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工資部分提高或者說局部提高的情況下,即工資僅僅在個別生產部門中提高的情況下,這些部門的產品的價格可以因此發生局部的提高。 但是,就連這一點也取決於許多情況:例如,在這些部門,工資不是特別低,因而利潤率也不是特別高;這些商品的市場不會因價格上漲而縮小(因此,它們價格的提高,不需要它們供給的預先縮減),等等。 3、在工資普遍提高時,所生產的商品的價格,在可變資本占優勢的產業部門將會上漲,但在不變資本或固定資本占優勢的產業部門將會下跌。 簡單商品流通的研究(第1卷第3章 第2節 )已經表明,雖然在任何一定量的商品的流通中,這一定量商品的貨幣形式只是轉瞬即逝的,但是在商品的形態變化中,貨幣從一個人手中消失,必然會在另一個人手中出現,因此,不僅商品首先到處互相交換或互相代替,而且這種代替還以貨幣的到處沉澱作為媒介,和貨幣沉澱同時發生。 「一個商品由另一個商品代替,而貨幣商品留在第三人手中。 流通不斷地把貨幣象汗一樣滲出來。 」(第1卷)在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基礎上,這同一個事實是這樣表現的:一部379分資本不斷地以貨幣資本的形式存在,一部分剩餘價值同樣以貨幣形式不斷地處于它的所有者手中。 撇開這一點不說,貨幣的循環,即貨幣流回到它的起點,作為資本週轉的要素,是一種和貨幣的流通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現象。 貨幣的流通表示貨幣經過一系列人的手而不斷地離開起點(第1卷)。 不過,資本週轉的加速本身就包含着貨幣流通的加速。 首先,就可變資本來說:如果一個500鎊的貨幣資本以可變資本的形式每年周轉十次,那末,很明顯,流通貨幣量的這個部分使十倍于它的價值額=5000鎊流通。 它每年在資本家和工人之間流通十次。 流通貨幣量的這同一個部分在一年內十次付給工人,而又十次被工人用來支付。 如果在生產規模不變時這個可變資本每年周轉一次,那末,就僅僅進行一次5000鎊的流通。 其次,假定流動資本的不變部分=1000鎊。 如果這個資本每年周轉十次,那末,資本家在一年內就會把他的商品,從而把商品價值的不變流動部分賣出十次。 流通貨幣量的這個部分(=1000380鎊),在一年內就有十次從它的所有者手裡轉到資本家手裡。 這就是這個貨幣從一個人手裡轉到另一個人手裡的十次換位。 其次,資本家每年購買十次生產資料:這又使貨幣從一個人手裡到另一個人手裡流通了十次。 產業資本家用1000鎊貨幣賣出價值10000鎊的商品,又買進價值10000鎊的商品。 由於1000鎊貨幣的二十次流通,就使20000鎊的商品儲備得以流通。 最後,在周轉加速時,實現剩餘價值的那部分貨幣也會流通得更快。 但是,反過來,貨幣流通的加快,不一定包含資本週轉的加快,因而不一定包含貨幣周轉的加快,也就是說,不一定包含再生產過程的縮短和它的更新的加速。 只要用同一貨幣量完成較大量的交易,貨幣流通就會加快。 在資本再生產期間相同的情況下,由於貨幣流通的技術設施的變化,這種情況也可能發生。 其次,有貨幣流通但它不表現實際商品交換的那種交易,例如交易所裡的買空賣空等等,可以在數量上增加。 另一方面也可以完全不要貨幣流通。 例如,在農場主自己就是土地所有者時,租地農場主和土地所有者之間就不會有貨幣流通,在產業資本家自己就是資本的所有者時,產業資本家和債主之間也不會有貨幣流通。 至于貯藏貨幣最初如何在一個國家裡形成,這種貯藏貨幣又如何為少數人所佔有,這個問題無需在這裡進一步研究。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它的基礎是僱傭勞動,工人的報酬是用貨幣支付的,並且實物報酬一般已轉化為貨幣報酬——只有在國內現有的貨幣量足以適應流通和由流通決定的貨幣貯藏(準備381金等)的需要的地方,才能夠得到較大規模的、比較深入和充分的發展。 這是歷史的前提,雖然我們不能把這一點理解為,必須先有充足的貯藏貨幣,然後才開始有資本主義生產。 應當說,資本主義生產是和它的條件同時發展的,其中條件之一就是貴金屬有足夠的供給。 因此,十六世紀以來貴金屬供給的增加,在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但是,如果問題涉及到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上必須進一步供給貨幣材料,那末,一方面以產品形式存在的剩餘價值投入流通時,沒有該產品轉化為貨幣所需要的貨幣,另一方面以金形式存在的剩餘價值投入流通時,不需要事先由產品轉化為貨幣。 要轉化為貨幣的追加商品會找到必要的貨幣量,因為另一方面要轉化為商品的追加的金(和銀)可以不通過交換,而通過生產本身投入流通。 II、積累和擴大再生產 如果積累以規模擴大的再生產的形式發生,那末很明顯,它對於貨幣流通不會提出什麼新的問題。 首先,就追加生產資本執行職能所需要的追加貨幣資本來說,它是由一部分已經實現的剩餘價值提供的,這部分剩餘價值是作為貨幣資本,而不是作為收入的貨幣形式,由資本家投入流通的。 貨幣已經在資本家手中。 只是它的用法不同而已。 第36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資本論》
第363頁