雜了。 326 第十六章 可變資本的周轉 I、年剩餘價值率 假定有一個2500鎊的流動資本,其中4/5=2000鎊是不變資本(生產材料),1/5=500鎊是投在工資上的可變資本。 假定周轉期間=5周;勞動期間=4周,流通期間=1周。 這樣,資本I=2000鎊是由1600鎊不變資本和400鎊可變資本構成的;資本II=500鎊,其中400鎊是不變資本,100鎊是可變資本。 在每一個勞動周內投入500鎊資本。 在一年50周內,生產出50×500=25000鎊的年產品。 因此,不斷地在一個勞動期間使用的資本I=2000鎊,每年周轉121/2次。 121/2×2000=25000鎊。 在這25000鎊中,有4/5=20000鎊是投在生產資料上的不變資本,有1/5=5000鎊是投在工資上的可變資本。 相反,總資本2500鎊則周轉25000/2500=10次。 生產中耗費的可變流動資本,只有在它的價值藉以再生產的產品已經賣出,已經由商品資本轉化為貨幣資本,可以重新用來支付勞動力的報酬時,才能重新在流通過程中發生作用。 投在生產中的不變流動資本(生產材料)——它的價值是作為產品的價值部分再現的——也是這樣。 這兩部分——流動資本的可變部分和327不變部分——的共同點,以及它們同固定資本的區別,不在於它們轉移到產品中去的價值通過商品資本而流通,即通過作為商品的產品的流通而流通。 產品的一部分價值,從而作為商品來流通的產品即商品資本的一部分價值,總是由固定資本的損耗構成的,即總是由固定資本在生產中轉移到產品中去的那部分價值構成的。 但是,區別在於:在流動資本(=流動的不變資本+流動的可變資本)若干周轉期間的一個或長或短的周期中,固定資本繼續以它的舊的使用形式在生產過程中執行職能;而每一次周轉都要求補償以商品資本形式從生產領域進入流通領域的全部流動資本。 流通的第一階段W‘—G’,對於流動的不變資本和流動的可變資本是共同的。 在第二階段上,它們分開了。 商品再轉化成的貨幣的一部分轉化為生產儲備(流動的不變資本)。 由於生產儲備的各組成部分具有不同的購買期限,這些貨幣的一部分轉化為生產材料可以早一些;另一部分則可以遲一些,但是,它們最終會全部轉化為生產材料。 由出售商品得到的貨幣的另一部分,則作為貨幣儲備,以便逐漸支付併入生產過程的勞動力的報酬。 這部分貨幣構成流動的可變資本。 然而,這兩部分中不論哪一部分,每次都要由資本的周轉,即資本轉化為產品,產品轉化為商品,商品再轉化為貨幣的過程而全部得到補償。 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在前一章撇開固定資本不說,而把不變流動資本和可變流動資本的周轉分開和放在一起加以考察。 對於我們現在要研究的問題來說,我們必須更進一步,把流動資本的可變部分當作似乎是唯一的流動資本。 這就是說,我們把和它一起周轉的不變流動資本也撇開不說。 預付的是2500鎊,年產品的價值=25000鎊。 但是流動資328本的可變部分是500鎊;因而,這25000鎊中包含的可變資本=25000/5=5000鎊。 5000除以500,得出周轉10次,和總資本2500鎊的周轉次數完全一樣。 年產品的價值不是除以不斷地在一個勞動期間使用的那部分預付資本的價值,而是除以預付資本的價值(在這裡,不是除以400,而是除以500,不是除以資本I,而是除以資本I+資本II),這樣一種平均計算法,在這裡,在僅僅考察剩餘價值的生產的場合是絶對精確的。 以後我們會知道,從另一個觀點來看,這種計算法並不是完全精確的,正如這種平均計算法一般來說並不是完全精確的一樣。 這就是說,這種計算法對於資本家的實際目的來說已經夠精確了,但它還不能精確地或者適當地表現出周轉的一切現實情況。 第34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資本論》
第3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